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11

時間:2012-10-29 14:52   來源:中國臺灣網

  記得有位外國作家曾說:“為小事而生氣的人生命是短促的。”那麼反過來說,心胸曠達的人生命將會是長久的,因為曠達者的生命與長天大海相連,經得起生活中的各種暴風驟雨。

  有一個老鄉去趕集,買了一口鍋提在手里,不料,突然只聽“當”的一聲,繩子斷了,鍋子掉在地上摔破了,他連看也不看一眼,掉頭便走。人問何故,他說:“已經打破了,看它有什麼用?”須知一怒之下踢石頭,只會踢疼了腳指頭。

  當一切都為時已晚的時候,不發怒便是最大的修為。一些人很容易生氣,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對別人發脾氣,跟人吵架,但是無論怎樣表示憤怒,結果往往都是以後悔告終。一個人在生氣的時候,面紅耳赤,大吵大鬧,嘴巴張得大大的同時,卻關上了智慧的大門。最後不僅失去了理智和尊嚴,還給周圍的人傳遞這樣一條信息:他修養不好,涵養不夠……如果我們常常告誡自己不生氣,這一切就不會發生。

  另一位哲學家羅馬的瑪可斯奧瑞利阿斯這樣說:你因為一個人的無恥而憤怒的時候,要這樣問問你自己:那個無恥的人能不在這世界存在嗎?那是不能的。不可能的事不必要求。壞人不是不需要制裁,只是我們不必憤怒。如果非憤怒不可,也要控制那憤怒,使發而中節。人類的種種苦難主要來源于自身的貪欲心、怒心和愚癡心,即所謂“三毒”。“心甚于猛火”,克服怒是修養的基本功夫之一。

  宰相王導手下曾有一個人叫王述,王述是個敏感而易怒的人。當時的官府中人,常常談論一些哲學、邏輯方面的問題,以之為時尚。王導有點小才氣,再加上權高位重,每每他一出聲,就會博得一片叫好。一次,大家的喝彩聲剛停,王述就火了,他把酒杯往地上一摔,大喊道:“又不是什麼諸葛孔明再世,怎麼他說什麼你們都說好!”弄得大家面面相覷,最終不歡而散。

  有一次吃雞蛋的時候,王述想用筷子去夾,可夾了好幾次都沒夾到。王述怒了,抓起雞蛋就把它扔到了地上。奇怪的是,雞蛋不僅沒摔碎,還在地上滴溜溜打轉,像是在嘲笑王述一樣。王述一看更生氣了,他飛起一腳,就向雞蛋踩去。誰知天不遂人願,王述這一腳竟然落空了。這下可把王述給氣壞了,他彎腰撿起雞蛋,囫圇個兒塞進嘴里,使勁嚼著,然後把嚼碎的雞蛋使勁咽了下去,也不怕噎著,嚇壞了在場的家人。

  王述這樣敏感、易怒,既是由于他性格內向、心胸不夠寬廣,也是因為他總喜歡以己之心度人之腹。另外,他還常常自以為是,其結果是心里總有千千萬萬的心結,自己過不舒暢,也讓別人過得不舒暢。

  怒是我們常說的“七情六欲”中的一種,雖然是人類正常或者說必需的情感之一,但發怒實在不那麼好看,有時甚至會有損形象。著名學者梁實秋說:“一個人發怒的時候,最難看。”黎烈文也說:“怒,多麼難看,滿臉通紅,眉縱眼橫,摩拳擦掌,好比活魔王出世,自然沒有謙遜那麼文雅而溫柔,那麼和平而好看。”人在發怒的時候的確是最難看的。縱然他面似蓮花,一旦因怒而變青變白,面色如土,再加上滿臉的筋肉扭曲,那副面目實在不只是可憎而已。俗語說,“怒從心中起,惡向膽邊生”,怒導致的變化不僅僅是心理上的,同時也是生理上的。

  憤怒的情緒就像衝鋒號,會令身體進入一種“戰鬥”狀態。你的腎上腺會分泌大量皮質醇和腎上腺素,心跳會加快,血壓上升,肌肉緊張,呼吸變得淺而急促,大腦進入一種高度警覺的狀態,你的心臟向四肢輸送更多的血液,但消化和免疫係統卻幾乎完全關閉了。這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看不見的損害。

