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第四章

時間:2012-06-29 14:09   來源:中國臺灣網

  從“奴隸”到“平權”,憑什麼實現各膚色人群共圓美國夢?

  從《民權法案》到《平權法案》

  作為移民國家,美國與眾不同,特有極其復雜的種族問題。其中作為奴隸被強迫移民的黑人地位問題,雖經南北戰爭和《解放宣言》的大轉折,但社會深刻歧見繼續存在,長期折磨著美國人的心靈和肉體,至于婦女和其他族裔的平等地位問題,也都需在其後的長期“和平演變”中逐步解決。

  美國獨立後相當長的時期內,婦女沒有選舉和被選舉權。19世紀後期,美國興起了波瀾壯闊的女權運動,婦女要求享有明確和受到法律保護的權利。直到1920年8月26日,憲法第十九條修正案才賦予全國婦女投票權。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及朝鮮戰爭期間,由于有黑人參加作戰,軍隊中取消了種族隔離制度,這一事實推動了國內黑人爭取民權的鬥爭。

  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之交,林肯簽署《解放宣言》已近百年,黑人雖然早就不再是奴隸,但仍在多方面飽受歧視,特別在南方地區,種族隔離還相當普遍,黑人實際上還難于行使選舉權。政府支持民權運動,例如任命黑人為高級官員和聯邦法官,下令軍事學院招收黑人,規定聯邦建造或出售的住宅不得實行種族歧視,禁止州際鐵路及公共汽車上的種族隔離,支持南部黑人選民登記運動,甚至動用聯邦軍隊保護民權運動。但是民權運動沒有取得社會共識和法律范疇的可靠保障,許多情況下矛盾反而激化。

  1954年美國最高法院作出“布朗控訴教育局判決案”,宣布長期統治教育領域的“隔離但平等”原則為違憲。

  1955年12月1日晚,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的一輛公共汽車上,42歲的黑人女裁縫羅莎?帕克斯(Rosa Parks)拒絕把座位讓給一名後來上車的白人男子。當時蒙哥馬利市還實行公共汽車座位隔離制度,黑人須為白人讓座。羅莎拒絕讓座後,被咆哮的白人司機趕下汽車,並遭警察逮捕和處以罰金。羅莎決心用法律手段向這一不合理的制度發起挑戰,從而激起了席卷全國的民權運動風潮。在26歲的黑人領袖、新教徒馬丁?路德?金的帶領下,全美爆發了長達381天的抵制巴士座位隔離運動,標志著一場現代民權運動的開始。翌年,美國最高法院裁定巴士座位隔離制違反憲法,羅莎也因此被稱為“民權運動之母”。

  1957年9月,美國阿肯色州小岩城9名黑人學生初次與白人學生同校上學時,遭到強勢白人竭力抵制,掀起了一場種族對抗的大騷亂。當時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威爾下令調用聯邦國民軍傘兵部隊緊急空降,不是去鎮壓奴隸後裔的黑人,而是堅定地保護這9名黑人學生到校上課,貫徹黑白同校的平等人權原則。

  1963年4月,在全美實行種族隔離最為徹底的南方大城市伯明翰,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領導和平示威遊行,遭到阿拉巴馬州州長華萊士下令襲擊鎮壓,接著種族主義暴徒爆炸了馬丁?路德?金的居所。美國總統肯尼迪派遣聯邦部隊前去,暫時平息了局勢。但不久兩名黑人準備在州立大學注冊,華萊士州長親自站到州大辦公大樓門前,公開聲稱作為本州島權力的化身,張臂阻止黑人學生入內。肯尼迪果斷命令全副武裝的國民警衛隊開進校園保護黑人學生,迫使華萊士讓步,黑人學生才按時注冊。

  爭取自身權利是要通過鬥爭付出代價的。伯明翰的示威推動了全美民權運動,是夏全國發生了750多次遊行示威。日益高漲的民權運動正在考驗美國的民主政治。

  黑人的平等權利不解決,意味著其他少數民族的次等公民地位也無法根本改善,不僅是美國民主政治的諷刺、道義上的恥辱,而且越來越成為重大社會不穩定因素。在冷戰的嚴峻環境中,東方陣營主導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扮演著美國民權運動的天然盟友和支持者的角色,或者說視其為國際統一戰線的組成部分。當勞資矛盾不再是對抗性的時候,還有什麼比從校園到街頭處處風起雲涌、激昂抗爭的民權運動更有助于從內部分化打擊和削弱“頭號帝國主義”呢?冷戰的對手正從不同角度敦促美國加緊和平演變,為消除美國人之間的歧視,實現民權立法而努力。

