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打還是不打,十分鐘敲定
這個時候如果是我坐在劉強東的位置上,我也會發動價格戰。
有一段時間,劉強東很怕接到老師和同學的電話,因為所有人說的中心意思無非就一個:劉強東,我怎麼覺得你現在的表現跟在學校時候不一樣了,感覺你有點好鬥了。劉強東很無奈,他本人並沒有變,只是身份變了。作為一個創業人,他必須帶領自己的公司活下去,尤其是在公司剛起步的時候。戰爭只是一種手段,也是為了活著,這麼拼命地掙扎,無非是希望能給自己打下來一個生存的空間而已。
沒有誰生下來就是戰爭狂。
兩年時間,參與了兩次轟動業內的價格大戰。京東要進入圖書,于是跟業內老大當當網打得不亦樂乎;京東要進入家電,于是就和蘇寧、國美正面交鋒。這是很罕見的,劉強東做的是一件前所未有的事情。
雖然這兩次戰爭的內容不一樣,但是也有相似之處。從頭到尾,微博都在這個戰場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先是雙方發微博,唇槍舌劍,說著說著就火藥味十足了。然後就是刀兵宣戰,雙方都發狠,什麼話解氣說什麼,什麼話有震懾力說什麼,很有刀光劍影的感覺。
在京東跟當當打得不可開交的那幾天,好像第三天還是第四天,我記不太清了。美國有個教育孩子很厲害的虎媽來北京,我們坐在一起吃飯。我知道她也在做圖書,于是就問她現在公司的盈利狀況。我的話還沒說完,她就搶著說,盈什麼利啊,京東商城一進來,本來一個挺好的盈利模式,被他們搞得亂七八糟,現在每本書都得虧上幾分錢,這東西沒法做了。
在很多同行看來,劉強東就是個挑事的人,唯恐天下不亂。但是站在市場的角度來看,這就是商業競爭,把人家的企業搞虧損了,人家心里肯定不舒服,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劉強東不是蠻幹的人。任何商業戰爭都不是表面上看起來的那樣,雙方擼胳膊就開打了,每一次他都有自己的策略。
他們當初打當當,就是因為剛進入圖書市場,規模比較小,即便是虧損十分之一的情況下,最終效果也是可以看到的。打蘇寧和國美也是如此,對手的規模是他們的十倍,所以他們為此要付出的代價,最多也就是對手的十分之一,很劃算,最終目的也能達到。
原來我和很多人的想法一樣,覺得劉強東弄這麼大的動靜,事先肯定反復開會,反復論證,經過無數個通宵熬夜之後,毅然拍板。
可當他告訴我他在“815大戰”之前的決策過程時,著實嚇了我一跳。
大概是在8月13日晚上,劉強東跟他們公司的幾個高層打了個電話,大概花了十分鐘時間就決定了。然後,在十點半左右的時候,他又給公司所有的管理人員發了封郵件,同時通知他的秘書連夜跟公司所有的高管一個一個打電話確認,要求所有的高管明天都要終止休假,不能出差,也不能請假,想辦法趕到公司來。
第二天早上八點半,除了有一個高管在美國度假,正在往回趕的飛機上外,其他高管都到了劉強東的辦公室。他們大概花了半個小時時間,就把前端的後端的,包括後面可能存在的意外情況,公司可能遭受巨大的損失,能不能承受得起,能不能打得起,大概多長時間,和高管研究了一下。大概在9點鐘,戰爭已經打響了。
整個決策過程也就十分鐘,從排版到詳細的安排在12小時之內全部完成,毫無疑問,劉強東打造了一支高效率的隊伍。
劉強東既然敢這麼做,自然有他的資本,效率是他最大的資本。
劉強東曾發過一條微博,大概意思就是說整個商戰的指揮由他們公司的誰誰誰負責。還有一張照片,上面是一個辦公室,門口貼著張紙做的牌子,上面寫著“打蘇寧指揮部”。我當時不在國內,在網上看到這張照片,覺得非常有意思,隨手就轉發了。
最有趣的是,很快就有人在我下面留言說,你馬上成立一個“打任志強指揮部”吧。
這完全是無心之舉。那會兒京東的家電部門和運營、財務等部門正忙得不可開交,五個部門組成了一個臨時指揮部,每個人抱一個筆記本坐在會議室,隨時關注動態。劉強東去視察的時候,偶然發現的這個牌子,覺得這個團隊很可愛,是隨手拍下來的,沒想到引起那麼大的關注。
但是沒想到的是,這個無心之舉,最終卻成了無心插柳柳成蔭。其傳播性和傳播力度,是那些常規的語言效果無法達到的。
劉強東從一開始選擇創業,就做好了當好鬥公雞的心理準備。打各種各樣的戰爭,這是作為一個民營的企業家,作為一個創業者,在小公司朝大公司這種演變的過程中,所不可避免的。
劉強東曾發過一條微博,大概意思就是說整個商戰的指揮由他們公司的誰誰誰負責。還有一張照片,上面是一個辦公室,門口貼著張紙做的牌子,上面寫著“打蘇寧指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