臺灣旅遊

閻錫山臺北故居捐贈臺北市政府

時間:2011-05-24 14:26   來源:中國新聞網

 

  臺北市郊陽明山上永公路二四五巷三十四弄二百七十七號是閻錫山故居所在。從一九五0年遷居于此,到一九六0 年病逝,閻錫山就在這座他自建的“窯洞”中度過了生命中的最後10年。圖為故居內原司機班與警衛室。

  閻錫山故居的臥室內,現存放有裝在大玻璃框內的蔣介石當年致祭時題寫的“伯川先生千古,愴懷耆勳”。

  位于臺北市陽明山的閻錫山故居和墓園,23日由閻伯川先生紀念會代表其家屬,捐贈予臺北市文化局,以期得到更完善的文化資產保護,並進行專業修復與再利用。

  閻錫山(1883-1960)字百川、伯川,曾管治山西38年,有人稱其“山西王”,1904年留學日本時加入同盟會,抗日戰爭時期是第二戰區司令;1949年來臺灣後不久,隨著蔣介石“復行視事”,他離開權力核心,隱居臺北陽明山著書立說,並與親信部屬墾荒務農。

  閻錫山臺北故居位于陽明山永公路。晚年的閻錫山因懷念家鄉,並基于軍事防衛需要,擇于可居高臨下俯視淡水河口與臺北盆地的陽明山防風山坡上建造石頭屋,命名“種能洞”與“紅磚屋”等。其中,“種能洞”不僅採山西窯洞建築風格,更融合西方及臺灣傳統工法建造,外涂水泥克服潮濕氣候,並開窗增加空氣流通,因閻錫山向以種能觀察宇宙的宇宙觀得名;側後的“紅磚屋”為二層磚造建築,作為防空洞使用,室內面積不足5平方米,外牆砌磚,門窗處加有厚鋼板,屋頂設偽裝棚並可做哨兵瞭望。

  數百米外的“閻伯川先生之墓”圓冢方碑,坐北朝南,與前方層級而上的墓道及後方背山,形成完整的墓園風水形式。

  23日是閻錫山去世50周年紀念日。捐贈儀式就選在閻錫山故居舉行。由于閻錫山的兩個兒子閻志敏、閻志惠分別于去年、今年逝世,其它旅居美國的閻氏後人沒有來臺出席。閻伯川紀念會理事長趙清福,如今年過九旬的昔日閻錫山秘書機要原馥庭,和看守故居及墓園的81歲張日明冒雨出席儀式。

  張日明還拄著一根長木棒,往返故居和墓園間向媒體記者講解。閻錫山去世以來,他每天都前來守護老長官的故居,整理環境草木,幾十年風雨無阻。他說,“我還活著就來幫忙整理”。

  據悉,近年不少大陸遊客慕名前來參訪。臺北市文化局表示,將在原有調查研究基礎上,依規定辦理後續經費編列,全面進行整地修復工程及再利用計劃,並繼續口述文史、學術研究等收集整理,為故居進行妥善保存與規劃。(完)

編輯:李典典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