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布魯門塔爾,司法部長格里芬貝爾(Griffin Bell)、衛生教育與福利部長約瑟夫卡利法諾(Joseph Califano)也必須離開白宮。第二天,能源部長詹姆斯施萊辛格(James Schlesinger)、交通部長布羅克亞當(Brock Adams)也相繼被開除。每次人員變動都有其特殊理由,有些則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個人原因。這些人事任免激起了美國國會的怨聲載道,許多民主黨領導人和委員會主席紛紛為各位遭到解雇的內閣官員辯護,同時表達了對卡特行為的新一輪質疑。這場迅速且驚天動地的大換血令新聞界的許多政治評論員更加確信,總統的行為只能更加惡化他所面臨的困境。3
然而無論是評論員還是白宮工作人員,誰都沒有將焦點放在其中最具意義的一次人事變動上,即華爾街最關心的變動。卡特辭退了時任美聯儲主席G.威廉米勒(G. William Miller),當時距離這位主席在1978年初被卡特總統任命為繼亞瑟伯恩斯(Arthur Burns)之後出任美聯儲主席的時間僅僅17個月。如今,白宮宣布米勒即將離開美聯儲,接替布魯門塔爾出任美國財政部長。那麼誰來接管美聯儲呢?白宮也沒有給出答案。
米勒曾是一名企業主管,並不是銀行家,也不是經濟學家,在就任美聯儲主席之前,曾在美國中央銀行負責管理工作,其表現備受華爾街內行的詬病。他曾是德事隆集團 的CEO,委婉保守的民主黨人,1976年支持吉米卡特成為美國總統,深受卡特及其經濟幕僚的青睞。在他們看來,米勒是一個“具有團隊精神的人”,是一個可以與總統的經濟目標密切合作的美聯儲主席,盡管嚴格說來,美聯儲獨立于美國行政部門,不受總統辦公室下達的任何法律文件的約束。華爾街的分析學家們曾抱怨米勒對政府過于配合,自身又膽小如鼠,從而導致高利率的出現,且沒能有效遏制通貨膨脹的發生。
米勒的忠誠正是白宮為何會選擇由他來取代布魯門塔爾的原因之一,後者已經遭到白宮內部人士普遍的不信任。但選擇由米勒繼任財政部長還是偶然性多于計劃性,也沒有更多的暗示意義,只是總統無暇過多考慮之下的產物。埃森斯塔特解釋了導致這個結果發生的一係列看似偶然的事件:
總統先是“接受”了布魯門塔爾的辭職。要想解決通貨膨脹,布魯門塔爾是眾所周知的“障礙物”,因此其存在只會增添騷亂和不安。那麼現在我們沒有了財政部長,于是總統開始打電話: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的雷吉瓊斯(Reg Jones)、杜邦(Du Pont) 的厄維夏皮羅(Irv Shapiro)、大通曼哈頓(Chase Manhattan) 的大衛洛克菲勒(David Rockefeller)——可所有人都婉言謝絕了總統的好意。
事情陷入了僵局。此時不知從哪里冒出了這樣一個主意:讓比爾米勒擔任財政部長。比爾欣然接受。接下來就是美聯儲主席一職出現空缺,這更加讓美國的金融市場陷入“神經”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