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第五篇

時間:2011-09-15 13:15   來源:中國臺灣網

  引言

  《勸學書》原本是民間讀本,現在又成為了小學的課本。所以從第一篇到第三篇都是使用較為通俗的白話寫的,這是因為文章目的在于使人容易理解。但從第四篇開始,文體就有所改變了,文字難度也稍微有所提高。第五篇(本篇)與第四篇一樣,是明治七年元旦為慶應義塾社會同志集會時的演說稿,所以四、五兩篇的體裁差異不大,但恐怕有些難以理解,畢竟這兩篇都是為學者們而撰文的,所以採用這種寫法。世上的許多學者大概都很小心,也缺少熱情,但是閱讀文字的能力還是很強的,即使對一般人看來很難解的文字,也不會感到困擾,所以這兩篇也就不客氣地寫得難一些,內容也比較高深,這可能會失去作為民間讀本來勸學的本意,我只能對初學之輩表示歉意。但從第六篇開始,又全部都會恢復原來的體裁,使用簡單的文字,以便初學者,請各位讀者不要以這兩篇來判斷所有文章的難度。

  明治七年元旦致辭

  我們今天在慶應義塾迎接明治七年的元旦。這個年號是我們國家獨立的年號,這個義塾是我們這個團體獨立興辦的義塾,能夠在獨立的義塾里迎接獨立的新年,真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但是有得到的喜悅,也會有失去的悲痛,所以即使在今天這種快樂的日子,我們也不要忘了他日也有可能會給我們帶來憂愁。

  盡管我國自古就因治亂變遷,政府頻繁變更,但直到今天都沒有失去國家的獨立,這是因為我們的人民一直安于閉關鎖國,國內治亂興廢,卻不與外國有任何相關。既然不與外國相關,治就成了本國之內的統治,亂也是本國之內的動亂,所以經過這種治亂興廢後的獨立,也只能算是本國內部的獨立,而不是經過與別的國家有所紛爭而得到的獨立。這就像是一直在家中撫養,長大後不會與外人接觸的小孩一樣,其纖弱是可想而知的。

  現在我國開放了與他國的外交,國內的事情就沒有一件不與外國相關了,我們處理任何事情,都會自覺不自覺地拿來與外國比較著來做。如果拿我們從古至今發展出來的微不足道的文明和西洋諸國相比,那就不只是小巫見大巫,就算想要模倣他們也是望洋興嘆啊。所以我們就會更加感覺到我們目前的這種獨立是很脆弱的了。

  一個國家的文明是不能通過外表來判斷的。學校、工廠、陸軍、海軍,諸如此類,都只是文明的外表,要擁有這些外表並非難事,只要用錢就可以買到。但還有一些無形的東西是我們用眼睛看不到、耳朵聽不到,甚至無法買賣、無法借貸的,這些東西卻普遍存在于國人之間,並且能發揮重大的作用,如果沒有它們的話,學校、工廠、陸軍、海軍等就會全部失去作用,這才是真正可以稱之為“文明的精神”,這種重要的東西到底是什麼呢?是人民獨立的精神。

  最近我國政府非常熱衷于建設學校、推動工業,也擴大了海、陸軍隊的規模,看來我們的文明外形幾乎已經完備了。但還沒有民眾為了鞏固國家的獨立而勇于面對來自外國的競爭。不僅如此,即使那些有機會去學習外國的人,也是在還沒有詳細地了解對方的前提下就先畏懼三分,對他國感到恐懼,即使我們稍微學得了點什麼本領,也難以得到有效的施展。所以說,人民沒有獨立精神,僅僅擁有文明的外形,充其量也只是身無所用的擺設罷了。

  追溯我國人民沒有獨立精神的原因,是因為千百年來,國家的權力都由政府一手掌握,從武備、文學到工業、商業,再到社會生活,人民只是聽從政府的命令而不停地忙碌。國家成了政府的私有財產,人民只是國家的食客。既然人民只是得以寄宿于這個國家而沒有歸宿的食客,那就只把國家當做旅社一樣,不會產生深切的感情,也沒有展現獨立精神的機會,久而久之,就在全國都養成了這種懶散的民風。

  如今,這種民風已經墮落到相當嚴重的地步了。我們講這世上萬物都是不進則退,不退則進,不可能有不進不退的停滯者。現在日本的狀況卻是:文明的外形看似進步了,但代表“文明的精神”的人民志氣卻日益退步。所以我們有必要就這個問題在這里進行討論:

  昔日足利 和德川時代的政府只是以權力奴役人民,人民服從政府是因為自身的實力不足。實力不足的人對強權者自然不會從心底服從,只不過是害怕而裝出服從的樣子。現在的政府不僅是有權力和智慧,對事物的反應也相當敏捷,做事不會誤過時機。所以維新以後不到十年,學校、軍備等都有了很大改觀,還架設了鐵路、電信網,建造了石室、鐵橋等等,這些輝煌的成就都與政府的神速決斷有關,所以才讓人民感到吃驚。但學校、軍備、鐵路、電信網、石室、鐵橋都是屬于政府的,人民會怎麼看呢?