  何況憤怒者的利劍,什麼時候抽出來都是傷人的。血氣沸騰之際,理智不大清醒,言行容易逾分,于人于己都不相宜。劍所造成的物理性傷害,和言語對于人的精神傷害,都是同一樣傷害。

  憤怒者最大的錯誤,在于修養的不足,對于那些和我們的生命氣場不吻合的人,碰到了,躲開了,就行了。假如遇到別扭的事情,就允許它的發生,容忍它的別扭。如果能解決掉,就去解決;解決不了,就暫且擱置一旁,待到合適的時機,自然能迎刃而解。

  在憤怒襲來之時,我們也不必強制壓抑情緒,而是要調節心態,使憤怒的情緒失去生長的土壤。生命最大的智慧,其實不是一個人積累了多麼巨大的知識和技能,也不是用這些知識和技能佔據了多麼至高的職位和金錢。生命最大的智慧,其實就是能夠通達地梳理自己往來不斷的各種情緒,不讓負面情緒佔領了自己的靈魂。生命的智慧還在于知曉條理與事實之間的悖論,以及自己在世間悖論中的從容與平靜。有修養的人,無論在什麼時候,都能做一個心平氣和的人。

  第三章        懂得取舍,松開的手比緊握的手擁有更多

  人生像一只船,在得失之中搖擺,懂得取舍,才發現:松開的手比緊握的手,擁有更多。正所謂:多一物多一心,少一物少一念,不能糾正的事情,就順其自然吧,因為人生路上,機會多多,適時放棄才能把握更好的機會。

  人生之路始于“舍得與放下”

  人生是一場大火。我們每個人唯一可做的就是從這場大火中多搶救一些東西出來。我將在茫茫人海中,尋訪我唯一之靈魂伴侶,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徐志摩

  在巴勒斯坦有兩個水源相同的湖,加里勒亞湖清澈潔凈,四周一片生機勃勃,而死海,卻了無生氣,湖邊也是寸草不生,一片荒涼,它們的不同之處是前者既接受也付出,而後者在接受之後,只保留,並不懂得舍棄原來的水。讓水流動,方得一池清澈,這是流水不腐的道理。

  智者說,舍,就是得;不舍,哪有得。放下,便得自在。

  人為什麼有諸般愁苦?其根本原因就是人們放不下,自尋煩惱所致。就如有時候會執著地做一些事,即使知道那是無益的,卻還是很笨拙地去做。又如生活富裕了,但壓力越來越大;收入增加了,但快樂卻越來越少,愁苦隨著壓力的增大而增大……為何人們放不下呢?其實有些時候,我們得有一種豁達的、能放下的心態。因為有些事是根本不值得我們惦記的。人生為何感覺苦?問題就在于你還沒有學會放下。

  牧場主哈魯奇是一個深受當地人喜愛的富人,這不僅僅是因為他有幾千頭羊,更是因為他在精神上也相當富有。由于哈魯奇的性格樂觀豁達,而且他懂得如何用一顆平常心去看待得與失,所以他每天都很快樂。

  哈魯奇還年輕的時候,有一天,牧場里的幾頭公羊打架,衝破了附近一戶農家的籬笆,最後這幾頭羊都被農夫殺死了。一般來講,農夫應該通知哈魯奇並說明原因,但是農夫沒有這樣做。傭人報告這件事後,哈魯奇非常生氣,他帶上傭人就出發了,想要找農夫討個說法。怒氣衝天的他沒有預料到,當晚有暴風雪,他們走到一半,人與馬車全都挂滿了冰霜,兩個人也幾乎要凍僵了。終于到了鄰家農夫的木屋,農夫卻不在家,還好農夫的妻子熱情地迎了出來,邀請他們進屋取暖。哈魯奇和用人進屋後發現,木屋十分簡陋,婦人帶著三個精瘦的孩子忙前忙後地給他們端茶倒水。看著眼前的一切,哈魯奇陷入了沉思。

