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大後方大軍需
甘肅總兵之死
就在左宗棠大力營造西徵軍後方的時候,一直延續封建社會兩千年的頑疾—官員貪污腐敗再次呈現在左宗棠面前。左宗棠對此的回復就是:嚴格處罰。
一般來說文官相對于武將好治理,但是,文官如果面對斷了財路甚至法辦殺頭時,撒起潑來也會拔刀相向,也會鋌而走險。例如左宗棠就曾經處理過一個官司。兩個縣令因為互相告發丟官後,竟持刀拼命,要求上級恢復他們的原職。結果,二人竟被官復原職。左宗棠為此極為憤怒,他說:這樣做,綱紀法律掃地,威嚴何在?像這樣囂張不尊重法律的風氣一開,這吏治官風可怎麼治理呀?如果他們還敢這樣耍無賴,必須把他們抓起來,對他們用刑,這也是他們咎由自取,絕不能讓他們這樣肆意刁橫。
對于這些耍無賴的文官,尚算好辦。左宗棠是見過大世面的人,就算有人敢拔刀,左宗棠也會對其抱以蔑視的一笑。然而,當你要殺的是曾經與你一同拼殺過、在一個戰壕里待過、在同一個帳篷睡過的老下屬的時候,一切就會變了。因為,軍人之間的友誼堪與兄弟相比,所以那種心痛很難有人理解。
一日,左宗棠得到報告,因為甘肅發生大旱,所以西徵軍擠出一部分糧食幫助當地百姓。然而,經過盤點,地方官所得到的糧食和發放的糧食並不一樣,其間的差額部分到了哪里去了呢?為此,左宗棠決定微服出訪查查究竟。左宗棠穿上便服後,帶著打扮成仆人模樣的兩名親兵前往蘭州。
到了蘭州大街上,左宗棠發現:雖然處于大災時期,但街市上還算平靜,饑民們竟然有序地排著隊領著賑濟糧食,一切看上去都屬正常。“我們去下面看看,在城里我的眼皮子底下恐怕看不出來什麼!”“大帥,可去下面的話就我們兩個人保護您,怕是不好呀!”“無事。”
左宗棠一行三人直奔西固。果不出所料,剛一出蘭州城,景象大變。只見城外的樹林內躺著無數災民,哭聲陣陣,一些餓死的災民就在樹林里隨意扔著。有的屍體因為時間長了、天氣熱了,已經發出了陣陣惡臭。左宗棠一看,連忙上前詢問一位老者。
“老人家,你們怎麼不進蘭州城呢?”“誒呀,官府不讓進城呀,說有礙市容官威,讓我們在這里等著官府的救濟。”“你們什麼時候來到這里的?”“五天前。”“那有人來看望過你們嗎?”“自從我們來到這里,只有幾個人帶著幾擔糧食來過。自此以後,就沒有人了。”“怎麼能這樣呀!”左宗棠說道。 “聽說,左宗棠就在蘭州城內,你們怎麼不去找總督呀?”“不要說總督了,連知縣都看不到。因為我們是災民,一看就知道,所以就是進城都不行。”就在這時,只見七八個災民抬著一袋糧食走了過來。災民們見狀,連忙跑了過去。“一邊去,一邊去,你們又沒有出錢,沒資格吃!”其中一個身材魁梧的壯漢看著。
