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戰而不勝,勝而不利

時間:2013-02-22 12:46   來源:中國臺灣網

  戰而不勝,勝而不利

  前文講到,小布什挾2001年美國國力達到歷史最高峰之威,乘全球主要強國國力暫時衰弱的最有利時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繞過聯合國安理會授權,直取伊拉克。

  在美軍糖衣炮彈、能夠把人燒得只剩骨頭的白磷彈、讓千百人瞬間喪命的小型核武器 的聯合作用下,伊拉克的軍隊或者被糖衣炮彈打倒投降,或者整支部隊被小型核武器分解,無聲無息地消失在這個星球上。

  雖然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但小布什根本不擔心這點。克林頓在任期結束之時,攢下了巨額財政盈余——創紀錄的2541億美元(2000年)。在這個背景下,美軍迅速拿下整個伊拉克,直接軍費支出才200億美元,損失128人。

  如果事情就這麼結束,那麼自古功業之盛者,未有比得上這位智商不怎麼高的夥計的。然而,生于斯、長于斯的伊拉克百姓們在吃夠了苦頭後,開始怒吼。

  當布什得意揚揚地宣布戰爭結束,而分贓協議開始執行的時候,反抗才剛剛開始。

  布什和美軍吃到了巨大的苦頭。在伊拉克陷入戰爭泥潭的情況下,在不到3年的時間里,布什政府不僅將克林頓留下來的2541億美元的盈余全部花光,並且屢次請求國會增加伊拉克戰爭的開支。終于,在2004年9月底,小布什政府再度為美國政府的預算赤字創下紀錄——4130億美元,比2003年高出約360億美元。 

  而此時伊拉克的石油產量,不但沒有增加,反而在動蕩中越來越低。伊拉克戰爭開打的2003年,伊拉克石油產量跌掉三成五,出口量從2000年的每日250萬桶跌到150萬桶以下。此後,情況稍稍好轉,但是直到2007年,每日石油出口量也僅僅在200萬桶上下徘徊。

  原因很簡單:那個伊拉克石油產量“在五年內達到400萬桶/日”的前提——“伊拉克的暴力事件得以平息下去且安全形勢不斷改善”——從來就沒有出現過,甚至到了現在,這個前提的實現也是遙遙無期。而且,在可預期的未來,這個前提也絕對不會實現。那些“黑手”,未必有能力虎口奪食(或者說“虎口奪油”更加貼切些),但是他們有能力讓“老虎”幹看著擺在眼前的“肉”卻吃不成——做到這點,綽綽有余。

  我們可以看到,小布什的所謂的“大夥兒一起分贓”的偉大計劃徹底破產。伊拉克地下抽出來的一點點油就在“石油-軍火-華爾街”這些利益集團內部分分,卻沒有分給其他利益集團的了。

  所以,除了布什政權核心人物及其背後的石油集團、軍火集團、華爾街猶太金融集團發了大財之外,美國作為一個整體,卻是賠大了:出人出錢換來的結果不是舒舒服服地將埋在地下的黑金換作美金,國內各大利益集團一起大賺一筆,從此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反而是國會要不斷掏錢,掏錢,再掏錢——總之,是賠了大錢。

  2011年底,據五角大樓自己的統計,美國已經為伊拉克戰爭投入7700億美元。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越南戰爭(6860億美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4100億美元)的開支。同時,五角大樓統計數字顯示,4474名美軍士兵因伊拉克戰爭喪生,其中3518人死在戰場。另外,將近3.2萬名美軍士兵受傷。

  2007年1月23日,人民網報道:“據美國一份研究報道指出,伊拉克戰爭使美國經濟損失兩萬億美元。”2008年2月26日,美國國會聽取了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顧問、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對伊拉克戰爭開支的論證。根據多年的研究分析,他得出了十分驚人的結論:為了打這場歷時四年的戰爭,美國支出的軍費已經高達3萬億美元,差不多等于美國全年GDP的五分之一。

  這些都是場面上的話,事實上,美國花在伊拉克戰場上的開支,不止7700億美元;美國經濟的損失,也不止2萬億美元。斯蒂格利茨教授也認為,所謂3萬億美元的軍費,根本不是全部的開支。