  美國總統肯尼迪出身白人豪富家庭,有花花公子之風,但他是民選總統,要對人民負責,不能在和平演變的偉大進程中無所作為。1963年6月11日晚,他發表電視演說,呼吁這個國家履行自己的人權保證,採取行動,給黑人平等權利,解決國家面臨的“道義危機”。他說:“民權問題是一個道德問題,像《聖經》一樣歷史悠久,像憲法一樣明確。它不能用警察鎮壓行動去解決,不能靠街頭日益增長的示威去解決,也不能憑象徵性的姿態或言語平息得了。一場偉大的變革即將到來,國家的義務是使這場偉大的變革對大家都是和平的和建設性的。”這次演講,標志著聯邦政府全面承擔起反對一切種族歧視的義務的開端,引起國內外強烈反響,尤其是黑人領袖們,歡呼稱頌為第二次解放宣言。

  一星期後,肯尼迪向國會送交了一份內容全面、影響深遠的《民權法案》。他知道面前阻力重重,還必須做艱苦細致的說服和協調工作,以創造一種使法案成為法律的氣氛。肯尼迪同副總統一起,在白宮召開了一係列前所未見的私人會議,以爭取1600多位有廣泛代表性的全國性領導人物的合作和理解。其中有教育家、企業家、市長、編輯、律師、黑人領袖、南方保守勢力領袖、婦女組織和群眾團體領導人……有種族融合主義者,也有種族隔離主義者,有民主黨人,也有共和黨人。沒有用金錢,也不靠強制手段,而是發揮總統的領導和協調作用,循循善誘,以理服人,擴大共識,促成了一個全民性的支持民權法案的“院外集團”。許多商店、劇院和餐館自動取消了種族隔離的標志,雇主和工會開始減少種族限制,南方的市長和資方商會也開始同黑人領袖們對談,黑人大學生取得了學位,因拒絕黑人學生而一度關門的學校自願重新開學了……

  美國在進步,但種族主義頑固勢力不甘心失敗,其代表人物阿拉巴馬州的華萊士州長,再度調遣武裝力量,把黑人學生從幾個城市新設立的黑白同校的學校中趕出來,迫使肯尼迪不得不再次動用聯邦軍事命令逼退華萊士。但華萊士式的人物不是孤立的,許多地方白人學生拒進有黑人的學校,黑人學童在路上常常挨打,黑人教室被炸,警察動輒槍擊黑人,白人青年打死黑人等侮辱、迫害事件層出不窮。

  為了表明爭取人權的最大決心,黑人必須進一步顯示團結和力量。8月28日,美國黑人在首都華盛頓舉行和平集會和遊行,馬丁?路德?金在林肯紀念堂前發表了激動人心的演說,他一次又一次高呼“我有一個夢”,寄望“從前奴隸的子孫們和從前奴隸主的子孫們將能像兄弟般地坐在同一桌旁”,“那里黑人小男孩、小女孩可以和白人小男孩、小女孩,像兄弟姐妹一樣手牽手並肩而行”,憧憬將來人際和諧平等完全實現的美景,被稱為“近百年改變世界的八大演說之一”。遊行結束後,肯尼迪在白宮就以“我有一個夢”為詞歡迎接見了黑人領袖們。他稱讚這是“一次解除痛苦的集會……它合乎我們偉大的傳統”。

  25萬人的集會遊行有條不紊,沒有發生任何暴力行為,顯示了受壓的黑人民權運動善用民主體制的合法鬥爭,從而贏得了更多白人支持者。《民權法案》在國會中激辯不已,但支持者逐漸增多。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不幸遇刺,次年6月在繼位的約翰遜總統任內,終獲國會通過,于7月2日正式簽署,是為著名的《民權法案》(Civil Rights Act of 1964)。從此結束了長期的黑白種族隔離政策,為生活在美國的2200萬黑人鋪設了一條公正機遇的大道。法案不僅針對黑人,而且規定對一切少數民族與婦女的歧視為非法,被認為是美國歷史上人權進步的里程碑。

  隨後1965年又出臺了確保少數民族語言群體的投票權的《投票權法》等一係列禁止種族歧視的法律,以支持《民權法案》的有效實施。

  于是,全美所有交通工具、賓館、食肆、戲院等公共場所的種族座位隔離制都被廢除了。

  依據肯尼迪發布的第10925號總統令,後來發展形成了包含范圍廣泛的《平權法案》(Affirmative Action),其中要求在就業和就學方面不止局限于平等的原則,而應對黑人等少數民族提供優先考慮和優先機會,使得黑人和少數民族的處境終于得到了明顯的實質性的改善。這是美國民權運動史上又一件舉足輕重的革命性之舉。