“他們怎麼有糧食?”“他們是我們村里的大戶人家,他們有錢購買私糧,可我們沒有。”“私糧?在什麼地方?”“就在十里外的虛鎮。”左宗棠站起身來,對親兵說道:“我們去看看。”三十分鐘後,三人來到了虛鎮。左宗棠一進入鎮上大街,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氣。
“兩重天呀,兩重天。外面糧食匱乏,災民饑腸轆轆,里面卻是浪費奢靡,大腹便便。”就連兩名親兵都驚呼:“沒想到這里竟然有這麼多糧食,這麼多糧店。”“哼,在蘭州我管束嚴格,嚴禁囤積居奇,嚴懲那些趁機大發國難財的糧商,不想外面竟然如此。我想這些人肯定會把糧食的價格抬得很高。你去打聽打聽,糧價多少。”一名親兵聞聽連忙跑了上去。左宗棠和另外一名親兵繼續前行,只見其間雖有災民,但一看便知都是有錢人。
在眾多糧店夾雜間,有著數不清的棚子。棚子內或奢華或簡單,棚子前總有一個木牌子插在地上,上面寫著:某某樓、某某閣招女工。
經常有穿著破爛的年輕女子出出入入,進去時步履蹣跚,出來時已經變得瘋狂,手中拿著錢飛快地衝向外面的小攤去買吃的。左宗棠見狀頻頻搖頭,這時探聽糧價的親兵來到,在耳邊低低說道:“大人,果不出所料,這里的糧食是城內的三倍。而且,所有鎮上的糧價都一樣,似乎有人在背後作怪!”左宗棠點點頭。剛要帶領著親兵繼續向前走,突然,一名打扮得妖艷的三十來歲的女子攔住了左宗棠三人。
“誒喲,這位老爺,一看您就是外方的朋友,一路風塵仆仆太辛苦了,到我們清香樓來看看吧。”“清香樓?”親兵怒道:“外面災民如入地獄,你們這里卻是燈紅酒綠,你們有良心嗎?”“聽這位小兄弟說話好像是當官的喲。哈哈,這天下的事情可不是我們這般人管的。天災人禍之時,我們這些女人能幹什麼?靠你們男人,我呸,只能靠我們的身體!甭說你這麼芝麻綠豆的小官了,就是總兵周大人都經常來我們這里快樂逍遙,你有種去罵他呀。我還告訴你,這里的糧店都是周大人供的糧食,他克扣賑災糧你小子敢管嗎?”
“周總兵?周東興!”左宗棠重重地說道。“是呀,他現在就在春宵堂快樂逍遙呢!”“好個周東興,你太大的膽子了!你們隨我一起去看看這位周大人。”左宗棠說罷,帶領兩名親兵前往春宵堂。就在女人目送左宗棠離去的時候,一個男子湊了上前,“老板娘,這個人真的是左宗棠?”“是的。他絕對是。哈哈哈哈,周東興,因為我父親阻止你截留賑災糧被你殺害,今天,我就要報仇雪恨!”
“左宗棠真的會殺掉周東興?”“會的,我看他還是當年的左宗棠。二十年前,我們從湖南老家逃荒路過他的家,他那時還只是一個草民,他拿出家財開設粥廠,讓我們全家得以活命。半年前,他將自己的總督府花園開辟成公園,我和父親都去過。那天,我們就認出了恩公,他還是像當年那樣,一點兒都沒有變。”
“可左大人只有兩個親兵呀。周東興一看被大人抓住了把柄,他會不會狗急跳牆?”“這個我早就想到了,已經讓小六前往蘭州城報信去了。你也讓兄弟們準備,就是我們全都死了,也要堅持到蘭州援兵到來!”
