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孔子之仁,基督之愛,禪之無心

時間:2012-05-24 09:39   來源:中國臺灣網

  基督教強調“愛”是眾所皆知的事。然而“愛”這個字在禪的箴言里是找不到的,雖然佛教確實把友愛與慈悲視為道途上重要的發展方向。現在有一個問題冒出來了:禪師是不是對愛有所恐懼?六祖慧能一向強調的是“無心”。從表面上看來,愛與無心是兩個極端。難道基督教與禪在愛上真有如此懸殊的差別嗎?愛的真諦是什麼?愛是一種情緒嗎?還是一種執著?如何習得愛呢?愛、自由與良善之間有什麼關係?讓我們再看一看登山寶訓:

  你們聽見有話說:“當愛你的鄰居,恨你的仇敵。”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這樣就可以作你們天父的兒子;因為他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你們若單愛那愛你們的人,有什麼賞賜呢?就是稅吏不也是這樣行嗎?你們若單請你弟兄的安,比人有什麼長處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這樣行嗎?所以,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馬太福音五章四十三至四十八節)

  顯然耶穌所說的愛跟一般人的愛是截然不同的,因為它沒有分別心。耶穌的觀察是,上帝“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他說過愛是最高的德行:能夠愛就像神一樣了。

  多數人並不知道孔子與禪之間有任何關聯。但有趣的是,與英文的“愛”字最接近的中文就是孔子所說的“仁”。中文里沒有一個與美德有關的字像“仁”字這樣富有神秘難測的性質。著名的漢學家阿瑟威利(Arthur Waley)發覺,“仁”代表一種“超然的完美質量,只有像伯夷這種傳說中的英雄才稱得上是‘仁者’,這不是當代或一般的歷史人物所能做到的”。孔子還說這種品質是那麼稀有與特殊,我們“不得不謹慎”地使用這個字。(論語子罕第九之一: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威利發現“仁”是一種神秘的品質,它不僅類似甚至可以說等同于道。他對這個字的翻譯發表了以下的洞見:

  對我而言,good是唯一切合中文“仁”字的翻譯。其他沒有任何字可以充分表達它完整的意涵,譬如像humane(人道)、altruistic(利他)、benevolent(慈善)等等的形容詞,不但不切合“仁”這個字,甚至顯得可笑。還有中文里的“善”字,雖然缺少“仁”的神秘與超然的意涵,但除了“good”之外,似乎也無法找到更恰當的翻譯。因此,我通常會把“仁”譯為大寫的Good;而“善”則譯為小寫的good。

  孔子與阿瑟威利對于美德方面的用字,採取了保留和審慎的態度,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事實上,耶穌甚至不準別人稱他為“善人”,這一點在馬可福音里有過記載。當那位年輕的國王向耶穌請教如何得永生時,他稱耶穌為“良善的老師”,但耶穌馬上更正他說:“你為什麼稱我是良善的?除了神一位之外,再沒有良善的。”(馬可福音十章十七王二十二節)

  這些從《論語》和《聖經》摘錄下來的引言,可以幫我們歸納出一些重點:孔子的仁就相當于基督教的愛,如同道(Tao)相當于神(God)一樣。仁乃是道(Tao)之路,愛則是神(God)之路。根據耶穌大師所言,能夠愛才能趨向于完美,如神一樣。他不認為凡人擁有這種質量。此外我們應該還記得,約翰曾經說過神就是愛。(約翰一書四章八節)

  在登山寶訓中,耶穌要我們把大自然當成導師。平等對待一切眾生,乃是自然的法則,它沒有善與惡的分別心,不會去分辨公正或不公正。耶穌說,對別人的愛也應該像這樣,因為真愛是無分別的。以這樣的觀點來看,耶穌所謂的“愛你的仇敵”或“為那些迫害你們的人禱告”,指的應該就是無分別之心,而不是一種過分要求的心態。我們應該注意的是,佛教也非常強調以無分別之心來對待眾生。事實上,佛的智慧就稱作無分別智,這顯示出無分別之心乃是心靈發展的關鍵。

  耶穌帶來的主要訊息就是:神的愛正是一種無分別之愛。如此一來,愛(love)與良善(goodness)之間的對等性就確立了。愛便是良善,良善便是愛。但是無分別之愛,對一般人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或許我們偶爾能做到,卻絕非時時刻刻都能做到。這就是為什麼耶穌會對那位年輕的國王說:神以外再也沒有良善的。雖然如此,學習愛,使自己趨近于完美,仍舊是我們此生的使命。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