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臺北,應邀參觀同行的新居,雖是公寓,但抬頭見山,在廚房洗碗,隔窗也有山景亮眼,柴米油鹽染上詩意。對山閒談一會兒,朋友提議去陽明山一遊,排著假日的車龍蹭到了城那頭的陽明山。
走在陽明山的山道上,我笑說山景無非綠樹草花、霧靄山嵐,本來坐在家中就能享受。朋友正色道:“那不對,陽明山有人文。”果然,隨後的話題說日本文化留給陽明山的櫻花、溫泉,說蔣氏的草山行館、中興賓館(陽明書屋),說文化大學學生的“戀愛區”,指點李敖住這兒、陳文茜住那兒……閒談之中,臺灣的百年歷史和現代流行從心里淌過,這時再看山櫻花、芒草叢和陳舊的建築,已經是看花不是花看草不是草了,有命運的痕跡和生命的悲喜藏身其中,要讀出來,在這條寂靜的山路上走上一天也不枯燥。
原來遊山不僅是看山,能讀出山水的前世今生,才是不負美景,也是遊人最大的收獲與享受。厭惡了跟著旅行社排隊上山之後,現在很多大陸遊客盼望“個人遊”,“個人遊”最大的魅力當是超越走馬觀花和密集購物,坐在街邊喝一杯咖啡,看看行人的著裝;在紫藤廬茶舍外停下腳,體味現代臺北的“老記憶”;在重慶南路上的書鋪里流連一會兒,翻翻架上的二手書……這樣你會記住這個城市獨特的表情和氣味,豐富你的人生,而不只是“湖沒有西湖大,山沒有黃山美”,更別提一頭扎進貨堆里了。
哪里的山水都是山水,哪里的商店都是商店,但如果你沒有看到“人文”,只是到此一遊和討價還價,那你辜負了“個人遊”,更辜負了這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