原來,這個女人的父親乃是周東興手下一個負責分發賑災糧的小頭目。因為周東興截留了大量糧食,這個小頭目便準備上告,結果被周東興知道後派人殺害。小頭目的十多個手下知道後,都要為他報仇。因為,這些人都是結拜兄弟,是哥老會的一個小組織。哥老會講究兄弟情誼,一人被殺其他人就會不計後果地為兄弟報仇。
周東興被左宗棠在逍遙的時候逮住。令人吃驚的是,周東興甘願被抓。其原因就在于一來他跟隨左宗棠多年,左宗棠恐怕不會怎麼樣他;二來他如果不反抗那就不是造反,事發頂多殺他一人之頭,而如果反抗恐怕就不是一人而是一家子了。因此,周東興並未反抗,最終被左宗棠問斬。
自古西北用兵勝在軍需供給充足,敗在軍需供給不足。為此,陜甘四省就成了軍需供給大後方,如何將陜甘打造成解決新疆戰事中的供給基地,如何使陜甘百姓在進軍的同時不成為阻礙力量,就成為了左宗棠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左宗棠之所以殺掉周東興就是因為他對軍需供給造成了極大破壞。
軍需除了朝廷撥付之外,本地供給更為重要。而且,軍需的酬買、運輸都需要一個安定的後方基礎。因為救災不力出現的民亂在歷史上非常多,如果左宗棠進兵新疆的同時,後方再因為賑災不利產生大規模民亂的話,顯然會對西徵軍的進軍產生不利。
在此情況下,左宗棠必然要保護後方安定局面,使十數萬軍隊不至與當地民眾產生矛盾。西北四省經過長期戰亂,已經不堪負重,這樣就必須採用軍屯的方法,實現自足才能減輕民眾負擔。而左宗棠的屯田思想對于歷史產生了極大的積極作用,例如八十多年後三五九旅開發新疆就是倣效左宗棠的做法。
其實,屯田自古有之,但因為難以出現成績,所以並不為大部分官員所重視。這便出現了一種現象:戰亂時大力發展屯田,穩定之後屯田政策逐步荒廢。一遇到天災人禍,軍人與百姓開始爭糧,最終造成民變。而屯田的辦法和原則千年沒有進展,許多人都是只顧屯田,對于相關設施建設,例如水利設施建設、環境建設卻並不重視。
清代也有屯田,而與左宗棠同時代的西北官員也進行過屯田,但其效果非常不好。左宗棠為此對同僚進行了批評,特別是新疆的一些官員。
左宗棠在西北的諸多作為非常值得今人學習,例如治水、屯田,但更令人敬佩的就是植樹造林了。左宗棠本著鞏固路基;防風固沙;限戎馬之足,利行人遮涼的用意,積極要求軍人種樹。由此,左氏大軍都養成了喜歡種樹的好習慣,正如左氏帳下多水利專家一樣,植物專家也非常多。
種樹的好處,由左宗棠帳下的楊昌濬(歷任陜甘總督、閩浙總督)的那首《恭誦左公西行甘棠》表現得最為恰當,其曰“大將籌邊未肯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渡玉關”。
左宗棠屯田與水利
左宗棠是距今一百四十多年前的官員,他對于三農建設的思考即使在今天看來也不落後。他批評了原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的景廉、哈密辦事大臣文麟等,認為他們之前的屯田政策是“其志不在恤民、不在濟軍,惟勒派取盈以顧目前”。看看他們的政策吧,他們借給百姓種子,秋後要四倍償還。左宗棠認為軍屯在戰亂時期比民屯更重要,因此,應該先軍後民,這主要有以下好處。
其一:不用運糧,省了其他省份的勞力物資。
其二:將來逃荒的百姓回來了,就免了開荒的勞作。這一點對當今應該有所啟示,左宗棠所開辟的軍屯最終是為了民生,先開墾後再還給百姓。
其三:軍人習慣勞苦,如果讓他們待的時間長了,既容易鬧事又容易生病,所以得給他們找事兒幹。
其四:官兵們經過勞動,除了正餉之外,還可以得到私糧,除了吃以外還可以賣錢。
對于屯田問題,左宗棠就說,歷朝歷代許多人都知道屯田的重要性,但是許多人只關心籌軍餉,對于老百姓的民生問題從來不關注。許多人都不懂得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要籌軍食,必先籌民食,乃不竭之源!否則兵欲興屯,民已他徙。”
左宗棠在當時極為困難的情況下,給嵩武軍的萬余人調撥了3萬兩紋銀,要求首領張曜在哈密開荒種地。不到一年就開荒2萬多畝,收糧食百萬斤,足夠張曜的部隊吃兩個月。因此,左宗棠在古城、吐魯番、烏魯木齊等地開辦軍墾農場。為了既保證軍屯又保證民屯,有些地區還實行軍民共墾共同經營的辦法。到了1878年哈密新增農場3.8萬畝,巴里坤5萬畝,古城子0.66萬畝,吐魯番1.2萬畝。
眾所周知,西北缺水,但要種田就需要水,左宗棠該怎麼辦呢?
