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第二章 冠軍國家:中華民族的奮鬥情懷

時間:2013-05-13 10:09   來源:中國臺灣網

  第二章 冠軍國家:中華民族的奮鬥情懷

  冠軍國家,是近代世界體係形成以後,在全球范圍內,在國家間競爭的過程中出現的最富強的國家,是在一段時間內領跑世界的國家,是為整個世界打上深刻時代烙印的國家,是在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國家。21世紀,當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時候,中國,必定是這個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冠軍國家”。

  一、冠軍更替:百年輪一回

  冠軍國家的出現和更替,有它的特點和規律。不同類型的冠軍國家,具有不同的臉譜。冠軍國家的地位和作用,體現在它對于世界的價值。近代世界500年以來出現的冠軍國家,典型代表是16世紀的葡萄牙、17世紀的荷蘭、18和19世紀的英國、20世紀的美國。中國將成為21世紀的冠軍國家。

  大國崛起的動力

  世界進步發展的主要動力,是國家之間的競爭。如果說在一個國家內部,階級之間、集團之間、階層之間的競爭是國家發展的動力,那麼在形成國際體係以後,國家之間的競爭就是世界發展的動力,就是大國崛起的動力。

  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治學院教授約瑟夫奈說:“一些歷史學家認為在歐洲,國家與國家之間有競爭,這的確使它們不斷自我發展。在亞洲,中國的地位是主導性的,沒有任何國家可以與之競爭,而且它在對待北方國家入侵的問題上只是從內部解決,因此沒有對外擴張領土的動力。”“中國在1500年之前毫無疑問是東亞的超級大國。那時,歐洲人開始了航海探險,而中國人減少了這一活動。所以你會發現,實力擴張到幾個洲的世界大國大多源自歐洲。”

  在約瑟夫奈看來,西方世界之所以發展快,就因為西方國家之間的競爭激烈,這種激烈的國家之間的競爭,給西方世界帶來了動力與活力。而東方世界在近代之所以發展緩慢甚至停滯不前,就因為沒有形成國家之間競爭的局面。

  在今天的世界上,參與競爭的國家數量比過去大為增加。在20世紀,享有合法主權、政治上取得獨立的國家數量穩步增長:20世紀30年代只有60個左右,而到20世紀末大約有190個。截至2002年9月,聯合國的成員國達到191個。根據有關資料,截至2008年,世界上總共有國家和地區225個,其中國家為194個,地區為31個。世界在國家之間的競爭中發展,在國家之間的比賽中進步。國際世界的活力、動力、創造力,來源于國家競爭的推動力。國家間的競爭,特別是大國之間的戰略競爭,是世界進步的最大動力。

  國家間競爭的目標可以分為最低目標和最高目標。美國著名國際關係理論家肯尼思沃爾茲認為,國家是“以自我保存為最低目標,以爭奪世界主導權為最高目標的相同行為體”。國家間競爭的最低目標,是國家自身的生存。國家間競爭的最高目標,是成為世界的冠軍國家,是取得世界的主導權。成為世界第一,成為冠軍國家,是國家競爭的最高目標和國家奮鬥的最高境界。

  國家在世界舞臺上的拼搏、奮鬥、競爭,有四個層次:

  1. 安全。安全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戰略目標,歷史發展和世界進步到今天,民族國家的安全利益絕大多數有了保證。現在世界上194個國家,基本上不存在被徵服和被滅亡的危險,他們的國家主權基本上是安全的。受戰爭威脅和困擾的國家,也就是十幾個。

  2. 發展。世界雖然進入和平與發展的時代已經多年,但是真正能夠實現較大和較快發展的國家,並不佔多數,把現在世界上的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加在一起,也不過40—50個國家,佔世界國家總數的1/4左右。

  3. 崛起。在發展中國家群體里,崛起的國家作為能夠影響世界格局的國家,這樣的國家從來就是以個位數存在和出現的。近代世界500年來能夠崛起的國家不過十幾個。現在有機遇有條件崛起為世界強國的國家也就是那麼幾個。

  4. 冠軍國家,這也是極頂層次。冠軍國家往往100年才出一個。雖然,世界近代500年來爭奪冠軍國家寶座的國家先後有七八個,但是真正走上冠軍國家地位的國家也就是那麼幾個。一個國家要在世界上成為冠軍國家,必須是崛起的國家;而崛起的國家不一定都能夠成為冠軍國家。從生存中國家、發展中國家、崛起中國家,到世界冠軍國家,是一個傳奇的奮鬥過程。