  同樣,美國炮灰(美軍之外,還有雇傭軍和類似“黑水保安公司”這種美軍外圍組織,還有薩摩亞的或者拉美的、期望參軍賺錢來付大學學費或者獲得綠卡的年輕人)的死傷數量,也遠遠超過上面的數字。美國人趁黑夜,利用其歐洲某幾個國家的機場,偷偷摸摸向國內轉運屍體和傷員,以掩蓋死傷數字。這是被幸災樂禍的歐洲人跟蹤了好久後,才曝出的新聞。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戰前狂熱跟風、力挺小布什上臺的其他利益集團尤其火大,眼見得布什、切尼、格林斯潘之輩吃得油光滿面,而自己卻分不到多少油水,不由得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他們的手段,就是或明或暗地支持的“民眾反戰運動”。

  四十年前的一幕再次重演。當時,越南戰爭的慘敗導致美國利益集團政見分歧,其後果便是所謂的 “民眾自發性反戰運動”。這一次也差不多,伊拉克戰爭的失利和分贓不均導致利益集團大聯盟徹底分裂,其後果,依然是那個 “民眾自發性反戰運動”。只是,“反戰運動”僅僅是表面現象,實際上,卻是各大利益集團內部深深的裂痕,以及當權集團所受到的強大壓力。

  就在這空前的壓力下,那個久經考驗的帝國主義戰士、美國共和黨忠誠的黨棍、造謠專家、政治荒誕劇資深編劇、饒舌音樂愛好者拉姆斯菲爾德同志,被迫下崗了。時間是2006年11月8日。

  話講到這里,這節內容本來已經結束,但是,還有些疑問,我們不得不提出來:

  一、為何伊拉克戰爭開始之際,美軍可以在伊拉克街頭大搖大擺,而伊拉克正規軍被打垮後,伊拉克就變成了美軍的墳墓,導致其傷亡節節上升?

  二、為何數十萬裝備精良的伊拉克正規軍25天內就被打垮,僅僅對美軍造成128人的損失,而傳說中這也沒有那也沒有的“四無”(無後勤、無根據地、無人員武器補給來源、無大國支持)遊擊隊則在此後的7年中越打越強,給美軍造成慘重的傷亡?如果有人說這里面沒有曲曲折折的故事和大國博弈存在,你信麼?

  三、前文已經提到,伊拉克公仆們發財了,他們從找上門來的FBI或者CIA特工那里接過美元存折,交出軍隊,快樂地跑去國外追尋“自由”。這也是有組織的伊拉克正規軍一哄而散,以及布什那128人微小傷亡數字的奧秘所在。那麼,此後給美軍帶來巨大傷亡的“無組織”且裝備低劣的遊擊隊又是誰組織起來並在此後七年中連續不斷接濟的?

  這些問題,美國人自己給我們提供了答案——多年來一直拼死阻攔、死活不讓美國人發動對伊戰爭的幾個大國。而且我們會發現,這幾個大國加上美國及英國,恰好湊成一個集團——“伊朗核問題六方會談成員國”。這幾位,就是被小布什嚴重侵犯了既得利益的國家。

  to be or not to be,那根本不是個問題

  面臨同樣慘淡的局面,性格強悍的小布什絕對不會跟性格軟弱的哈姆雷特一樣:“to be or not to be,這根本不是問題!”

  他要繼續待在伊拉克,清除那些專門破壞石油設施、襲擊美軍的“叛亂分子”,然後花2美元,將石油從地下抽出來,拿到國際市場上,按照30美元、40美元、70美元、100美元,甚至147美元的價格賣出去,甚至,操盤手們還可以將這巨大的差價,再乘上幾倍乃至十幾倍、數十倍——那是個多麼美妙的前景!

  可問題是,在實現這個美妙前景之前,打仗需要花錢啊!克林頓的2541億美元已經被小布什花得精光,下面怎麼籌錢呢?