在此情況下,左宗棠如何發展水利呢?左宗棠在130年前所採取的措施,對于今天仍然很有借鑒作用。相比于李鴻章在不缺水的京津冀地區的治理看,在這一點上左高于李。河北人民將李鴻章稱為“王八精”就是很好的明證(京劇大師蓋叫天在《粉墨春秋》中回憶小時候父輩的談論時提及)。左宗棠認為,河流、泉水、地下水、雪水、雨水是西北水利工程的基礎。為此,左宗棠把水利工程分為三大類。
其一,沿黃河及直流開鑿灌溉型。例如治理開發了貫穿陜甘寧三省的涇水,將下遊已經荒廢的鄭國渠、白渠重新疏通。又派人到上遊平涼一代尋找水源,最終發現涇水與汭水會合于涇州後水勢開始增大,因此,左宗棠在上遊修渠,結果使數百萬公頃的田地得以灌溉。
在左宗棠這些部將中,王德榜將軍的治水、軍屯能力最高。在狄道和安定一帶屯墾,炸山修渠,引抹邦河灌溉,成為當時最成功的案例。在寧夏,左宗棠修復了秦渠、漢渠、唐渠等。
其二,川垣鑿井灌溉型。光緒三年(1877年),陜甘大旱,左宗棠發動了掘井運動。陜西和甘肅的隴東地區適合鑿井,因此,左宗棠派大軍幫助民間鑿井,並對積極鑿井的人進行賞賜。對于民間鑿井,每一眼井,給銀一兩或錢一千數百文。
同時,他還大力推廣區種法,將地畝劃分成小畦,谷物種在一行行溝內。灌溉時由渠內引水入溝。左宗棠認為,缺水地區必須實行開井和區種結合的方法,否則就沒有成效。
區種是左宗棠根據商朝伊尹發明的“區田”(把田劃分成片區,種一區空一區)和漢朝趙過發明的“代田”(把田分為幾行,今年種這行明年那行)進行的一種創新。這樣做,主要是防止土地退化,肥力不夠。我們現今稱這種方法為輪耕。
其三,戈壁坎兒井灌溉型。甘肅祁連山和新疆天山南北號稱戈壁瀚海。在這些地區如何興修水利工程呢?左宗棠認為:只要有雪山水的地方就能修渠並可以興建坎兒井。例如在新疆疆北,張曜部在哈密就重修了已經報廢的石城子渠。因為砂質問題滲水很嚴重,張曜知道西徵軍軍費緊張,便懷著忐忑的心情要求下撥6 000條氈,左宗棠聽罷,立刻撥銀九萬多兩購買氈兩萬條給了張耀武,使得哈密地區兩萬多畝屯田得以灌溉。除此以外,左宗棠還修建了大量砂田。
砂田是用沙子鋪在鹽鹼地上,用來消解鹼性,同時保持土層濕潤,增高地底溫度。左宗棠砂田主要流行于皋蘭、景泰、永靖、永登、洮砂、靖遠等地。到了民國時期,因為戰亂、天災、流民增多等原因,砂田開始大量退化。
魏寶珪在《甘肅之鹼地鋪砂》中曾說:“當地農民憧憬當年左公之豐功,常有殷丘故墟之嘆。”這種方法並不能徹底改良土壤,砂地在幾十年後必然老化,必須重新鋪砂。然而,左公之後數十年竟無人再做此大功,致使民國時期皋蘭、景泰等地百里荒無人煙。
綜上,在西北期間,他修建了水渠1 833里,修建水壩7條,鑿水井1 800多眼。經過左宗棠的努力,不但解決了農田灌溉問題,還解決了許多地區的飲水問題。
解決溫飽是穩定的基礎
到了西北,左宗棠發現西北三省新疆、陜西、甘肅老百姓太窮了。甘肅地區的“及笄之女且無襦褲,猶如昔時”、“老弱婦女多不蔽體”。身為草根的左宗棠看後非常傷心,親自動筆,在同治十年寫下《札陜甘各州縣試種稻谷桑棉》布告,大力推廣蠶桑棉植業,保證百姓穿衣問題。
為此,他批評地方官“教而不先之以富,則執衣食不足之民繩之以法,為上者亦大不仁”。並提出,國家如果想安定必須首先解決人民的衣食問題,之後廣開富民之源,這樣老百姓才會安康。由于西北地區貧困已久,許多地方官對此頗為不屑,並說西北不利于養桑。左宗棠則從歷史角度向他們說明,早在《詩經》中就有《豳風》謳歌女桑,怎麼能說西北不利于養桑呢?
