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4

時間:2013-05-27 13:54   來源:中國書籍出版社出版

  這些購買薩斯曼昂貴珠寶的“工薪階層女孩”正成為美國生活中的一個新現象。在這個持續通脹的年代里,“先買東西、後付錢”的思想意識已經成為一種智慧——在日益貶值的美元面前,人們會在漲價前預先購買,甚至不惜現在借錢、日後還債。大多數美國人不會停留太久去仔細品味卡特總統發出的有關精神空虛的警告,因為他們太忙:忙著購物、忙著盡早購物。

  在位于洛杉磯郊區的太陽谷,一位名叫羅蘭墨菲(Roland Murphy)的美國機械師和妻子借貸1萬美元重新改裝廚房,另外他們還要償還一年前用于購買小型道奇白羊轎車的貸款;當草價開始飆升後,墨菲又賣掉了他們的馬。在芝加哥,一位名叫戴羅莎羅傑斯(Derotha Rogers)的英語教師和她擔任水管維修工的丈夫貝弗購買了一輛價值1.9萬美元的凱迪拉克——盡管當時貝弗已經暫時失業。在小鎮的另一端,一位名叫史蒂芬C米切爾(Stephen C. Mitchell)的工程師主管和他的妻子由于通貨膨脹,暫時推遲了裝修別墅的計劃,但因為購買了一幅價值2000美元的油畫,他們不得不採取分期付款的方式裝修了家里的走廊。在休斯敦,一位名叫傑克韋斯特(Jack West)的年輕計算機程序分析師和他的妻子羅絲安用信用卡支付了他們和女兒在迪斯尼樂園度假的1500美元。

  韋斯特太太解釋道:“父母那一代是將全部都給了孩子,從沒為自己留下什麼。但我認為我們這些在二戰之後成長起來的孩子並不想像他們那樣生活。我們也想得到一些能夠帶來樂趣的東西。”羅蘭墨菲認為自己2.5萬美元的年薪可以輕易滿足自己的購物欲望:“我的信貸要比現金多。我能買到的東西永遠都大大超出我所擁有的現金購買能力范圍。當我想到西爾斯 說我可以用貸款購物時,我就覺得可怕,我們可以用車拉走那里價值7000美元的商品。” 

  美國消費者已經與持續的通貨膨脹共同“生活”了10年以上,他們漸漸接受了這個嶄新的真理——這個如今被富人、窮人和中產階級普遍認同的真理。物價的持續上漲被看做是美國生活中恆久不變的“固定裝置”,是每一筆交易中必須被考慮的因素。多年來,坐鎮華盛頓的許多政治領導人都曾許諾抑制通貨膨脹,而美國民眾卻變得越來越不相信這種許諾。每屆政府對通貨膨脹的打擊都會以失敗告終,每次物價都會重新不緊不慢地增長,每次通脹率最終都會達到一個更加“燦爛”的高峰。

  到了20世紀70年代末,大多數美國公民已經懂得根據自己的經驗在實戰中吸取教訓。他們不僅認為盡早購物是明智的,並且堅信應該為現在購物提前借錢。即使銀行利率較高,他們認為用明天發生通貨膨脹的錢來償還今天用于購買汽車、電視和房屋的貸款是正確的做法。只要工資能夠持續隨物價上漲而上升,那麼工資就永遠比借貸有優勢。在美國人看來,如果通脹持續存在,債務人就會受益,而儲戶就會受損。蓋洛普經濟調查公司研究主管傑伊施米德斯坎普(Jay Schmiedeskamp)認為,這種新的行為模式可以在對消費者態度的一係列調查之中有所反映。“剎車已經失靈,”他說道,“通貨膨脹並沒有減緩人們過度消費的步伐,這算得上是一個歷史性轉變。通脹曾經是一個剎車裝置,只要它一發揮作用,人們就會停止消費。可如今這不會再發生。”

  一脈相承的“謹慎消費”理念,即祖輩們“今日存錢、明日無債”的舊式警告,已經被完全顛覆,聰明的年輕消費者如今恰恰與其背道而馳。這種理念的影響力並不是失去理性或違反公益,祖輩們其實並不理解,正是“貸款”和“購物”推動了美國經濟的發展。

  通貨膨脹在動搖市場上某些經濟假設的同時,也造成了政治舞臺的不穩定。作為消費者,美國人要被迫更多地關注當下和短期決定,而非為長遠未來做打算。盡管卡特執政期間美國人民的生活日益富裕,但幾乎每個美國人都為物價上漲感到焦慮,超市購物變成了每天例行的生活瑣事,這讓他們產生了一種在跑步機上越跑越快的緊迫感。

  作為選民,美國人表達的是同樣的不安感。他們每天的生活或許富裕豐足,但卻發現自己對未來越來越不確定,也越來越不相信對那些遙遠的政治許諾。盡管美國人一直在不停地借錢、購物,可他們卻感覺這樣的美好時光一定會馬上結束。蓋洛普調查發現,62%的美國人認為1979年的某一時刻很可能會發生經濟衰退,從而為自己在當下的盛世里繼續瘋狂消費找到更多的理由。和經濟影響一樣,通貨膨脹帶來的政治影響也迫使美國民眾在自己的視角中鼠目寸光,而一位敦促全國人民應為長遠目標奉獻自己的總統正著手挽回這些迷失方向的聽眾,讓他們放棄“明天不可依賴、一切都只圖眼前痛快”的錯誤觀念。2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