  小布什想也不想,就去找格林斯潘——我們的主角,終于又出場了。

  格林斯潘老頭伸出兩根手指:“你的問題是缺錢。這個你明白,我明白,我不多說了。現在我說兩條對策。第一條對策,印錢,先印上7萬億再說。” 

  “印錢!7萬億美元!”小布什不禁吃驚地叫了起來。他依稀想起自己曾經拿過某個學校的MBA學位,在翹課泡妞的間隙,依稀聽說過濫發鈔票的可怕後果——惡性通脹。 

  “莫怕,莫怕,”老頭子說,“學校里面說,濫發鈔票會引發惡性通脹是吧?那是放屁。”

  小布什想起來在某期的Reader’s Digest(《讀者文摘》)上面看到的笑話:兩個經濟學專業的學生各自付給對方一億美元,換取對方吃一坨屎。兩人除了每人吃了一大坨熱氣騰騰的屎外,並沒有為自己帶來任何經濟上的收益。然而,垂頭喪氣的二人,卻被他們的導師激動地稱讚。因為二人在吃屎的過程中,伴隨著交易,而且交易金額高達兩億美元。

  按照經濟學上對于GDP的定義——伴隨著交易的經濟活動,按照交易數額,則創造了相應數額的GDP——這相當于為國家創造了兩個億的GDP。換句話來說,如果全美國的官員和經濟學家每天吃上“兩個億”,那麼,美國GDP增長“保7”、“保9”什麼的,還成問題麼?

  後來,在全世界,這個真理流行開來,人盡皆知:經濟學家和吃屎之間的關係。

  話題轉回來,我們來代替老頭子解釋下去:一定量的貨幣,對應相應數量的流通商品,則物價可以保持穩定,經濟可以平穩運行。

  濫發貨幣的結果是貨幣量增多,則同樣數量的商品對應的貨幣量增多。其所導致的進一步後果,就是商品價格上升,也就是通貨膨脹。而且,在一定時間和空間內,發行的貨幣量越多,則通脹越嚴重。

  津巴布韋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 2008年7月,其通脹率達到231000000%。某一天,網上報道了這樣一件有趣的新聞:2009年8月,在津巴布韋首都哈雷拉,一位大媽抱著總值3萬億津巴布韋元的一堆鈔票搭公交車——別被那所謂的“3萬億”嚇壞了,其實,這個數額只略等于3.5元人民幣。開車的司機大叔根本懶得清點,看也不看,收下拉倒。

  然而,這個世界上,濫發鈔票,而不用擔心本國國內發生通脹的,卻有一個國家可以做到,那就是美國。

  原因很簡單,美元是全球主要儲備貨幣、流通貨幣以及避險工具。

  美元,僅僅因為是全球霸主美國發行的,僅僅因為其背後有美國的全球霸權做信用保證和後盾,就可以如海水般發出去,而且立刻會被全世界各國搶著用各種優質產品和服務換去,當寶貝一樣存起來。

  事實上,西班牙《起義報》報道說,2001年美國的貨幣發行量比上年增長了12.75%,達到7.8萬億美元,其中在美國國內流通的美元只有6000多億美元,所佔比重不到美國發行貨幣的8%。換言之,就是92%的部分或者7.2萬億美元的美元紙幣,被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金融機構、企業和個人儲存起來。這也就是 “格林斯潘多發行7萬億美元” 的由來。

  而彭博新聞社2004年11月9日報道指出:在全球3.4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中,僅亞洲的央行就擁有其中的2.2萬億美元,佔64.7%。

  所以,我們得到這個結論:美國超額發行的美元,留在本土的不多(8%以下),所以格林斯潘根本不用擔心本土會有發生高通脹的風險——應該擔心的是其他國家,它們很可能會發現,自己儲存的那些花花綠綠的、叫作“美元”的紙,越來越不值錢,能買到的東西越來越少。

  我們稍稍沉思一下,就會發現:美國人盡可能地隨便發鈔票,印一張鈔票(1美元、10美元或者100美元),只要4美分的成本,可以到國外去當1美元、10美元或者100美元來花——換回相應數額的優質商品和優質服務!

  老頭子伸著兩根手指,強調還有第二個對策:“我們無限地印刷美元,發到國外去,就算世界再大,美元信用也早晚會崩潰。大家遲早會發現自己手里換來的東西越來越少,此時,他們會爭相拋棄美元。這個問題,怎麼解決?”

  老頭子接著說:“只要有足夠的、巨量的商品,來對應這巨量的貨幣就行了。這樣,我們發出去的美元,就不會引起全球大通脹。好在,這個巨量商品的生產者,早就安排好了。這就是第二個對策。”

  “安排好了?那還廢什麼話?”小布什奪門而出。

  Cut!停機!

  上面都是瓜子寫的劇本。從來沒有發生過,大家不要當真。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