陜西關中地區很適合種棉桑。當然,左宗棠也承認,西北地區的氣候植桑肯定不如東南。但是,這要分地區,有的地區適合那就要種。“地育萬物,草木亦既繁生,斷無處處不宜之理。”後來,左宗棠找到了志同道合者,那就是陜西巡撫譚鐘麟。1873年譚巡撫寫了《蠶桑輯要》一書,左宗棠認真讀後非常高興。
二人經過詳談,決定首先要去除陜西地方官員的懶惰思想。地方官員們常以風土不宜為說辭,消極怠工,寧可讓老百姓做“凍鬼”也不願意開展工作。所以,必須調動地方官員的積極性。同時告訴他們,這是利國利民的好事,而非顯而易見的政績工程,必須持之以恆,五年後就可顯現好處,半途而廢萬萬不可。
為了帶動地方官,左宗棠親自種桑樹並且告訴好朋友、手下等人全都沒事兒的時候去種桑樹。桑樹只要有塊兒地方就能種,它對土地要求並不嚴格,在屋旁、院內、溝渠都可。在他的帶動下,地方官員們開始主動起來,為此,還發生了一件趣事。紫荊關轉運分局的翟良份為了使當地州縣可以多種桑樹,竟然擅自截留桑秧留給當地。左宗棠知道後又氣又高興,為此,口頭批評之後稱他為好人。
左宗棠收復新疆後,還惦記著陜甘地區種桑樹的情況,派人點查情況,統計結果為種植桑樹80.6萬多株。經過農業專家檢驗,其質量不比浙江差。為此,左宗棠決定在新疆地區也如法炮制。明代,西北地區的桑棉其實很發達,但經過二百多年的發展,當地的種桑養蠶絲織技術幾近失傳。為此,左宗棠急調浙江人才入西北教授技術。浙江祝應燾帶領湖州六十多名工匠,帶著桑樹種子、蠶種、各類工具西來,並在此開辦了蠶織局務。
那麼,左宗棠和後任的湘藉官員們的成績如何呢?我們不妨看看宣統三年的一份調查。
1. 闐州。桑樹100萬株;每年銷往英俄二國繭27萬斤,值銀七萬余兩;絲約8萬斤,值銀1.25萬兩;和田、洛浦、于闐、莎車屬之皮山共有織戶1200家,所織夏夷綢,歲3萬余匹,供本地回人使用。
2. 莎車年產繭3萬斤 。
3. 葉城年產繭10余萬斤,絲1.3萬多斤。
4. 皮山尤富,前六年(光緒三十二年)繭額不足7萬斤,第二年增加三倍,第三年增加五倍以上。百姓爭相種桑養蠶。據不完全統計,清未新疆年產絲由過去30萬斤增至70萬斤。英俄商人販繭出境者,每年達到150萬斤左右。
而這還僅僅是新疆的統計數字。
陜甘地區在明代同樣是產棉區,但是到了同治年間,甘肅僅有高臺縣等少數地區還種棉花。為此,左宗棠從軍費中購買了棉種數十萬斤,免費發往各地。1878年在皋蘭縣學署設置紡織局,教授婦女紡線織布。
徐學功鎮守的綏來,經過軍屯,每年可以收獲稻谷四五十萬斤。參讚大臣錫綸駐扎的北山邊隘和巴爾魯克山可以收糧萬石。
左宗棠在西北五省的屯田業績非常良好,結果引來了清廷的注意。
以前新疆的年納米粟在和平時期僅14.3萬石。但1878年重新開始徵稅當年就有25.3萬石,1878年26.2萬石,1880年34.7萬石。
除了以上之外,左氏對于畜牧業也非常重視。1876年左宗棠從自己的養廉銀中撥出6 826兩銀子購買種羊發給皋蘭等地牧民。在河西地區大規模推廣養羊政策,並要求三年內還回向政府借貸的本金。其後為了扶持災民,他又撥款2萬兩、衣被1萬套幫助百姓過冬。在西安又撥銀2 000兩,一半發給兵丁,一半發給當地貧民買羊放牧。
