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11

時間:2013-02-18 09:28   來源:中國臺灣網

  第二章 中情局

  1979年,技術服務辦公室的總部位于霧谷,坐落在約翰 F 肯尼迪表演藝術中心正北方向、西奧多 羅斯福大橋一側的一座小山上。這是一棟很不起眼的新古典式整體建築,牆體由石灰石和磚建造而成。在19世紀末,該建築是當時的海軍天文臺的一部分,後在“二戰”時被美國的第一家情報機構——戰略情報局(OSS)所接管。

  在“狂野比爾”——威廉 多諾萬(William “Wild Bill” Donovan)的領導下,戰略情報局招募了諜報歷史上最豐富多彩的一批情報人員,其中不僅有行騙高手、竊賊、偽造專家和魔術師,而且還有演員及常春藤的貴族子弟。“二戰”期間,這些勇敢的情報人員得到了充分利用。戰略情報局這家新成立的諜報機構不僅派遣特工深入德國和日本敵後戰區,而且還發明創造了各種新奇裝置,比如說“香煙”手槍、“火柴盒”照相機和爆炸“面粉”,等等。此外,它還為中情局的成立鋪平了道路。事實上,後來中情局所採用的結構、行動方法和程序都直接沿襲于戰略情報局。而戰略情報局的研究和發展部則是後來中情局技術服務辦公室的發軔。

  研發部的首任領導是化學家斯坦利 洛弗爾(Stanley Lovell)。在培養和提升戰略情報局的特工能力方面,該部門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它也為未來培養像我這樣的技術人員鋪平了道路。

  對于現在的技術服務辦公室的技術人員來講,戰略情報局研發部最重要的遺產之一,或許就是它與外部承包商合作開發新技術的方式。之所以採用外包方式,也是不得已而為,因為洛弗爾並沒有建立獨立實驗室的必要資金。然而,正是基于這種方式,技術服務辦公室得以充分利用美國私營部門的現代制造和技術能力。這種開發新技術的方式與軍情六處(MI6)和克格勃(KGB)等國外情報機構是截然不同的,也最終讓我們贏得了相對于蘇聯情報機構的巨大優勢,因為後者所依賴的是國有設施和官僚主義思維。

  從中情局開出的能力清單上,你可以一窺我們的強大實力。這些排名不分先後的能力包括錄音、照相/攝像、偽裝、文件處理和潛伏等等。我們有化學家、物理學家、機電工程師,還有筆跡學專家、心理學專家、超心理學專家、法醫專家,以及專注于電池、熱氣球和特種油墨等眾多極窄領域的科學家。如果你的行動需要我們的技術支持,那麼我們就會提供這種支持,如果這種技術尚不存在,那麼我們就會發明這種技術,就像詹姆斯 邦德係列影片中的Q博士一樣。

  實際上,我們這個技術服務辦公室是由兩個群體組成的,除了一半人馬在開發和工程處,負責裝備的設計和制造外,另一半人馬歸屬行動部(除了行動部外,中情局還有另外三個部,分別是行政部、科技部和情報部),他們負責設備的操作,同時也負責對情報官員和國外特工的培訓工作,以讓他們掌握如何使用這些設備。行動部主要在國外開展工作,這也意味著我們的裝備和技術主要在國外而非在美國國內使用。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