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什麼移民不斷,保持旺盛的勞動力供給?
移民政策搖擺不已
喬治?華盛頓發表過如下名言:“美國的懷抱不僅為接納富有而受人尊敬的來客開放,還向受到壓迫和迫害的各個民族和宗教信徒開放。”但是美國初期幾屆政府對外來移民抱有一種不信任感,尤其反對他們參與美國的政治和軍事事務,還出于對歐洲拿破侖戰爭以及國內就業環境的擔心,在移民政策上疑慮重重,曾制定過一些限制移民的政策,1776-1820年移民總數不到25萬人。
不久,美國因國內建設需要,放寬了移民政策。歐洲重獲和平後,大批軍人復員,失業現象嚴重,于是移民美國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
1820-1849年,美國出現了持續百年的移民潮,一共接納了大約3350萬移民,被美國歷史學家稱之為“偉大的人類遷徙運動”。最初40年間移民總數達500萬。主要來自西歐和北歐。愛爾蘭和德國因農作物歉收,背井離鄉的移民最多,分別約達200萬和170萬人;其他尚有西班牙、意大利、北歐及東歐等地的移民,也有少數來自亞洲,主要是來美國淘金和修築鐵路的中國人。此外還有大量非洲黑奴繼續被販賣到美國。
1861-1880年,又有約500萬移民來到美國。南北戰爭以後,美國迎來了工業化的高峰期,勞動力需求旺盛。為了吸引歐洲移民來美國,1864年,林肯總統遊說國會通過了《鼓勵外來移民法》。國務卿西沃德甚至向美國駐歐洲的外交官發出通告,要求他們把吸引歐洲移民作為一項最重要的外交任務。為了從歐洲招募熟練工人來美國工作,一些企業組團赴歐招聘,在報紙上刊登廣告,印發小冊子,描繪美國誘人的前景。有的企業還對願意移民美國的歐洲人提供路費。
1881-1920年,移民人數猛增到2350萬。1907年達到頂峰,當年移民高達128.5萬人。
經過持續百年的移民大潮,1920年美國的人口總數首度超過1億。
該期間美國從歐洲得到成千上萬的熟練工人。他們帶來了鋼鐵、礦冶、紡織等工業技術,成為美國工業革命的重要技術力量。
許多移民為美國的技術發明和革新作出了重要貢獻。被譽為“美國制造業之父”的塞繆爾?斯萊特移民美國後,憑借記憶中的英國紡織業秘密,成功復制出了高效棉紡機,並辦起棉紡廠,吹響了美國工業革命的號角。1834年創制第一臺收割機的麥考密克(Cyrus Hall McCormick,1809-1884),是愛爾蘭移民。電話發明家亞歷山大?貝爾和電報之父莫爾斯等人也是移民或移民的後裔。此外,亞洲的中國、日本和菲律賓等國移民帶來了農業和園藝技術,意大利移民則在煤氣、電力、自來水等市政建設技術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這些移民中,85%的人在年富力強14歲到44歲之間,且以男子居多,為美國新興工業部門提供了勞動生力軍。在美國東部的隧道和鐵路工程中,愛爾蘭人、德國人、意大利人和北歐人是主力。在改變了美國早期政治格局和社會面貌的“西進運動”中,中國勞工的作用功不可沒。
至少有14000名中國勞工,用血汗和生命為代價,在極其艱苦惡劣的條件下,為橫貫美國東西的太平洋鐵路西段工程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誠如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招募華工的倡議者克勞克所說:“這條鐵路能及時完成,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貧窮而受鄙視的中國勞動階級——歸功于他們表現卓異的忠誠和勤勞。”這句話後來成為美國移民史上著名的“一句話歷史”。1969年,在美國太平洋鐵路貫通百年的盛大慶典中,美國白宮向舊金山華僑總會發來這樣一封信:“現今中央政府全體同仁,深知華裔先民流血流汗,以最大之犧牲精神,在極艱苦的環境下,移山辟路,築成橫貫西方鐵路,此項豐功偉績,吾人永世難忘。”
