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對社會有強烈的使命感

時間:2013-07-19 08:31   來源:中國臺灣網

  扎克伯格v

  Facebook原本並非為了成為一家公司而創建。它的誕生旨在完成一個社會任務——讓世界更加開放,聯係更加緊密。Facebook渴望建立一個給予人們分享的能力,幫助人們再次改變社會中很多核心機構和行業的服務。

  背景:

  數據顯示,Facebook過去幾年呈現指數級增長。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Facebook的增長率始終非常穩定。單以巴西和印度為例,在過去9個月,Facebook在巴西的用戶量從1300萬增加至3000萬,印度用戶從2200萬增加至3600萬。iCrossing曾預測:到2012年8月,Facebook的用戶數量有望突破10億大關。

  將全球數以億計的人口聯係在一起,並建立關係,這也許正是扎克伯格的過人之處。一個未到而立之年的年輕人,管理著近10億人口的數據,這樣的壯舉是前所未有的。

  而扎克伯格之所以如此出色,是與其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分不開的。在Facebook的招股公開信里,扎克伯格表示:“在Facebook,那些為信息傳播和消費帶來變革的技術賦予了我們靈感。我們經常談論印刷機和電視這樣的發明——它們讓交流變得更加有效,因此帶來了社會很多重要方面的全面轉變。它們給予更多人發聲的機會。它們鼓勵進步。它們改變了社會的組織方式。它們讓我們之間的聯係更加緊密。

  “我們希望能夠強化人們彼此之間的聯係……我們希望改善人們與企業和經濟體的聯係。我們認為,一個更加開放、聯係更為緊密的世界將帶來更多提供更優秀的產品和服務的實體企業,創造出更為強勁的經濟……我們希望改變人們與政府和社會結構之間的聯係。通過給予人們分享的能力,我們看到人們的聲音得到了更好的響應,與歷史上的所有時刻都不同……我們期待社會化設計的新服務出現:它們的目標是解決就業、教育和醫保等全球化問題。我們將為這一進步提供幫助。”

  扎克伯格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按照平常的邏輯,當微軟、雅虎等業界巨頭提出收購意向時,創業者大可將企業出手,之後便可以踏踏實實安享富裕的生活。但扎克伯格沒有這樣做。內心強烈的使命感,使他在面對強大誘惑時做出了自己認為最正確的抉擇。他最關注的是如何把Facebook做得更好,讓它有用、有趣和更酷,除此之外,一切都是不重要的。

  在他看來,世界的潮流就是要彼此透明、彼此分享。Facebook的任務就是要有效地推動這種潮流,將這種理想化的生活變為現實。正是基于對這種使命的堅持,他把自己定位為社會改革者,而不是一個創業者。

  也正是基于這個原因,當這個年輕人早已身家百億的時候,卻依然過著清教徒般的生活,住在租來的房子里。他每天走路上班,即使一定要開車也會選擇最普通的一款。有人甚至說他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富翁”。

  為了堅持把Facebook做大,他不得不面對內外各方面的嚴峻挑戰,承受常人難以想象的痛苦、誘惑和壓力。在外人面前,他是一個如此陽光、靦腆,又夾雜著一些幸運成分的大男孩。然而,在Facebook成長的每一個日日夜夜,他的內心究竟經歷了多少艱辛磨難,都是旁人難以體會的。

  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其身邊親人的只言片語中窺見一斑。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他的妻子普莉希拉表示:“拒絕雅虎10億美元收購的那段日子,曾是扎克伯格心理壓力最大的一段時期。”

  然而,所有這些困難和折磨,都不能作為他放棄自己使命的理由。相反,隨著事業的擴大,他的使命感越來越強烈了。

  2012年9月初,扎克伯格接受了科技博客主阿靈頓的公開採訪。他表示自己還在編程,當被問及現在還覺得是在“享受樂趣”嗎,他坦然道:“對我而言,現在更多的是使命。”

  點評:

  許多人從一開始就把經營的目標,定位于個人的榮華富貴。這當然說不上是錯,但過度的金錢欲望往往會從根本上限制他們的視野。在創業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腳踏實地,如果把出發動機僅囿于個人的一己私利,那麼注定是無法做大做強的。

  有多大的胸襟,做多大的事業。正是一種強烈的使命感,使扎克伯格以一種開闊的視野、無畏的進取和忘我的境界投入事業。在他的帶領下,Facebook在波詭雲譎的商海劈波斬浪,一路前行。

  只有把整個世界收入眼底,從內心里真正地願意對社會有所擔當、有所付出,我們才能讓自己的產品和服務獲得更持久的生命力,才能讓企業具備更強大的競爭力。

編輯:馬小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