  冠軍國家更替:世界活力的集中體現

  國家之間,有競爭,就有淘汰或勝出。舊的冠軍國家的衰落和新的冠軍國家的崛起,它們之間的更替,體現了這個世界進步和發展的活力。而每一個新冠軍國家的誕生,也標志著世界的一次大飛躍和歷史性進步。

  基辛格在《大外交》開篇中寫道:“幾乎就像是存在某種自然規律一樣,每個世紀都會有一個大國崛起,它有力量、有意志、有智識和道德上的激勵,依據它自己的價值體係來重塑整個國際體係。”

  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古希臘偉大的歷史學家希羅多德,依據古希臘城邦興衰的歷史過程,就提出一個著名論斷:繁華都市的衰亡與弱小城邦的崛起,雄辯地說明了一個結論:好景從來不長久。這實際上揭示了國家之間競爭發展的不平衡規律,也是霸權周期律:不可能總是“風景這邊獨好”。冠軍國家是要更替的,不能被一個國家長期壟斷。

  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著名國際政治學家喬治莫德爾斯基,就曾提出霸權國家更替的“百年周期”理論,也可稱為“世界領導權”百年周期理論。他把500年來的國際政治劃分為5個世紀性周期(1495—2030),大約每隔100年就有一個大國崛起,就會出現一個主導世界體係的霸權國家。在這500年的時間里,先後出現的霸權國家是:16世紀的葡萄牙、17世紀的荷蘭、18—19世紀的英國、20世紀的美國。

  不管是“霸權國家”百年周期,還是“世界領導權”百年周期,它說明在國家之間競爭的你追我趕的歷程中,沒有永恆的冠軍。冠軍國家的任期,就是“世紀任期”、“百年任期”。人們常說“荷蘭世紀”、“英國世紀”、“美國世紀”,這些冠軍國家的冠軍任期也就是一個世紀。冠軍國家自然形成的任期制,對世界有好處。無論是想保住冠軍位置,還是想衝刺冠軍,都為世界帶來發展的活力和動力。冠軍國家的更替,表示世界總體運動水平的提高。例如英國的出現給世界帶來工業化的福音;美國走上冠軍國家位置,給世界帶來新的變化;在美國之後出現新的冠軍國家,必定給這個世界帶來新的局面。

  “冠軍國家”的三張臉譜

  世界冠軍國家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殖民型

  “殖民型”冠軍國家,就是實行“殖民帝國主義”的國家,它們通過軍事佔領,進行直接統治,把弱國變成自己的殖民地,建立起殖民大帝國。早期崛起的幾個大國,都屬于“殖民型”冠軍國家,包括葡萄牙、荷蘭、英國。它們依據“發現即佔領”的強盜邏輯,實施武力侵佔,建立了龐大的殖民帝國。

  1549年,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南北總長一萬多公里,縱貫67個緯度,總面積為2500萬平方公里。

  17世紀的荷蘭不僅是商業大國,而且是殖民強國。其殖民活動主要通過東、西兩個印度公司來進行。東印度公司的殖民范圍主要在亞洲,西印度公司的殖民范圍在非洲和美洲。這兩個公司在海外建立的殖民地面積比荷蘭本土大60倍。

  英國是在資本擴張時期以佔領世界為目標的“殖民帝國”。大英帝國侵佔的殖民地多達3000多萬平方公里,比本土面積大100多倍,大約佔全球陸地面積的1/4,人口近4億,等于本國人口的9倍。英國在1815—1865年的50年間,以年均10萬平方公里的速度在世界范圍內擴張和拓展自己的殖民地,建立了一個“日不落帝國”,也建立了一個服務于這個“日不落帝國”利益的國際貿易體係。殖民地一方面為英國提供了多種珍貴的原料,另一方面也為英國的制成品提供了海外銷路。在英國逐漸形成了一個由海外殖民地、國際貿易、強大的海軍組成的“良性三角”,英國成為殖民世界、貿易世界。英國用艦隊護航和控制世界。英國的經濟學家傑文斯1865年描述說:“北美和俄國的平原是我們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羅的海是我們的林區;澳大利亞有我們的牧羊場;秘魯送來白銀,南非和澳大利亞的黃金流向倫敦;印度人和中國人為我們種植茶葉,我們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種植園遍布東印度群島。我們的棉花長期以來栽培在美國南部,現在已經擴展到地球每個溫暖地區。”

