Ⅱ.第三線保衛戰
華夏證券作為石油大明股票發行的主承銷商和上市推薦人,因違反關于股票發行額度控制的原則,縮減股本,而遭到證監會的首次處罰。1996年12月16日,人民日報《正確認識當前股票市場》特約評論員文章中,華夏證券再次被點名批評。
當天深滬兩市開盤直接跌停,華夏證券成為千夫所指,很多股民情緒激動。為了防止營業場所出現騷亂,監管部門責令各證券公司必須每隔兩小時匯報一次情況。
憤怒、呆滯、無助……
股民的復雜眼神令華夏證券管理層集體失語。17日,兩市繼續跌停。理性告訴邵淳,當時經濟並無大問題,投資者只是畏懼社論的威力,而進行非理性的拋售,因此恢復投資者信心極端重要。如果再這樣下去,不僅證券市場完蛋,華夏證券也要被股民砸垮。
下班後,邵淳把負責自營業務的總裁助理范勇宏和負責資金的劉素紅留下,商討應對之策。
大家認為這次暴跌風險大,但也可能是一次難得的機會,如果瞅準時機,值得出手一搏。
在匯總情況之後,邵淳知道還有8億元可以短期調動,于是決定在12月18日救市。邵淳後來向媒體坦陳這段歷史:“國家當初成立三大券商,就是希望能在關鍵時刻穩定市場。兩個市場兩天完全跌停,市場心態已遭極大破壞,是考驗大券商成色的時候了。其實當時我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阻止第三個全線跌停,促使績優股與績差股走勢分道揚鑣,打出價值投資的大旗。”這就是著名的“第三線保衛戰”。
12月17日晚上,華夏證券在上海與深圳交易所各選定一只績優龍頭股,上海選四川長虹,深圳選深發展,上海同時搭配青島海爾,深圳搭配深科技和瀘州老窖;在資金分配計劃上,12月18日4億元進場,19日4億元進場,上海、深圳每天各先進場1.5億元,每天留1億元應對備用。
12月18日上午9點,開盤前半小時,邵淳想了又想,終于還是決定給監管部門的領導打了個電話,表明華夏證券準備進場救市的想法,並詢問到時候會不會因此又受到處罰。“監管部門的領導沒有表示反對,然後說這是好事。”
12月18日,滬深兩市開盤仍是令人痛心的全面跌停,屏幕仍像一個綠色的大“挂簾”。華夏證券命令自營交易人員,開始低位大量買入四川長虹與深發展。過了上午10點,當華夏證券往市場里扔進將近2億元的時候,市場依然是一片跌停;但是既然已經砸進去了2個億,“當了過河卒子,只有奮勇向前”,于是繼續一路買進。
到中午收盤的時候,四川長虹與深發展終于開始止跌了。也許是一種市場默契,當天下午,有不少跟著機構進場,華夏證券買入的四川長虹、深發展最終均以漲停報收。邵淳準備見好就收,可是監管部門的領導卻希望華夏證券不要停,繼續堅守。
邵淳回憶:“當時證監會的領導說,你們不頂住,萬一又跌下去,怎麼辦?”當天收盤時,市場已經轉危為安,指數形成明顯的反轉態勢。市場穩定了,信心增加了,績優股終于發揮出領頭羊的作用。
後來談起當時的心情,邵淳用一種曾經滄海的口吻說:“想起來還是有點後怕,這是一次賭博。但我覺得成功的可能性很大,即便賭輸了,頂多衝掉一部分我們當年的利潤。第二天我親自指揮,就在屏幕旁邊看著指令一條條發出去,資金不斷地入市,結果一上午過去了,三個億資金已經用完,兩市還是全面跌停,當時確實有點緊張起來了,害怕資金打了水漂。但既然已經做了,就要做到底,下午我們決定繼續投入……”
華夏證券這次救市,在市場上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自身也獲益頗豐。後來四川長虹與深發展都實現股價翻番,華夏證券自營業務部全部獲利出場。
但是,像這樣賭博式的經營無疑容易令人“上癮”,失敗了就會產生恐懼,可能再也不敢冒第二次風險,成功了就有如服下一劑“春藥”,會助長一種藐視風險、藐視經營困難的勇氣。——這和股市中的小股民心態其實是一樣的。在高風險市場中進進出出的券商,很難阻止這種天然就會產生的“賭性”,最終與控制風險、規范經營的初衷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