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安娜王妃葬禮後不久,威廉看上去似乎並沒有太過焦慮,但憂鬱的神情暴露了他內心的悲傷,因為他和母親是那麼的親近。但是他必須勇敢地繼續自己的生活。作為成熟的人,如果任悲傷肆虐而不昂首向前才是對母親戴安娜最大的不敬。
1997年8月31日清晨,15歲零兩個月的威廉王子在蘇格蘭高地的巴爾莫拉宮中熟睡。父親查爾斯悄悄走進王子的臥室,喚醒睡夢中的威廉,並告訴他母親戴安娜4小時前遭遇車禍並不幸離世。驚天噩耗傳來,悲慟的威廉竟不知是否該用眼淚來接受如此的事實。他沒有哭,只是在想前天他還和母親聊天,她還告訴自己說和男友多迪·法耶茲法國度假的最後一晚會留宿巴黎,為什麼今天卻已陰陽兩隔?
電話里威廉跟戴安娜發牢騷,說在學校又接到了媒體的電話,他還告訴母親還有一周新學期就開始了。母親答應說第二天回來後就給他更換電話號碼。電話里他們愉快地交談。每年威廉和哈里隨父親以及祖父母們在蘇格蘭度假時,戴安娜都迫不及待地想要見到兒子們。這次她同樣迫不及待地回國與兒子們團聚,只是……
威廉堅持和父親一起去叫醒可憐的小哈里,他才只有12歲。父子三人的啜泣打破了這座蘇格蘭宮殿的寂靜與安詳。如果說查爾斯並無悲痛,那真是大錯特錯。查爾斯,這個心思縝密、敏感的男子,他為孩子的母親感到悲痛,也為這兩個可憐的孩子而傷心欲絕。他突然間意識到,生活之于他們已完全不同。他們悲楚的哭聲喚醒了天際的黎明。
戴安娜的去世幾乎讓全世界停止了心跳,她才只有36歲。她的香消玉殞成就了她的不朽傳奇,就像瑪麗蓮·夢露、詹姆斯·迪恩和約翰·溫斯頓·列儂。他們從未老去,他們的青春留在了大家心中,刻骨銘心。
威廉和哈里一直不能接受母親去世的事實。他們太小,以致根本無法承受這種沉重。然而,公眾對他們個人悲傷程度的關注卻依然熱度不減,這種荒謬讓他們所遭受的情感打擊更為嚴重,因為他們根本沒有單獨療傷的機會。
哈里對全美廣播公司的馬特·蘭特爾說:“她的離去讓時間停滯,那是她從未有過的安詳。然而,她的一顰一笑依舊在世間浮現,她的離去讓世人無法平靜。”
威廉一直認為是媒體和世人的關注謀殺了自己的母親,他痛切地說:“我永遠也不會忘記這一天。”
眾所周知,車禍發生在巴黎那個致命的夏夜。戴安娜、多迪和她的貼身保鏢特雷弗·李斯瓊斯坐在黑色奔馳車里,為擺脫一群狗仔隊的圍追堵截,司機亨利·保羅在通過一條公路隧道時驅車狂奔。而司機保羅先生血液中的酒精含量遠遠超過規定的標準值,也就是說司機是在酒後駕駛。車撞上了路邊的柱子,唯有保鏢一人生還。
從車禍發生的那刻起,謀殺猜測就從未停止過。小王子們迫切地想了解那晚在隧道中究竟發生了什麼,但是他們卻必須首先止住內心的悲痛。哈里承認自己永遠不會停止懷疑。威廉討厭人們對此事無休止的質疑和推理,他說:“謠言和猜疑無所不在。有太多的人們在謀殺傾向上添油加醋,我想這沒有必要。”
戴安娜悲楚的王室婚姻生活和她的溘然去世改變了整個國家對王室家族的期望。時任首相托尼·布萊爾意識到全英人民的悲痛似乎已至頂點,而這種悲痛急需發泄。然而,王室對于這一悲劇的處理方式卻是——私下里痛苦不已,在公眾面前卻依然保持他們素有的剛毅和堅強。噩耗傳來的清晨他們依然去教堂禮拜,實際上後來是從教堂後門離開了。