  霸權型

  “霸權型”冠軍國家,是不以佔領和兼並土地為目標,而是通過主導和控制世界來實現霸權利益的國家。如果說“殖民型”冠軍國家屬于“野蠻的強盜”,那麼“霸權型”冠軍國家就屬于“文明的強盜”,二者之間雖然有區別,但都是位于強盜的行列。“霸權型”冠軍國家,美國是一個標本。

  美國外交史專家孔華潤在《劍橋美國對外關係史》中有寫到:“自從1776年以來,美國人一直致力于建立自己的一套制度,以便適應自己不斷變化的需要。不錯,他們是在與歐洲人爭奪世界權力。在世界權力的欲望甚至是腐敗面前,他們像歐洲人一樣不堪一擊。這也是事實。菲律賓人、古巴人、中國人以及中美洲人有充分的理由認為,美國與其他帝國主義國家沒有任何區別,這同樣是事實。然而與其他大國不同的是,美國擁有一塊大陸用于繁衍和開發;它不會因為人口過剩而渴望殖民地,也不會為原材料而渴望巨大的保護領地,同時也不用(像俄國那樣)為建立重要的運輸體係而渴望佔領可以用作通往主要新建港口通道的廣袤地區。”“美國並不想加入歐洲人和日本人尋求土地和殖民帝國的行列。美國官員只想得到零散的、面積相對小的土地,以作為必要的商業擴張的基地。在創造和衡量工業成就的時候,美國人也不願意模倣歐洲人,不願意沿用歐洲人或日本人的標準。……美國式聯合體企業領導人,在創新和制度化建設方面遠遠領先于其海外競爭對手。它與政府的關係以及向政府官員提出的外交政策要求,也與這些對手有顯著區別。”“據說,美國是20世紀的第一個民族國家。科學創新、合理化和全球化的工業流程、多國公司、以現代通訊為基礎的集權化的政治權威、軍事幹涉主義、狂熱的民族主義、極端的種族主義以及——意義深遠的——革命,共同塑造了20世紀的發展進程。”這段話就描述了美國不以殖民手段建立霸權的特點。

  美國無論是在戰爭與革命時代還是在和平與發展時代,都是一個以控制全球為目標的“霸權帝國”。美國霸權體現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以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領袖身份出現,擁有巨大政治資本,主導了國際機制的構築和建設:建立聯合國集體安全機制,確立在國際政治中的主導地位;建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確立以美元為核心的世界金融體係及美元在國際經濟和金融中的領導地位;建立以關貿總協定為基礎的國際自由貿易體係;實施遏制戰略,提出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建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美國是聯合國的倡導者、締造者、最大資助者,也是最大受益者。美國一直通過推行制度霸權和權力霸權來實現國家利益。它曾把聯合國稱之為“多數的暴政”,並按照大國一致的原則,設計、建立、領導和控制了世界最重要的國際組織——聯合國。美國在聯合國初期的活動中,控制和支配著聯合國中穩定的多數,通過這一表決機器,把自己的意志和願望付諸行動。1946—1953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了800多項決議,美國的成功率是97%,與美國有關的任何重大安全問題均未遭受失敗。美國還是許多地區性組織的支持者和組織者。所謂大國一致的原則,實質上是與美國保持一致的原則。美國在二戰後的工業總產值佔世界總量一半以上,向世界50個國家和地區派駐了軍隊。美國按照自己的方式主導國際秩序。美國與蘇聯進行了近半個世紀以爭奪世界霸權為內容的冷戰。在冷戰結束後,美國最終確立了自己的霸權地位,並且奉行單邊主義,連續多次發動戰爭,在全世界炫耀武力。

  美國霸權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要用美國模式改造世界,要在全世界推廣美國式樣的民主,要對全世界進行美國化塑造,這是美國霸權在國際關係中最大的不民主,是美國霸權的專制和獨裁。

  引領型

  “引領型”冠軍國家,是不以徵服為手段來建立文明的,不通過世界霸權和徵服的方法來實現自己國家利益的冠軍國家。中國現在還不是一個冠軍國家,但是中國這個未來的冠軍國家注定是一個“引領型”冠軍國家。

