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戰場上的分遣隊與作戰排(2)

時間:2013-04-15 10:57   來源:中國臺灣網

  芹交特區位于龍頭河與西拉河之間,是一片長滿紅樹屬植物的沼澤地,面積在1000平方千米左右。這里有幾千條小溪與河流,這一地區南與湄公河三角洲接壤,來往船只只有先通過頭頓,然後沿彎彎曲曲的河流航行75千米,才能到達西貢。芹交特區屬于河流三角洲,潮汐流速高達每小時4海里,平均潮高約2.5米,退潮以後留下的是厚厚的淤泥,這些淤泥通常能沒過人的胸部。這里有叢林貓科動物、大蟒、鱷魚和毒蛇等,還有成千上萬種蚊子、蝎子、蜘蛛以及蜇人的大螞蟻。

  1966年,大約有1.6萬人居住在芹交及其周圍地區,大多數人集中居住在9個村子里。這9個村子又分為二十幾個小村莊,村里的人靠種水稻、伐木或是打魚來謀生。

  根據美軍估計,在1964年,大約有200多名北越軍人隱藏在芹交特區,附近地區的北越軍人打完仗之後也將芹交作為休整的安全地點。1966年,這個地區的北越部隊大量增加,其中包括步兵、工兵以及其他支援部隊。根據美軍所獲悉的情報,此處的北越部隊擁有輕武器、自動武器、迫擊炮以及無後坐力炮。

  “高爾夫”分遣隊所駐扎的雅貝海軍站位于芹交的西北角。駐地位置有利于海豹突擊隊隊員對整個芹交特區實施作戰行動。

  1966年3月底至4月初,“高爾夫”分遣隊同其他部隊一起實施了入侵芹交特區的兩棲作戰行動——“撐桿行動”。

  3月26日,水下爆破小隊對登陸海灘進行偵察。雖然這個時候海豹突擊隊已經成立,但是作為他們的前身的水下爆破小隊依然存在並且參與作戰行動。水下爆破小隊隊員在成為海豹突擊隊隊員之前,依然在作戰行動中起著不小的作用。

  水下爆破小隊乘坐“韋斯”號高速運輸艦抵達預定地域,于淩晨3點30分起程,他們要偵察的地方是位于龍城半島的最南端的“紅色海灘”。龍城半島是芹交特區的末端,伸入南中國海水域最遠。根據水下爆破小隊的“蛙人”報告,預定登陸海灘和水域沒有水雷及其他障礙物。7點15分,法軍陸戰隊登上海灘。

  “高爾夫”分遣隊的海豹突擊隊隊員則與海軍陸戰隊偵察分隊每4人組成一個小組,以偵察北越軍人的行蹤。這些小組深入芹交特區建立觀測點,並在這里晝夜監視北越軍人的活動。這一天夜里,一些小組報告說,北越軍人已經摸到跟前,因為在他們的藏身地點可以聽到北越軍人的呼吸聲。

  第二天早上,美軍用船將那里的偵察小組撤了出來。雖然偵察小組在執行偵察任務時通常不與敵人交火,但是海豹突擊隊隊員在偵察的過程中還是打死了4名北越軍人。

  1966年4月7日,“撐桿行動”結束。此次行動中海豹突擊隊隊員的主要任務是炸毀北越軍隊的掩體以及彈藥廠。當然,海豹突擊隊隊員在執行這些任務的時候,遇到了北越軍人的攻擊,但是沒有遭受重大傷亡。

  北越軍隊在芹交特區的活動由于“撐桿行動”的實施而遭受挫折,北越軍人也不能像以前那樣在這一地區隨意採取行動了。海豹突擊隊的到來,使得越南戰場的作戰情況發生了不小的改變,美軍的兩棲作戰行動逐漸成為重點作戰方式。

  在越南進行第一次野外作戰的海豹突擊隊缺乏作戰經驗,因而他們在芹交特區各個地方執行任務的時候,逐漸適應著作戰地區的環境以及作戰程序。擅長偵察巡邏與情報收集的海豹突擊隊在各種行動任務的實際執行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野戰方式,以對北越軍方進行伏擊。雖然海豹突擊隊隊員缺乏兩棲作戰經驗,但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反應靈敏的“海豹”們很快就適應了作戰行動。

  “撐桿行動”中的海豹突擊隊隊員由于缺少情報而讓自己的行動受到了限制。為了不再讓這種情況出現,海豹突擊隊重視情報的持續收集。在後來的作戰行動中,“海豹”們收集到了有關北越軍人在芹交特區活動及其後勤保障的重要情報,並據以實施作戰行動。很快,海豹突擊隊就掌握了在作戰過程中利用情報進行行動策略更改的方法,讓自己能夠更加充分地利用情報。由此,海豹突擊隊在越南戰爭中的價值很快得到了美國軍方的普遍認可,于是,“高爾夫”分遣隊被授權擴大編制。

  1966年夏天,“高爾夫”分遣隊的軍官增加到5名,士兵增加到20名,他們被編為兩個作戰排,一個指揮組。海豹突擊隊的作戰任務也從收集情報、偵察、偷襲,擴大到對敵人進行騷擾、收集情報、採取伏擊與反伏擊戰術以限制敵人活動。

編輯:楊旋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