  人們會說:政府不僅很有實力,而且還兼有智慧,遠非我們所能及。政府雖然治理國家,但高高在上,我們只要依靠他們就行了,憂國之事也是上面的責任,和老百姓沒有關係。總的說來:過去的政府是使用權力,現在的政府是使用智慧;過去的政府沒有多少奴役人民的方法,現在的政府卻懂得很多這類方法;過去的政府對人民是挫其勇氣,現在的政府是收買民心;過去的政府是從外部侵犯人民,現在的政府是從內心控制人民。(再從人民的角度看:)過去的人民把政府當鬼看,現在的人民把政府視為神;過去的人民恐懼政府,現在的人民崇拜政府。如果我們不趁著現在的機會,改變這種風氣,那麼政府以後辦事即使貌似具備了文明之形,人民卻失去獨立的精神,反而使得文明精髓愈加衰竭。

  打個比方,現在政府有常備的軍隊,老百姓本該把他們奉為保衛國家的士兵,衷心地祝願他們越來越壯大才對,但相反,大家卻只把軍隊當成威脅老百姓安全的工具而心懷恐懼。又比方現在政府修建了學校、鐵路,老百姓應該把這些當做國家文明的象徵而引以為榮才對,但相反,大家只把這看做是政府的恩惠,于是依賴之心有增無減。人民對自己國家的政府尚且只存有敬畏,又怎麼可能在文明上與外國競爭呢?所以說,沒有獨立精神的人民,即使具有文明之形也是沒有實際意義的,甚至還會讓民心更加萎靡不振。

  綜上所述,國家的文明既不是由政府在上面發起,也不是從下層的平民自發產生,而是要靠二者之間的中層人士來負責振興:一方面要為平民們指出方向,另一方面要與政府同心協力,才有成功的可能性。

  根據西洋諸國的歷史,商業、工業的道路沒有一條是由政府開創出來的,而是由中等地位的學者的心血澆灌出來的。譬如蒸汽機是瓦特的發明,鐵路是斯蒂芬孫的成果,最先論述經濟定律改變商業之法的是亞當?斯密,這些專家學者,正是所謂的中產階級,他們既不是掌握政權的政府官員,也不是出苦力的平民,而是在國與民之中佔有中等地位、憑借自己的智慧引導世界進步的人們。他們的創造發明,通常先是在某一人腦子里產生,然後對外公開,接著在實施中廣結同道友人,將自己的成果發揚光大,造福人類,並流芳百世。這時政府所能做的事無非是不要妨害他們,適當予以鼓勵,並且考察民心所向,盡量保護好他們即可。

  所以說,推進文明事業向前發展的是民眾中的少數人,政府則應該充當文明的保護者,只有這樣,人民才能把文明視為己任,互相參與競爭、互相羨慕捧場,國家一有好事全國人民都歡欣鼓舞,大家一致擔心自己的國家會被其他國家超越。于是文明事業就成了推動所有民眾志士的工具,其中的任何環節,都有助于國家獨立。遺憾的是,我國的現狀卻完全與此相反啊。

  當前在我們國家的中產階級中,只有學者可以在倡導文明和維持國家獨立中發揮積極作用,然而這些學者對時勢判斷的眼界並不高,他們要麼對國家不如對自身那樣關切,要麼隨波逐流于依賴政府的民風中,幾乎都由于不安自己的現狀而走上仕途,成天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操心。他們的行為幼稚可笑,卻甘心為之。民眾對他們居然見怪不怪,甚至還有人用“野無遺賢”為他們開脫。原本時勢就是如此,這不能說只是一個人的罪過,但對國家文明來說,卻是一大災難。本該肩負國家的振興文明使命的學者們,眼看文明精神日益衰落,還不以為患,這實在讓人扼腕嘆息,痛哭流涕。

  唯獨我們慶應義塾的同仁尚能避免這種災難。我們沒有失去這數年來的獨立之名,在這所獨立的學校里養成了獨立的風氣,當然,我們所期許的目標是能夠維持整個國家的獨立。但當今社會時勢的力量卻有如激流颶風,要在這種風氣中站穩腳跟委實不易,如果沒有相當的勇氣,就會有失足的危險,也許不知不覺中就與那些學者們同流合污了。

  人的勇氣不是光靠讀書就能得到的,讀書是做學問的方法,學問是做事的方法,不去社會中實踐的話,絕對不會產生勇氣。我們義塾同仁當中深諳這種道理的人,就應該能夠忍受貧苦,在困難中臥薪嘗膽,把自己學到的知識用于文明建設的事業中去。文明事業名目繁多,諸如振興商業、研究法律、發展工業、推動農業、著書譯書、新聞出版等,我們應該把我們接手的每一件事都看做自己責無旁貸的任務,為公民做榜樣,幫助政府,使政府與個人的實力達到平衡,從而增強整個國家的實力。以毫不動搖的獨立作為基礎,這樣,在與外國勢力交鋒中就不會因脆弱而退讓。再經過數十年發展,如若我們回想今日的狀況,不但不覺得今日的獨立可喜,反而覺得可憐可笑的話,那豈不是一大快事?

  所以我真誠地希望學者們該為自己的未來期望制定現在的方向了。 

編輯:劉承思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