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後記

時間:2013-05-13 10:06   來源:中國臺灣網

  後記

  基辛格解讀《中國夢》:“中國必勝”與“中美雙贏”

  《中國夢》一書在2010年1月出版。《中國夢》一書抒發的壯志豪情,集中體現在四句精彩的語言中:“衝刺世界第一,決賽冠軍國家,創造中國時代,建設無霸世界”。

  《中國夢》在大陸出版以後,中國香港出版了繁體字版本。港版《中國夢》的腰封上寫著:“中國大校的強國夢引起中外媒體、學者專家、網絡論壇熱烈討論。路透社、BBC、《紐約時報》、《每日電訊報》競相報道。”該書“集學術研究、現實政治、輿論焦點于一身,融理性分析、民族豪情、憂患意識于一體”,是“美國總統奧巴馬不得不看的一本書”。是年3月,《中國夢》在香港圖書榜創造了“高居榜首”的好成績,鳳凰電視臺主持人說該書“最受讀者青睞”。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主席沈旭輝在書的封面評語是:“作者大量引用東西方軍事理論、戰略理論、國際關係理論,來說明為什麼中美結構性衝突不可避免,從而主張主動競爭。無論他能否代表軍方思維,都足以作為一家之言。”《中國夢》走進了中國大企業。中國著名品牌企業,以“中國夢—夢之藍”廣告全國的江蘇省洋河酒業集團,把《中國夢》作為一本勵志書和禮品書,印刷一萬本,發給員工作為勵志書,送給客戶作為禮品書。解放軍總部機關有關部門,將《中國夢》作為禮品書,贈送前來中國訪問的外國軍事院校領導人。《中國夢》也作為戰略思維課程的參閱教材,進入中國高級軍事院校。例如中國人民解放軍某指揮學院,將《中國夢》列入教材,進入課程,在該學院戰略思維教學單元,列出兩本參閱教材:第一本是《中國夢》;第二本是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湖南省岳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級)管委會老幹辦退休領導幹部余松林給《中國夢》作者寫來熱情洋溢的信,並且到北京與作者面談交流。他在給作者的信中說:“我真希望,我國所有的國家公務員,我們的兩百多萬軍人,都能看看這本書。(我準備向總政治部寫個建議,將此書列為軍人必讀作品。)我這樣說,絲毫沒有恭維您的意思。我只是覺得,像我這樣一個年逾古稀的老翁,讀了此書以後,尚且感到深受啟迪,振奮不已,那些有志于民族復興、國家富強的青壯年讀了此書以後,必定會振奮精神,加倍努力,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

  世界著名戰略家基辛格2011年5月出版了《論中國》。基辛格在《論中國》第十八章“新的千年”中,在中華“民族命運大討論中的必勝主義觀點”一節中說:“2008年北京奧運會過後,隨著經濟危機在西方世界蔓延開來,一些非官方和半官方的新聲音開始質疑中國‘和平崛起’的提法。在這部分人看來,胡錦濤對于戰略趨勢的分析是正確的,但是西方世界仍然是一種危險力量,它決不會坐視中國和平崛起。因此,中國應當鞏固取得的成果,明確尋求世界強國乃至超級大國的地位。” 

  “兩本廣為傳閱的中國圖書成為了這一思潮的象徵:一本是2009年出版的《中國不高興:大時代、大目標及我們的內憂外患》,另一本是2010年出版的《中國夢:後美國時代的大國思維與戰略定位》。這兩本書都極富民族主義色彩。其理論出發點是,西方比以往公認的要弱得多,但‘一些外國人尚未意識到這一點,他們還沒有真正理解中國與西方之間正在發生權力轉移’。鑒此,中國應該定立一個‘大目標’,擺脫自疑與被動,摒棄漸進主義,重拾歷史使命感。” 

  “這兩本書均通過了中國政府相關部門的審核,並成為了中國國內的暢銷書。由此可見,他們至少反映了中國一部分體制內人士的想法,特別是《中國夢》一書,其作者是中國國防大學教授劉明福大校。在此提及這兩本書並不是因為它們代表了中國政府的官方政策(事實上,兩本書的論調與胡主席的聯合國講話以及2011年1月對華盛頓進行國事訪問期間所極力強調的觀點恰好相反),而是因為它們揭示了某些令中國政府感到有必要作出回應的思想動向。”

  “中國人民解放軍大校軍官劉明福在其2010年出版的《中國夢》一書中,將國家的‘大目標’定義為‘走向世界第一’、開辟中國歷史上新的輝煌。他寫道,要實現上述目標,中國就必須取代美國。”

