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認識你自己。
——(古希臘)蘇格拉底
人常常能夠看清別人身上的缺點,卻永遠找不出自己的弱點;常常無意中犯了錯誤,卻根本不知道自己錯在哪里;常常因為看到別人發生的事情而想避免自己發生,結果卻重蹈覆轍。人類似乎永遠逃不出自己的陷阱和宿命。
認識自己,就是發現自己的能力;認識自己,就是要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認識自己,就是要時時反省自己;認識自己,就是要學會解讀自己。
其實,人的高明往往不在于天賦,而在于懂得自我省察;人的成功往往不只在于能力和運氣,而在于懂得及時地自我把握。當你迷茫、迷惑時,並不可悲;當你無知、自大時,才是最可悲的。因為,人只有真正認識自己,才能拯救自己。
蘇格拉底(前469—前399):古希臘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學生柏拉圖,以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被並稱為“古希臘三賢”,更被後人廣泛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
2 人生在世,只不過是過路的旅客。
——(意大利)托馬斯·阿奎那
人,匆匆來,匆匆去。人生在世,只不過是過路的旅客。的確,人是不可能永遠活在世上的。無論你是帝王將相,還是普通百姓;無論你是超級富豪,還是一介平民,都無法逃脫人生之大限——死亡。我們每個人都無法主宰自己的生死,但我們可以把人生過得更有意義。
一個人只有在了解了生命的價值,知道了生存的意義,明白了自己的生活方向之後,才能真正看破生死。
死亡是一個結果,生活是一個過程,既然結果已經注定,為何不好好地享受過程。
面對無法回頭的人生,我們只能做三件事:認真地選擇,不要給自己留下任何遺憾;如果做了錯誤的選擇,也要理智地面對它,看看有沒有機會可以改變什麼;即使什麼都不能改變,也不要怨天尤人,接受現實,勇敢地向前走。
雖然我們都是生命的過客,但生命需要用真心去演繹,我們要盡全力走好每一步,讓我們生命的道路成為美的極致。
托馬斯·阿奎那(1225—1274):中世紀經院哲學的哲學家和神學家,他把理性引進神學,用“自然法則”來論證“君權神聖”說。
3 凡是不能殺死你的,最終都會讓你更強。
——(德國)尼採
每個人對人生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它是豐富多彩的,有人認為它是跌宕起伏的……無論你有怎樣的看法,有一點永遠不會變:人生是成敗得失的結合體,五味兼容的調味瓶,想要真正領悟人生,必須先讀懂不幸、痛苦、挫折、失敗,繼而才能領略成功的喜悅。
其實挫折也好,苦難也罷,都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考驗,有誰能不經歷挫折,不經歷苦難就為自己爭得一片天地?不幸、挫折、失敗、苦難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沒有它們人生豈能活得精彩?
面對挫折,我們應該學會承受。因為不會承受就不會索取,不會承受就不會釋放。承受是磨煉、凝聚、造就和孕育,它是越千山,渡苦海,達到黃金彼岸的先決條件,亦是在布滿荊棘的人生旅途上,結出成功碩果的堅強堡壘。
尼採(1844—1900):德國著名哲學家,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同時也是卓越的詩人和散文家。
4 沒有人生活在過去,也沒有人生活在未來,現在是生命確實佔有的唯一形態。
——(德國)叔本華
人生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過去、現在和將來組成了整個人生。過去是用來追憶的,現在是用來生活的,未來是用來憧憬的。然而,現實中的人們卻往往把這三個階段混淆,沉浸于過去,幻想著未來,唯獨忽略了現在的重要性。
我們都在趕路,卻忘記了出路,在失望中尋找偶爾的滿足。未來是不可預知的,我們唯有把握現在。
人活百歲,不過三萬多天。當你做著將來的夢或者為過去而後悔時,你唯一擁有的現在正悄悄從你手中溜走。與其為了昨天的事情後悔不已,何不認真對待每一個今天;與其將生命寄托在遙不可知的未來,何不隨緣面對每一個當下!
生活從來不在別處,只在眼前的每一分,每一秒。
人只活在當下,沒有你之前,地球已然存在;有了你之後,地球依然存在。茫茫塵世間,人不過就是一粒浮塵,來自偶然,也不知去向何處。今世做人,就做好人的本分,不必追問前世,亦不必幻想來世。
活在當下,就是要我們用生命去體驗眼前的生活,讓我們把握時間,讓自己的生命從虛空變得沉甸甸。只有活在當下,才能讓我們擁有一個充實的過去和一個美好的未來。
當新的一天降臨時,我們都是一個嶄新的人,昨天已不復存在,未來還很遙遠。因此,我們要好好珍惜現在!
叔本華(1788—1860):德國著名哲學家,意志主義的主要代表之一。在人生觀上,持悲觀主義的觀點,主張禁欲忘我。被稱為“悲觀主義哲學家”。
5 幸福是存在于心靈的平和及滿足中的。
——(德國)叔本華
金錢的誘惑、權力的紛爭、宦海的沉浮讓人殫精竭慮。是非、成敗、得失讓人或喜或悲。一旦所欲難以實現,一旦所想難以成功,一旦希望落空,就會失落、失意乃至失志。
古人雲:“養心莫善于寡欲。”如果我們能夠把握住自己的心,駕馭好自己的欲望,做到寡欲無求,役物而不為物役,自然會覺得幸福了。
其實,真正的幸福源于內心的滿足,而非物質的滿足,因為物質是永遠無法讓人滿足的。真正幸福的人知道什麼是滿足,因為在滿足中才能體味什麼是幸福。在幸福的人眼里,一切過分的紛爭和索取都顯得多余,在他們的天平上,沒有比知足更容易求得心理平衡了。
溺水三千,只取一瓢飲。懂得“知足、常樂”不僅能增添生活的樂趣,生活也會因此越來越美好。所以,我們要學會知足,學會在遠處欣賞人生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