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17

時間:2012-10-29 14:49   來源:中國臺灣網

  “漫漫人生路,上下求索,心中渴望真誠的生活……”這是許多年前風靡全國的電視連續劇《渴望》的主題歌歌詞。其實在所有人的心中,都有某些不同層次的渴望。渴望的對象可能是友誼、愛情、金錢、名利,也可能是更高層面的真善美。

  我們會去追求,是因為我們都有需求,需要被滿足。欲望就像是我們心底的一個空洞,需要人或事物來填補一樣。有些人感覺不到那個空洞,只是一直在不由自主地追求些什麼來滿足自己。很可惜的是,所有外在的追求都無法填補我們內在的那個“洞”。

  一個沿街流浪的乞丐每天總在想,假如手頭有兩萬元錢就好了,可以開一家小小的店鋪,不用再流浪。一天,這個乞丐無意中發現了一只很可愛的寵物犬,

  那只狗穿著漂亮的衣服,一看就是有錢人家走失的。乞丐看了看四周沒人,便把狗抱回了他住的窯洞里,拴了起來。

  這只狗的主人正是本城有名的大富翁。這位富翁丟了愛犬後十分著急,因為這是一只純血統的進口名犬,價值不菲。于是,他就在當地電視臺發了一則尋狗啟事:如有拾到者請速還,即付酬金兩萬元。

  第二天,乞丐沿街行乞時,看到這則啟事,不禁心花怒放,這麼久的期待終于要成真了,便迫不及待地抱著小狗準備去領那兩萬元酬金,可當他匆匆忙忙抱著狗又路過貼啟事處時,發現啟事上的酬金已變成了三萬元。原來,大富翁尋狗不成,又電話通知電視臺把酬金提高到了三萬元。

  乞丐似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向前走的腳步突然間停了下來,夢想中的小店在他腦海里轉來轉去,他想了想又轉身將狗抱回了窯洞,重新拴了起來。第三天,酬金果然又漲了,第四天又漲了,直到第七天,酬金漲到了讓市民都非常驚訝的地步,乞丐這才跑回窯洞去抱狗。可想不到的是那只可愛的小狗已被餓死了。乞丐還是乞丐,仍然在窯洞里做著兩萬元錢的夢。

  如果說人生是一道難解的方程式,我們未必知道它的最終結果是什麼。但我們至少知道,一個人的欲望與他現有的生活條件總是成正比例的。說白了就是,生活條件越差的人,他的欲望可能就越小;生活條件越好的人,他的欲望可能就越大。譬如說,對于一個窮困潦倒、吃上頓沒下頓的人來說,他最大的欲望可能僅僅是填飽肚子;而對于一個錦衣玉食者來說,他整日所操心的絕不是溫飽問題,而是在社會的天平上,怎樣用欲望的砝碼,稱出自己生存的質量。針對後一種情況,東坡先生早就指出:處貧賤易,處富貴難,安勞苦易,安閒散難,忍痛易,忍癢難,人能耐富貴、安閒散、忍癢,真有道之士也。

  很多人希望自己有一輛法拉利跑車,卻只能騎著自行車去上學;希望自己的親人永遠相伴,卻只能一次次目送他們遠去;希望友情永駐,卻只能與朋友揮手離別。人希望的東西很多很多,心底的洞也變得深不見底。我們往往不能改變外界條件,也不是每個希望都能夠成真。但我們卻有能力調節自己的心態。

  欲望是無止境的,那麼我們該如何去填補心底的空洞呢?曾有一種泥燒的小杯非常流行,古樸的杯壁上印著這樣一段話:“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里頭成為泉源,直涌到永生。”是的,唯一的方法是由內而外地改變,將欲望變成一種內在的力量,用內心的充實去填補欲望的空洞。

  欲望,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東西,人有活著的欲望,有要飯吃要衣穿要房住的欲望。最基本的欲望得不到滿足,當然是一種痛苦。但是,所有的欲望都得到了滿足也未必是一種幸福——何況,人壓根兒就不可能有所有的欲望都得到滿足的時候,因為,欲望的盡頭還是欲望。心為形役,神為欲傷,我們何必強求自己去追求那些可有可無的東西呢?也許,只有那些疲憊不堪地走完了紫陌紅塵的人,在經過生命的最後一個驛站時,才會心力交瘁而又無可奈何地感喟:欲望像海水,原來是越喝越渴的。

  人,還是過得平淡一些好,別總是患得患失地活著。你不必為欲望的滿足而欣喜若狂,也不必為欲望的未滿足而悲悲戚戚。

  我們太多次地以為那個讓我們感到空虛的事物是外在的,因此一直在外徒勞無功地尋找。如果你願意反觀自身,回到自己的內在,陪伴自己,做自己最好的朋友,你會發現,你的內在空間加大了,內在力量增強了,而你的外在世界也會隨之改變。

  第五章        人生就像單擺,每個人都在選擇中搖擺

  人生就像單擺,每個人都在選擇中搖擺,而差距總是產生于簡單的選擇。所以,作選擇之時,要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這樣才能把握住命運的關鍵點。

  選擇書寫人生,態度決定成敗

  路是腳踏出來的,歷史是人寫出來的。人的每一個選擇都在書寫自己的歷史。

  ——王曉秋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