外來移民還在美國南北戰爭時為拯救聯邦、廢除蓄奴制度作出了貢獻。歐洲1848-1849年民主革命失敗後,大批富有軍事經驗的德國移民來到美國,這些被稱為“1848年志士”的德國移民中,許多人成了支持共和黨和林肯的中堅分子。他們幫助組織聯邦軍隊,積極投身反奴隸制運動,誓死保衛共和制度。
美國建國以來,作為早期移民後代的“土生美國人”,普遍認同美國有義務接納那些尋求自由和機會的後來者,讚成廣泛吸收外來移民,尤因美國幅員廣大,資源富饒,但缺乏勞力和技術,開拓土地、開發資源和發展經濟都有賴于連續不斷的移民洪流;此外,也相信“美國精神”能夠同化外來移民,美利堅民族必將日益發展壯大。但是,隨著移民洪流的不斷到來,“土生美國人”也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恐懼和戒心。
縱觀美國歷史,每當新一輪移民潮出現,美國社會上下就會產生激烈爭論。
在持續100多年的移民潮中,美國移民政策並非一成不變。1815-1882年,美國政府實行完全自由的移民制度;但其後移民政策發生很大變化。由于英國、德國、瑞典等西、北歐國家的“老移民”比例下降,來自意大利、俄國等東南歐國家的“新移民”卻增長異常迅速,美國政府曾多次立法,限制這些不太受歡迎的歐洲移民,並排斥亞洲移民。限制和排斥外來移民的法律一個接一個出臺。
由于就業、宗教和民族等問題上矛盾交織,美國主流政治力量認為東歐、南歐、拉美和亞洲等地新移民不能像西歐和北歐新移民那樣順利融入美國主流社會,1880-1920年間美國排外主義一度登峰造極,由“土生美國人”和先來的西歐、北歐移民組成了一係列排外組織,其中影響最大的首推1887年成立的“美國保護協會”,到處煽風點火,把這一時期美國社會出現的政治腐敗、建設滯後、犯罪率上升和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等問題都歸咎于新移民的到來。華人、日本人、拉美人、猶太人、意大利人和匈牙利人等都成為肆意排斥和迫害的對象。
1882年5月6日,美國國會通過的專門禁止華工入美的“排華法案”。主張排華者的主要依據是:華人有諸多的惡習和偏見,不可能在生活上美國化,更不可能接受美國建立在基督教基礎之上的倫理道德標準;而且華工的大量涌入,造成了同美國工人搶飯碗的緊張態勢。反對排華者的理由則是:排華違背了中美《蒲安臣條約》中的自由移民政策,而且違背了美國“自由、平等”的立國原則。國會經激烈辯論。最終排華主義獲得了多數票的支持,通過了美國史上第一個以種族和國籍為理由限禁外來移民的法案——《關于執行有關華人條約諸規定的法律》。1902年4月29日的法案則把排華地域擴展到所有美國屬地,不但華工來美被完全禁止,就連排華法案中列明可以自由往來的教師、學生、商人、旅遊者,甚至政府官員,來美時也受到多方阻滯和刁難。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美兩國成為反法西斯同盟國,“排華法案”成為中美關係的障礙。經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提議,美國國會1943年12月17日廢除所有“排華法案”。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赤色蔓延”將土生美國人的反外國人情緒和民族危機感推向了頂峰。國會在排外浪潮中于1921、1924和1929年三次通過旨在限制入境人數、選擇移民民族來源的限額法,形成了完整的移民限額制度;對于移民享受的政府福利項目,也逐漸增加限制。其中關于移民民族的限制,顯然反映了社會達爾文主義思潮中露骨的種族主義傾向。
二戰結束後,隨著美國民眾對移民態度的理性化,移民對美國的貢獻重新被大多數美國人所肯定。20世紀中後期,美國主流社會認可天主教徒和猶太教徒的“美國化”,產生了美國是個民族“大熔爐”的樂觀情緒,相信多元文化使這個國家豐富多彩,並且應該讓移民保留部分民族文化特色(有人認為稱“色拉盤”或“馬賽克”,可能較“大熔爐”更貼切)。