在海倫·米倫主演的電影《女王》中,托尼·布萊爾出面勸說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公眾需要看到王室人性化的一面。凡是看過這部影片的人,都會感受到王室高牆內的紛爭與矛盾。布萊爾說,王室家族不願意公開地將戴妃的死亡表述為“離奇”。戴妃去世後的第二天,布萊爾在電視講話中形容她是“人民的王妃”,這一稱呼其實也只是他一閃而過的念頭而已,但是他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舉國上下日漸高漲的悲痛情緒。女王並沒有迅速發表全國性的公開講話。大概一周後,女王終于向全世界宣告了王室家族的悲痛,並承認其讓公眾失望了。哈里和威廉在肯辛頓宮外簡短地巡視了人們敬獻的花籃,數百個花籃高高地堆在門外。人群中有一位哀悼者遞給威廉一束花,威廉只是簡單地道聲“謝謝”。悲痛當前,小王子們依然需要在公眾面前出現,這是他們作為皇族後裔最殘酷的責任。
他們每天都會面臨新的考驗,但是沒有比9月6日的葬禮更殘酷的考驗了。威廉和哈里低著頭,神色凝重地跟在母親戴安娜的靈柩後面。威廉俯身彎腰,就像是等待著大地的吞噬。父親查爾斯和祖父菲利普王儲分列兩側,舅舅厄爾·斯潘塞走在中間。然而公眾們自始至終關注的都是可憐的威廉和哈里。在埃姆赫斯特休息室收看電視轉播的凱特也是如此,而她也只是千萬電視觀眾中的一個。就像首相布萊爾所說的那樣,這是個全球性事件。
威廉討厭在這樣的公眾場合送別母親,起初他斷然否定了這個建議。據前首相布萊爾的新聞秘書阿拉斯泰爾·坎貝爾透露,自從母親去世後,尤其是在知曉車禍是源于狗仔隊的追趕後,威廉王子更是“恨透了媒體記者”。他不想做任何事情來安撫媒體,而且非常堅決地表示,他不會為贏得媒體和公眾的關注和對王室的原諒而在葬禮上積極表現。
坎貝爾還說,王室朝臣們非常擔心查爾斯王子可能會受到民眾的攻擊,那樣的話,葬禮那天的情況將不堪設想。王室職員只得聲稱這是戴妃的遺願,才說服威廉王子跟隨亡母靈柩。然而,戴安娜王妃才是大家關注的焦點,並非查爾斯。與其說威廉被王室職員說服,不如說是被祖父說動了心。祖父告訴他如果不隨靈柩而行他會後悔一輩子。菲利普王儲說,他也將隨靈柩前行,如果威廉想和他一起,他會非常樂意,而且在葬禮過程中,他一直都在威廉身邊。也許最終說服威廉改變主意的是他自己的快速成長和過早具有的責任感。
無論是伊麗莎白二世女王還是王太後,也就是威廉的曾祖母,都知道威廉需要更多特殊的關心,因為他將是未來的國王,他需要培養。威廉在一天天成長,他往返于學校和溫莎城堡之間,每周都會和祖母飲茶談心,而女王則教給他為人處事之道。家庭午宴時,曾祖母總是坐在他旁邊給他講二戰時候的故事,在日常生活中告訴他國家民族的困境。這時,年輕的威廉常常不禁仰望曾祖母,敬佩她的堅強,仰慕之情溢于言表:“每次生病,我都會想起相同境遇下她那不顧一切的抗爭。”
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葬禮上,威廉內心掙扎不斷。戴妃的葬禮比較奇特,既有帝王貴族的莊嚴,也有社會名流的華麗,這正是戴安娜人生及她對王室家族改變的真實寫照。1900名送葬人群中有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美國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頓、著名演員湯姆·克魯斯和湯姆·漢克斯、著名歌手克里夫·理查德、喬治·邁克爾和克里斯·蒂伯。著名歌手艾爾頓·約翰演唱了他由經典歌曲《風中之燭》改寫歌詞後的新曲《再見,英格蘭玫瑰》來悼念戴妃。這首歌成了英國有史以來最暢銷的歌曲,艾爾頓的這張唱片空前大賣。威廉和哈里感動至深,黯然神傷,卻有幸免于媒體聚光燈的跟蹤。這是唯一的一次,因為王室已與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達成協議,葬禮中不再聚焦悲痛欲絕的王室家庭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