  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布魯克斯亞當斯認為,偉大的文明都是用徵服的方法建立的,鼓吹世界文明的中心非美國莫屬,美國應該抓住機遇向海外擴張,特別是向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擴張,實現美國在世界范圍內的經濟優勢。這實際上是一種“擴張有理論”、“徵服有理論”、“霸權有理論”。首先,西方的資本主義文明是通過徵服的方法建立的,這並不能夠證明一切偉大的文明都是用徵服的方法建立的。中華文明就沒有通過徵服的手段建立。其次,如果說偉大的文明都是用徵服的方法建立的,那麼徵服的方法也就成為與文明共存亡的東西了,沒有徵服就沒有文明,不要徵服就是不要文明,徵服也就成為了文明的一部分。這很顯然是一種強盜邏輯。再次,過去的一些偉大的文明是通過徵服的方法建立的,並不等于今後的偉大文明也都要通過徵服來建立。

  未來的文明,是不用徵服的方法建立的文明。中國就是要創造一種不用徵服的方法建立的文明,就是要建立一種非徵服性的文明。只要人類的文明還需要通過徵服來建立,那麼這種文明就是與野蠻為伴的文明,就不是真正高級的文明。用非徵服性的方法創造一種非徵服性的文明,這是中國的責任,是世界文明發展的歷程和世界愛好和平、發展、自由和文明的人們對中國的要求,是中國對于世界文明所要做的一個貢獻。也只有中國的文明傳統和文明底蘊才能夠擔負起這樣的一個為世界文明升級換代的歷史重任。

  在美國之前(包括美國在內)的冠軍國家,它們無一例外都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屬于領先世界發展潮頭和綜合國力第一的冠軍國家,另一方面又是以佔領和徵服的手段統治或者控制別人、稱霸世界、壓制持不同政見者的霸權國家。而中國要追求的世界第一國家,中國要爭做的冠軍國家,是一種在世界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完全新型的冠軍國家。

  布熱津斯基指出:“從長遠看,全球政治注定會變得與一國獨掌霸權力量的狀況越來越不相協調。因此,美國不僅是第一和唯一的真正全球性超級大國,而且很可能也是最後一個。”從人類社會、人類世界發展的趨勢來看,美國將是這個世界上最後一個霸權國家,今後的世界不可能再出現一個新的霸權國家。但是美國不是最後一個冠軍國家。在一輪又一輪的國家發展進步的競賽中,總是會有新的領跑世界的冠軍國家出現,既不可能沒有冠軍,也不可能由一個國家永遠壟斷冠軍的王牌。所以,霸權國家的終結,不等于冠軍國家的終結。中國不做霸權國家不等于不做冠軍國家。從世界角度來看,殖民型冠軍國家早已終結,霸權型冠軍國家也必將終結,而第三種類型的冠軍國家,就是中國式的引領型的冠軍國家,是新型的冠軍國家,它的根本性質不是爭霸世界和稱霸世界,而是爭先世界和領先世界。

  冠軍國家的價值

  不管是在哪個時代,無論是哪種類型的冠軍國家,其對歷史的貢獻都是多方面的。冠軍國家具有七大價值。

  推動文明新進步

  在近代世界歷史上,每當出現和涌現一個新興的冠軍國家,總是會給世界帶來一陣新風,推動人類社會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給地球文明帶來一次開化和進化,給人類帶來福音。雖然殖民型冠軍國家和霸權型冠軍國家也給國際社會帶來災難和不幸,但是這並不能由此否定它們對國際社會建立所具有的功勳。

  當一個國家對世界的貢獻不能繼續排在世界第一的時候,這個國家也就不能繼續保持世界冠軍國家的地位,就要讓出冠軍國家的桂冠,雖然新舊冠軍國家的交接有時要通過戰爭來完成。

  開辟歷史新時代

  近代世界經歷了幾個激動人心的時代,像“大航海時代”、“工業化時代”、“信息化時代”等。這些時代的開辟,都和那些冠軍國家的名字緊密聯係在一起。每一個冠軍國家,都曾經為這個世界開辟和貢獻過一個“時代”。