隨著60年代民權運動蓬勃興起, 一些自由派人士認為民族來源制不僅歧視某些民族集團, 而且違背了長期以來人們把美國看成是“世界被壓迫者的庇護所”的理想。當時美國總統肯尼迪也力促國會取消移民限額法中民族來源制, 認為“繼續推行民族來源制度無論是在邏輯上還是理智上都沒有根據, 它既沒有滿足國家的需要, 也沒有達到國際上的目的。在一個各民族相互依存的時代,這個制度是個時代的錯誤,因為它對要求進入美國的人根據出生的偶然性而加以歧視”。在社會輿論的強力推動下,國會于 1965 年以壓倒多數通過一個新移民法——《移民和國籍法》,取消了移民限額法中的民族來源制, 改為按國籍 (不按民族和種族) 確定份額。這是美國移民政策史一個重要的轉折,即以民族來源制為基礎的移民限額制向以國籍為基礎的全球限額制的轉變。從 1968 年開始實施全球限額制度,每年限額 29 萬人。
美國對所需要的優秀人才經常敞開方便之門,專門為此設立了技術移民所享受的限額優先權。同時,一貫秉持重視家庭價值,鼓勵家人團聚的人道立場,經常為“親屬移民”類提供最大優先配額比例。
H-1B簽證(美國移民局簽發給具有“專業技能”的外國人的一種非移民簽證)發放的數量與美國記錄在案的專利數量有著密切關係。1998年,硅谷高科技企業的工程師四分之一來自中國和印度。2005年數據表明,在過去的10年里,每四家新開辦的技術類企業中就有一家有移民參與了公司的創業。
事實反復證明,移民創造的財富遠多于他們的消費,所作貢獻遠大于帶來的麻煩。正如美國前勞工部長趙小蘭所說:“美國要感謝移民的貢獻。巨大的移民浪潮給美國帶來了豐富的文化遺產,也給美國的發展提供了動力。”
大同實驗場
今日紐約大都會,可以看到一所中學里有著講100多種語言的師生。各地政府機關、公司企業、科研單位、高等學府、繁華商區,以至偏遠農場牧村,處處都是“民族熔爐”。美國已經成為“大同社會”的實驗場,是集全球人種、民族之大成的泱泱大國。
美國每年有上百萬移民和數十萬非法移民入境。為了確保自由氣氛,美國至今反對身份證制度,幾乎任何人踏進美國就可以自由自在活動。人口組成的多元化,使得文化背景、生活習俗、思想觀念上的差異交織成為常規,而且國際上一切重大爭端,都會通過有關國家在美移民強烈反映出來,紐約聯合國廣場就是全球政治聚焦的大舞臺。
美國是世上罕有的沒有全國官方語言的國家。美國現在很多官方文件要用多種語言,比如2010年的人口普查有5種外語表格,包括中文、韓語和越南語。目前美國有31個州將英語定為官方語言,但在聯邦級即全國范圍,雖然幾十年來多次有國會議員推動英語作為官方語言,仍未能成為法律。反對方以為,定英語于一尊是為反移民情緒在作怪,忽視了其他語言的重要性和文化。
下圖是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ANL)部分科研人員的合影,他們膚色不同,種族不同,卻快樂地一起工作著。有人說:“(從這)一張圖便知美國為什麼能強大。”該實驗室為能源部所屬最大研究中心之一,曾出過費米(Enrico Fermi,1901-1954)等三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美國和典型的民族國家不同,所謂民族主義,在高度容忍的多元文化以及反對種族歧視的前提下是無從談起的。美國不僅有階級矛盾,還有五花八門的種族矛盾,人際問題比誰都復雜。美國沒有一種類似政教合一的統一意識形態以凝聚人民,但照樣存在國家認同。所靠的不是什麼別出心裁的新奇發明,成功的秘密在于按照公理、常識和聖經指引的基督教教義所闡發的“兩心調諧”原理,造就一種支持每個人自由發展、追求幸福的“美國精神”,在具有“權力制衡”內涵的政治制度可靠保障下,通過開國先賢和民選的義人們兢兢業業帶頭加以貫徹而已。
這里許多車是日本的,比薩餅是意大利的,啤酒是德國的,“民主”是希臘的,咖啡是哥倫比亞的,茶是中國的,香水是法蘭西的,手表是瑞士的,襯衫是印度的,收音機是韓國的,伏特加酒是俄國的,土地是印第安人的,總統是非洲裔,移民出任議員、州長、部長以至國務卿比比皆是,你能抱怨你的鄰居是個移民嗎?