  男主人回來後,妻子高興地告訴他:“他們可是冒著暴風雪來的。”哈魯奇也熱情地伸出了雙手,農夫不知道哈魯奇的來意,但還是開心地與他握手、擁抱,並邀請他們共進晚餐。吃飯的時候,農夫抱歉地說:“不好意思,只能招待你們吃些土豆,本來有羊肉吃的,但是突然下起了雪,還沒弄好。”婦人和孩子們聽見有肉吃,都高興地笑出了聲。吃飯時,傭人一直等著哈魯奇開口談正事,以便處理公羊的事。但是,哈魯奇只是開心地和這家人說笑,似乎完全沒有其他什麼事情。

  接著,他們打算回去了,但雪還沒有停,男主人便堅持要哈魯奇留宿一夜,等天氣好了再回去。于是,哈魯奇和傭人便住下了,到第二天,他們吃了一頓豐盛的早餐後就告辭回去了。回去的路上,傭人抱怨道:“主人,你怎麼不提羊的事情呢?”哈魯奇笑了,說:“我不想因為幾頭羊,就丟了做人該有的人情味。你沒有看到,有肉吃的孩子們是多麼的高興嗎?這幾頭羊死得值啊!”

  哈魯奇是一個智慧的人,他失去幾頭羊,卻獲得了農夫一家人的笑容和幸福,這段經歷讓他懂得珍貴的人情味是無價的。他從此懂得,舍得有價的,才能獲得無價的,一輩子說長不長,要珍惜生命里珍貴的東西,到蒼老時,才沒有許多遺憾。

  古人雲:“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行事光明磊落,幹大事者不拘小節,一事當前,敢于擔當,事後則徹底“放下”。與之相反,“小人”則往往執著于私利,患得患失,拘泥成規,畏首畏尾,既“拿”不起,也“放”不下。面對人世紛雜,塵事庶務,名利地位,私心雜念,聲色犬馬……該放下的就得放下,把什麼都抓在手里,其實也是種累贅。古往今來,不少功成名就之人,或捐資濟世,或甘于淡泊,出入于世,勇于並舍得“放下”。其實他們在放下的同時,已經獲得了意外的幸福,這種幸福雖然是無形的,但是雋永的、更高層次的。它使人格得以提升,使人性趨于完美。法國哲學家伏爾泰說過:“使人疲憊的不是遠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想邁步遠行,就必須學會隨時倒出“鞋里”的那粒“沙子”。對人生而言,這小小的“沙粒”就是需要我們放下的東西。什麼也不願放下的人,往往會失去更珍貴的東西。而放下之後,你就會看到天空的蔚藍,感受到陽光的溫暖;你就會聞到芳草的清香,聽到動人的音樂……而當你決定放下的那一刻,也許你就找回了自己,更找回了快樂。

  人生歷程充滿了變數,一些你已經得到的不見得永遠都是你的,所以就要學會用淡泊的心態去看待事物,而那需淡泊看待的事物也許就是你該放下的部分。放下是一種睿智的表現,絕對不是一種隨意舍棄的態度,放下,提倡的就是一切隨緣,一切莫強求,它不僅可以帶給你幸福的生活,還會為你的人生增光添彩。

  舍得微笑,得到的是友誼;舍得寬容,得到的是大氣;舍得面子,得到的是實在;舍得酒色,得到的是健康;舍得虛名,得到的是逍遙;舍得施舍,得到的是美名;舍得小,就有可能得大;舍得近,就有可能得到遠。

  有一句很經典的話:“當你緊握雙手,里面什麼也沒有;當你打開雙手,世界就在你手中。”懂得放棄,才能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得充實、飽滿、旺盛!得之坦然,失之淡然!

  “明者遠見于未萌,智者避危于無形。”只有學會放棄,才能使自己更寬容、更睿智。放棄不是噩夢方醒,不是六月飛雪,也不是優柔寡斷,更不是偃旗息鼓,而是一種拾級而上的從容,閒庭信步的淡然。放棄是一種靈性的覺醒,是一種慧根的顯現,一如放鳥返林、放魚入水。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徐志摩告訴我們,人生是艱難的航行,決不會一帆風順。必須放棄時,就果斷地放棄吧。放得下,才能走得遠!有所放棄,才能有所追求,才能抓住真正屬于自己的快樂和幸福。

  多一物多一心,少一物少一念

  人生來也空空,去也空空,經綸世事只是徒添煩惱,一切都是身外物,放下包袱輕裝上陣吧。多一物多操一份心,少一物多一分自在!——臺靜農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