  葡萄牙和西班牙為人類創造和貢獻了一個“大航海”的時代、一個“地理大發現”的時代,它使人類的歷史真正成為世界史,使人類活動的舞臺擴大到整個世界,在世界范圍內進行國家間的競爭,大大推動了人類歷史的進程。

  世界的工業化時代,是由英國開創的。1851年5月1日,世界首屆博覽會在英國召開,這次博覽會向世界宣示了英國的繁榮與富足。在英國之前,世界上也出現過世界強國、大國、富國,但是從來沒有像英國這樣一個國家,由于開創了一個新的工業文明而使自己富強到這樣的程度,以致于英國一個國家的實力等同于其他國家的實力。工業化時代的英國引導世界潮流,使整個世界都要走上工業革命的道路。英國在人類歷史上首先開始了由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的轉變,它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它的工業力量相當于世界上其他部分工業力量的總和。1860年英國的人口僅佔世界總人口的2%,佔歐洲總人口的10%,而英國生產的工業品卻佔世界總量的40%—50%和歐洲總量的50%—60%。工業化時代的英國是世界工廠,這是英國領先世界、稱霸世界和貢獻世界的物質基礎。

  美國能夠成為冠軍國家,也是由于其對世界新紀元的開創性貢獻。馬克思就高度稱讚美國是“最先產生了偉大的民主共和國思想的地方”,稱讚1776年北美殖民地發表的《獨立宣言》是人類“第一個人權宣言”。馬克思還高度評價了1863年美國《解放宣言》,他曾經代表第一國際發去熱情洋溢的賀詞說:“歐洲的工人堅信,正如美國獨立戰爭開創了資產階級取勝的新紀元一樣,美國反對奴隸制的戰爭將開創工人階級取勝的新紀元。他們認為,由工人階級忠誠的兒子亞伯拉罕林肯來領導自己國家進行解放被奴役種族和改造社會制度的史無前例的戰鬥,是即將到來的時代的先聲。” 

  開創人類的信息化時代,美國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做出了第一等的貢獻。1992年克林頓當選美國總統後,採取了後來被稱為“克林頓經濟學”的發展戰略,其中一項重要的戰略舉措就是推行技術產業政策,充分利用美國巨大的人才與科學技術優勢,引領世界電子技術、信息技術發展的新潮流。這不僅增強了美國產品的全球競爭力,使美國在領導21世紀經濟增長的電子信息領域中發揮了龍頭的作用,而且帶動整個世界進入信息化時代。

  建立世界新秩序

  冠軍國家,是世界的設計師。這種設計包括:形成一個新的國際格局,確立一套新的國際行為準則,創立一套新的國際制度,建立一種新的國際秩序,構築新的國際體係,等等。

  美國外交史專家孔華潤指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的時候,美國人就開始了對戰後世界的總體設計:“如果說總統本人太過于關注軍事和戰略問題而無暇更多思考勝利後的世界形勢,那麼其他人則有更多的時間投入戰後設計。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國務院所做的努力,幾乎伴隨著戰爭的降臨,他們就開始組織針對未來世界事務的研究小組和咨詢委員會等,將本部門的官員以及國會議員、記者、學者、軍官等相關人員召集起來對戰後事務進行廣泛的研究與討論,其中包括對敵國的佔領、領土調整、國際安全以及重建貿易關係,等等。盡管上述委員會此時的探討還沒有太多超出信息與觀點的交換,但是一些特定的觀念已經出現,這些觀念一旦在華盛頓開始尋求戰後世界的具體指導時,就會立即成為美國正式政策的一部分。這些觀念很明顯是威爾遜式的,參加研究小組的絕大多數成員都同意,擊敗軸心國後維持秩序與安全的主要框架是要恢復國際合作的原則,而不是過時的均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按照自己的設計進行施工,竭力塑造出一個符合美國利益要求的世界。

  冠軍國家對世界的總體設計,是通過構築“世界體係”的施工來實現的。這種世界體係,主要有四個支柱性的東西:一是世界性的經濟體係;二是世界性的思想體係;三是世界性的軍事體係;四是世界性的規則制度體係。

  引領全球新潮流

  冠軍國家是世界的模范國家、榜樣國家,是世界的潮頭國家。冠軍國家具有強大的示范力、影響力、感染力。冠軍國家既是獨具一格的“特色國家”,又是具有國際效倣價值的國家,總是被大量的追星族國家群起學習和效倣。所以,冠軍國家“化”世界,是必然現象。