  1965年約翰遜總統在哈佛大學的演講中對《平權法案》解釋道:“你不能把一個才從很多年的手銬腳鐐束縛中解救出來的人,立刻將他帶到與別人並肩的起跑線上,對他說‘你可以和別人自由競爭’,並且相信這樣做是絕對公平的。因為對于打開一道公平的大門,我們要做的不止這些。如果我們全體公民都能夠從公平的大門下通過,那麼所謂的公平,不只是權力和理論,更是事實和結果。”

  美國作為一個移民國家,從此走上了不分先來後到(包括當年作為奴隸被迫移民的黑人後裔、飽受掠奪摧殘的印第安土著,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不同背景的少數族裔)共圓“美國夢”(American Dream)的示范階段。機會均等是“美國夢”的靈魂。勤奮、上進與堅忍不拔是“美國夢”的必要條件,而幅度巨大的社會階級縱向流動,尤其是由下層階級至上層階級的社會流動是“美國夢”表現出來的最為顯著的特徵。

  只要還有種族之分,就免不了種族歧視,白人種族主義對黑人根深蒂固的偏見遠未消失,但現代美國社會,種族歧視已成“老鼠過街,人人喊打”。那體現“人之所以為人”的愛心或仁心,在此精煉歸結成了老嫗都解的一句話——“一切人生而平等”。

  美國國會眾議院2008年7月29日用口頭投票方式通過一項非約束性決議案,向那些曾因奴隸制和“吉姆?克羅法”遭受苦難的非洲裔美國黑人和他們的後代道歉。這是美國聯邦政府和國會機構就奴隸制遲到的正式道歉。

  盡管美國黑人的發展水平還較白人有明顯差距,但黑人教育水平、經濟和政治地位正在得到改善。《平權法案》讓不少本該名落孫山的美國黑人跨進大學校門,接受知識的洗禮。

  機會均等和知識教育,使許多黑人擺脫了“赤貧”的宿命,躋身于體面的“上班族”。如今,非洲裔美國人成了各項體育和娛樂項目的主角,同時也有很多人成為了大學教授、醫生、律師、企業家和記者,黑人中產階級的數目已經很大並且仍在增加,有了為數不少的富人。

  “美國給了每個人機會”

  1968年,黑人蘭德里在路易斯安那州唐納森維爾市當選為美國第一個黑人市長。1988年,黑人懷爾德在弗吉尼亞州競選獲勝,成為美國史上首名黑人州長。現在,非洲裔美國人已經擔任了紐約、芝加哥、舊金山、華盛頓特區等重要大城市的市長和國會議員的職務,他們在政府部門的各個層次(當地、州、國家)中擔任職務。1991 年,克拉倫斯?托馬斯成為第二名擔任最高法院法官一職的非洲裔美國人。

  當代美國黑人中,多有膾炙人口的奮鬥有成著名人士,如來自前英屬殖民地牙買加的第二代移民,出身紐約市黑人區的鮑威爾將軍(Colin Powell),官至四星上將,先後出任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和國務卿,並被英國女王冊封為榮譽爵士。脫口秀女王歐普拉(Oprah Winfrey)在美國福布斯年度百位最有權勢女性榜中名列前茅。前國務卿,政治學女博士賴斯(Condoleezza Rice),也曾兩度名懸此榜首位。放眼政法、教育、商企、軍警、體育、娛樂各界,各大電視臺新聞主播、主持人,處處都有傑出黑人的身影,真是人才濟濟。

  2008年,美國黑人參議員民主黨人巴拉克?奧巴馬投入總統競選。

  1988年當選弗吉尼亞州長的黑人懷爾德,對于奧巴馬能否成為美國首位黑人總統,顯得很有信心。他矢言種族因素今次不會再左右大局,因為美國選民“成熟了”。

  奧巴馬以壓倒性多數勝選,于2009年1月20日就任美國第44任(56屆)總統。在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也是曾經有過最慘痛的種族歧視的國家里,一個下層社會的孩子,沒有任何背景和靠山,憑著自己的努力,成為美國第一位黑人總統,他的故事將美國夢演繹到了極致。正如競選對手共和黨參議員麥凱恩在敗選感言中說,是美國給了每個人機會,並承認奧巴馬的當選開創了歷史。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