  “劉明福預言,中國的崛起將開啟亞洲繁榮的黃金時代。屆時,中國產品、中華文化和價值觀將成為全世界的標尺。整個世界將變得十分和諧,因為中國的領導方式比美國更加精明與溫和,而且中國不會稱霸,僅僅將自身角色限定在擔任各國的代言人。(劉明福還以專門的篇幅論述了中國古代帝王這一角色的益處,形容他們在弱小國家的國王面前扮演著仁善的‘兄長’角色。)”

  “劉明福不讚同‘和平崛起’的提法,認為中國無法單純依靠傳統的‘和為貴’思想維護新的國際秩序。他寫道,由于大國政治具有競爭性和不道德的一面,中國唯有發揚‘尚武精神’並發展足以遏制或擊敗對手的軍事力量(如果必要的話),中國崛起(以及世界和平)才能夠實現。因此,中國除了‘經濟崛起’之外,還需要‘軍事崛起’。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奪取戰略優勢,中國必須做好軍事和心理上的雙重準備。”

  “就在這兩本書出版之際,中國遭遇了一係列危機和緊張局勢,包括南海問題、中日釣魚島爭端、中印邊界問題等等。這一連串事件時間上如此接近,性質也大體相同,不禁引人猜疑是否中國政府有意為之。盡管在每一起事件中,中方都稱自己是受害者,但這些危機本身卻在國內引發了有關中國地區與世界角色的爭議,並成為了民族命運大討論的一部分。”

  “在此討論的這兩本書,包括其對所謂中國‘精英’消極態度的批判,若執政精英們決意出手幹預,就不會得以出版或成為全國轟動一時的話題。這是不是某個政府部門用以影響國家政策的手段呢?它們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之後成年的中國年輕一代的態度嗎?中國領導層對這一討論放任自流,是否是一種心理策略,旨在讓全世界了解中國國內的輿論壓力,並且開始重視這一因素呢?抑或這是否僅僅說明中國變得更加多元化,允許更多人發表個人見解,而且審核部門的觀念也變得更加開放,總體上對民族主義的呼聲更為寬容呢?”

  基辛格在《論中國》後記“歷史會重演嗎?”中“克勞備忘錄”一節中指出:“在分析中將國際事務解讀為一場旨在奪取戰略優勢的不可避免的爭鬥的,也不僅限于西方的戰略家。中國‘必勝主義者’的思路與之極其相似,兩者的主要區別在于前者是從新興大國的視覺看待這一問題。而克勞代表的是維護自身傳統地位的既有大國英國。第18章中討論過的劉明福大校的《中國夢》一書就是這樣一個例子。在劉明福看來,無論中國如何致力于‘和平崛起’,中美都必然發生衝突。中美關係將是一場‘馬拉松式的競賽’,是一場‘世紀對決’。此外,中美競爭從本質上講是一種零和遊戲;最終結果不是完勝就是恥辱的失敗:‘21世紀的中國,如果不能成為世界第一,不能成為頭號強國,就必然是一個落伍的國家,是一個被淘汰的國家。’”

  基辛格點評《中國夢》,說作者不讚同“和平崛起”。其實,作者的本意,是不相信美國能夠允許中國和平崛起。為了保障中國和平崛起,必須準備應對美國對中國的“軍事遏制”,必須準備應對美國對中國的“戰爭遏制”。

  基辛格給作者戴上了一頂“必勝主義者”的帽子,其實,作者的本意是,中美雙方如果互為“敵手”,在羅馬角鬥場搞你死我活的“角鬥比賽”,不惜熱戰,勢必同歸于盡;中美雙方如果互為“對手”,在拳擊比賽場搞你敗我勝的“拳擊比賽”,不惜冷戰,勢必兩敗俱傷;中美雙方如果互為“選手”,在田徑賽場上進行你追我趕的“田徑比賽”,雖然會有你先我後的位置變換、會有冠軍亞軍的名次之分,但是雙方都會刷新紀錄、創新成績。比超越別人更重要的,是雙方都超越了自己,都贏得了自己。這不就是一種“雙贏”嗎?作者對“中美田徑賽”中中國“奪冠”的前景,具有“必勝”的信念,但是並不認為美國“必敗”,美國成為世界第二,並不是美國的失敗,一個在比賽中創造了超越自己原來成績記錄的亞軍,比一個在比賽中成績沒有新突破的冠軍,更有價值,更有意義。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