  當英國在工業化的高潮中凱歌高奏的時候,全世界的目光都向它聚焦。世界各國都是英國的追星族。冠軍國家英國的出現,使世界出現了“世界英國化”的浪潮,英國的工業化造成了世界的一次“英國化”。英國用它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洗禮世界,而世界也願意接受英國文明的沐浴。

  當新的冠軍國家美國出現時,世界便出現了“世界美國化”的浪潮,這表現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隨著美國的崛起,世界在物質文化和大眾文化方面都迅速美國化。“美國夢”成為人們的向往,美國的生活方式成為人們的普遍追求。早在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外國觀察家就已經談論美國商品及其生活方式對整個世界的普遍影響。享受著世界上最高生活水準的美國人,是世界各地的羨慕對象,他們似乎代表著物質繁榮、舒適和一種擺脫了舊世界混亂的生活方式。大戰之前絕大多數國家還沒有大量出現的電器、汽車、電話等現代化產品,在美國已經成為極其普通的物品。更為引人注目的是這種現象在1919年後進一步加劇,而且由于歐洲地位的衰落,“西方衰落”的思想流行起來,由于戰爭的破壞以及部分非歐洲國家在工業和貿易領域的追趕,歐洲感到自己處在防禦狀態,不再是智慧源泉和文明中心。面對整個世界的重建,歐洲似乎拿不出任何東西。界定和平(不僅在地緣政治方面,而且還在政治和文化方面)的任務不得不托付于其他國家,而首當其衝的就是美國。沒有受到戰爭實際損傷的美國成為物質與流行文化的象徵。不僅美國國內發生著同質化,而且全球也發生著美國文化的同質化。將不同地區的美國人連接起來的汽車、電影和收音機這三個發明在全世界發揮著同樣的作用,因為它們基本上都是美國文明的產物,在戰後傳播到世界各個角落。

  創造發展新奇跡

  冠軍國家是為人類創造奇跡的國家,也只有創造世界奇跡的國家,才能夠成為世界的冠軍國家。

  17世紀是荷蘭的世紀。面積只相當于兩個半北京大、人口不足200萬的小國荷蘭,書寫了大國崛起的傳奇。1581年7月26日,尼德蘭革命爆發。尼德蘭北方七省宣布成立聯省共和國,脫離西班牙獨立,因為荷蘭省最大,經濟最發達,所以也稱為荷蘭共和國。荷蘭共和國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荷蘭還創造了許多其他方面的世界第一:荷蘭的農業世界第一。當時號稱“農業的麥加聖地”,其乳制品、經濟作物、果木蔬菜、花卉園藝在全歐洲聞名,成為當時歐洲人學習先進農業技藝的必登之地。荷蘭的海上交通運輸第一,是世界的“海上馬車夫”。1602年,荷蘭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公司——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由荷蘭創建的世界上第一家銀行——阿姆斯特丹銀行成立于1609年,比英國銀行大約早了100年。荷蘭是第一個持續經濟增長的國家。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的道格拉斯諾思高度評價荷蘭的崛起:“荷蘭在近代初期已成為歐洲的經濟領袖”,“就事實而論,荷蘭是第一個達到我們所限定的意義上的持續經濟增長的國家”。直到今天,荷蘭人的生活依然富足,荷蘭人開創的商業規則依然影響著世界。

  在17世紀上半葉,荷蘭擁有商船16000多艘,運載噸位佔歐洲總噸位的3/4,相當于英國、法國、葡萄牙、西班牙四個國家船舶運輸噸位的總和。如果以國家為單位進行比較,則是英國的4—5倍,是法國的7倍。荷蘭幾乎壟斷全球的海上運輸。有人評論說:“荷蘭人從各國採蜜……挪威是他們的森林,萊茵河兩岸是他們的葡萄園,愛爾蘭是他們的牧場,普魯士、波蘭是他們的谷倉,印度和阿拉伯是他們的果園。”17世紀的阿姆斯特丹是全歐的商貿中心,荷蘭工商業在發展到高峰的時候,資本積累高于歐洲各國的資本總和,對外投資比英國多出15倍,工場手工業水平是歐洲之首。