如今,美國移民總數創下了超過4000萬人的歷史新紀錄,意味著每8個美國居民中就有1人為在外國出生。
美國政府設定每年全世界移民美國的數目。1990年將上限從1918年的29萬人次提高到了70萬人次。
在移民限額制約下,每年有大量非法移民通過多種渠道進入美國。據美國皮尤研究中心公布的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0年3月,美國非法移民總計約1120萬。其中來自拉美南鄰墨西哥的約為650萬,是非法移民最主要的來源,佔非法移民總數的58%。
美國政府經常宣稱加大打擊非法移民的力度,加強對組織非法偷渡犯罪集團的懲治,對新來的非法移民採取更嚴厲的對策,在經濟惡化時期,呼聲尤其高昂。然而,非法移民作為非技術型勞動力的龐大資源,各界人士對其貢獻多作正面肯定。由于美國不同尋常的移民傳統,感情因素和經濟考慮形成了非法移民的強大保護傘。在這個居住、遷徙自由,不設通用身份證的法治國家里,移民法可說是最難當真貫徹的一部法律了。政府既不可能對非法移民頻繁實行大赦,也無力(或無意?)徹底杜絕非法移民進入渠道,更做不到把所有非法移民驅逐出境,只能在諸多選項中酌情而為之,非法移民仍將源源不絕而來。在看得見的將來,這種情形很難根本改變。
“徠遠人”超級明星國家
孔子給小康建設提出了三項根本性的政策:庶、富、教。庶者眾也,即人丁興旺。天時、地利、人和,總是“人的因素第一”。社會發展進步,必須生聚繁育人口,達到一個適當的密度水平,形成足夠有效的合成開發力量。其方法一曰“徠遠人”(招徠外來人口),二為自然增長。
當下美國人口增長的60%來自新生兒,40%直接來自新移民。從現在到2050年間,預期將要增加的1.2億多人口,八成多將來自移民(包括非法移民)及其後代。美國無疑是“徠遠人”的超級明星國家。
在全球發達國家和主要新興經濟體普遍人口老齡化之際,美國作為大量接受移民的國家,其生活、工作和學習環境,以及適當的移民政策,不斷吸引著全世界各行各業的適齡優秀英才和奮進人士,維持人口穩定增長,既不會年輕化也不至于老齡化。因此,美國將在全球競爭中長期佔有明顯的人力資源優勢。
然而,今天人們仍在質疑移民改變美國人口組成的長期影響。
據美國人口普查局(U.S. Census Bureau)提供的數據,2011年3月9日止推算美國人口310954338人(全球6904611181人),為世界第3名;人口密度32人/平方公里,為世界第144名。關于種族比例的最近統計(2010年)為:白人佔全國人口的72.4%,拉美裔16.3%(其中53.0%為白人),黑人12.6%,亞裔4.8%(其中華人約1.2%,近400萬),印第安人0.8%,夏威夷及太平洋島裔0.2%,其他族裔6.2%;單計非拉美裔的白人為63.8%。另有雙族裔者2.9%。
美國皮龍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預測:到2050年,美國人口將增加到4.38億,其中近19%為移民(現約12%)。由于拉美裔、亞洲人大批移民美國,出生率較高,美國的人口組成將發生根本性變化。預計美國非拉美裔白人在全國人口中的比例將降到47%,成為少數族裔。增長最快的拉美裔人口將超過1.2億,佔全國總人口的29%;非裔黑人增至14%,亞太裔增到9%。至此,美國將出現“少數族裔多數”。
美國歷來是個以歐洲白種為主體的移民國家。在美國,如果前面不加定語地說“美國人”,主要指白種人。對白人以外的美國人,媒體或公眾都會在前面冠以“某某裔”的稱呼,例如亞裔、非裔或是西裔等。這是美國社會約定俗成的現狀。一旦傳統上的主體種族退居少數,人們不禁會問,那還是原來的美國嗎?
屆時美國引以自豪的核心價值觀——“美國精神”還有其主流地位嗎?新移民會不會形成政治勢力,瓦解民主制度,或迫使土生美國人接受他們的宗教信仰?他們會用自己的語言,使英語終于成為少數人語言嗎?新移民能接受低工資,土生公民保得住職業飯碗嗎?
美國還能繼續強大,不淪為二三流國家或甚至“毀掉”嗎?
這些饒有趣味,充滿未知、不定因素的謎樣質疑,現時恐怕誰也給不出明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