穩定之後自然就要發展,通過上述舉措,陜甘地區的大部分百姓得以生存,這也為日後的發展夯實了基礎。
發展與進步
為了讓回民可以有更多的人通過科舉進入國家官僚體係,左宗棠還興建義學,免費給回族兒童授課並免收各種雜費。僅1872年、1873年兩年,左宗棠帳下張曜駐防的甘肅東部,就做到了村村有義學,化平川設義學12處,大通縣設義學13處。後來左宗棠到了新疆也如法炮制,在各地建立義學37處。
針對成年回民,他還建立書院。針對回民通過科舉考試的人較少的情況,左宗棠要求朝廷進行考試制度改革,優待回民,每隔一科必須選中一名回族舉人。在他的要求下,甘肅最終不再和陜西一同共享舉人名額,這樣,甘肅的回民可以有更多的科舉名額。
左宗棠在蘭州用自己的養廉銀修建了“飲和池”、“挹清池”,解決了蘭州人的飲水問題。這些工程其實花不了多少錢,幾千兩銀子即可。然而,左宗棠之前陜甘總督和甘肅歷任大小官員竟然無人做此事,人們常說花小錢辦大事,但能否成功則取決于官員的腦袋里是否裝著老百姓。
在解決溫飽之余,人民也需要娛樂。而晚清時期沒有電腦、沒有遊戲機,人們的娛樂方式簡單。後來,左宗棠聽說歐洲許多地區都有供人們遊玩的公園,為此,左宗棠便在蘭州總督府後面的節園、平涼的柳泉湖、肅州的酒泉湖地區開辟了公園,供百姓遊玩。這些地方都是定期向人們開放,而且像柳泉湖還可以供居民飲水。
酒泉湖其實是左宗棠自掏腰包修建的公園,大概花了200兩將酒泉疏通成湖,其後又花了數量不詳的錢在湖中修建了沙洲、亭臺樓閣、圍堤、花草樹木等。更為可貴的是,在堤外還開荒數百畝土地。時人稱其為“自開天辟地以來未有之勝概”。左宗棠曾為好友楊昌濬作了如下介紹:
白波萬疊洲島回環。沙鳥水禽,飛翔遊泳,水邊亭子,上有層樓,下有扁舟。時聞笛聲,修揚繼續。
請注意,沙鳥水禽四個字。西北地區出現這類動物很是少見,為何?原來在修建酒泉湖的時候,左宗棠曾經放了一萬多尾鯽魚。
為了解決西北人口驟減的問題,左宗棠要求政府允許內地居民遷徙西北開荒。第一年賦稅全免,第二年減半。
針對苛捐雜稅繁重的問題,左宗棠將朝廷規定的賦稅以外的所有亂收費、亂攤派項目全部廢除,特別是大力廢除官府放高利貸的現象。之前,當地官府也曾向農民進行過借貸,但要求是借一還四,而左氏僅是要求收回本金。
左宗棠上面的所作所為,其根本都是為了收復新疆。1872年陜甘勝負已定,左宗棠開始將主要精力放在了民生上,到1876年4月用兵新疆,整整的四年時間,他都在打造大後方基地,使之成為解放新疆的大本營。然而,他的為國操勞,並沒有換取某些同僚的認可,有些人反而在暗中對其誣告、陷害,這一切左宗棠都忍了。然而,就在左宗棠為西北安定殫精竭慮之時,一場沒由來的爭論突然出現。
之前,那些人的掣肘只不過是讓西徵難度加大,而這次他們是想讓西徵胎死腹中。這個爭論的出現讓左宗棠心煩意亂。而惹起爭論的人就是他的老對頭李鴻章。其實,二人的矛盾早在剿滅太平軍運動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左宗棠對李鴻章的為人、為將之道都不滿,特別是對他的殺降行為更是不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