  1664年英國著名重商主義者托馬斯孟驚嘆說:“這是世界上的一個奇跡:這樣小的一個國家,還沒有我們的兩個最大的郡大,自然財富、食料、木材或其他在戰爭或和平時期所需的軍火都少得微不足道,但是它畢竟綽有余裕地一切都有。”法國年鑒派史學大師布羅代爾描述那時歐洲人對崛起的荷蘭的心態,他說:“當時的人只是看到一些令人眼花繚亂的表象。跟往常一樣,他們對長期的準備過程未加注意,直到荷蘭獲得光彩奪目的成就時,他們才猛然醒悟。剎那間,任何人都不明白,一個初出茅廬的蕞爾小國居然一舉成功,發展神速,無比富強。人們紛紛議論荷蘭的‘秘密’、‘奇跡’和‘出奇的’富有。” 

  馬克思曾經高度稱讚美國崛起的奇跡。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1844)中指出:“現代國家的最完善的例子就是北美。”在《政治經濟學的形而上學》中,馬克思稱美國為“北美(這個)進步最快的國家”。

  建構優越新模式

  一個國家採用什麼樣的模式,來結構自己、運行自己、發展自己,關係國家的性質、活力和前途,是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冠軍國家都是創新模式、貢獻模式的國家,是世界上具有最先進模式的國家。

  英國的政治模式,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模式。英國最早確立了現代國家制度,包括內閣制、君主立憲制、兩黨制、政府對議會負責制等政治制度。這樣一套政治制度,保證了英國的長治久安和穩定發展。英國在經濟模式上的貢獻也是劃時代的。英國的工業化模式對世界的影響巨大而深遠。

  美國模式,不僅成就了美國的崛起和霸權,而且至今都對世界發揮著任何其他國家所不能比擬的影響。美國是世界上建國時間最短的大國,卻是共和制歷史最長的大國。在美國建國以後200多年的時間里,世界上平均每兩個國家的政府就有一個被各種勢力推翻,而美利堅合眾國政府卻一直穩定持續到今天。美國開國至今無政變。美國獨立之後,建立了一種與世界其他國家不同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政治體制。1787年制定的美利堅合眾國憲法,是世界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成文憲法。這部憲法以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和民主原則為理論基礎,首創了一整套以民主共和制為特徵的資產階級國家制度和政治制度,包括共和制、聯邦制、總統制、三權分立制、民選政府、領導人任期制等。美國政府由立法、行政和司法三個部分組成。國會負責立法,但是國會的決議案只有得到總統的批準才能夠生效;總統主持政務,但是他任命的重要官員和締結條約,必須得到國會中參議院的批準;國會還有對于總統的彈劾和罷免權;最高法院是司法部門,負責處理法律和憲法的一切問題。美國的分權體制保證了決策程序的民主化,避免了對于職權的濫用。“美國模式”在與世界其他模式的比較中,特別是在與“蘇聯模式”長期冷戰的競賽中,表現出它的持久性和頑強性,是美國始終保持自身優勢和廣泛影響世界的重要基礎和資本。

  財富增長甲天下

  冠軍國家,是世界上的致富冠軍、財富冠軍。在工業革命中登上世界工業霸主地位的英國,在1850年時生產了全世界的金屬制品、棉織品和鐵的產量的一半,煤產量的2/3,在造船業和鐵路修築上都是世界首位。1860年,英國生產了世界工業產品的40%—50%,歐洲工業品的55%—60%。1850年英國對外貿易佔世界貿易總量的20%,10年後增加到40%。英鎊成為國際貨幣。英國在佔有世界陸地面積的0.2%,人口在當時只有1000多萬,佔全世界人口的2%、佔歐洲人口的10%的情況下,卻具有相當于全世界潛力40%—50%的現代工業能力,英鎊的權威世界無敵。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美國,實力超強。美國在國際貿易中居于世界首位,美國的產品、娛樂、生活方式風靡全世界。雖然在戰爭中有41萬美國人失去生命,但是它是唯一沒有受到戰爭直接破壞的大國,而且國民經濟擴展了一倍。1940—1945年,美國公司納稅後的利潤達到1249.5億美元,是戰前6年的3.5倍。美國在戰後集中了全世界資本總額的3/4和工業生產能力的2/3。美國擁有資本主義世界黃金儲備的近59%,擁有全世界船舶總噸位的一半以上。美國的出口佔世界出口總量的1/3。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資本輸出國和債權國。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