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腳”是提醒人們,白露節氣一過,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體;寒露節氣一過,應注重足部保暖。寒者露之氣,先白而後寒,是氣候逐漸轉冷的意思,不能再像夏天那樣穿的單薄,而應開始注意加衣、保暖了。
白露不露身
白露不露身,是告誡人們,白露節氣一過,穿衣服就不能再穿露體的短衣服。因為白露過後,氣候逐漸轉涼,特別是在早晨與晚上時,更添幾分涼感。如果這時候再赤膊露體,穿著短衣短褲,就很容易受涼。白露的含義,古人解釋為“露凝而白也”,意為露水凝結為白霜;這時霜降也開始了,通常每天早晨就能看到霜雪降臨。古時人把白露節氣分為“三候”時段。通常從這個節氣開始,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減弱東退,涼爽的秋風會自北向南已吹遍淮北大地。因此,這時炎夏已逝,暑氣漸消,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會呈現出天高氣爽、雲淡風輕的天氣。
《養生論》里說:“秋初夏末,不可脫衣裸體,貪取風涼。”意思是提醒人們,這時如果再衣單體露,輕則易患感冒,重則易染肺疾。這是因為秋季主氣為燥,燥易傷肺。如果因為著涼而使免疫能力下降,就會無力抵禦外邪,這時很容易就會患上肺及呼吸道疾病,如發燒、咳嗽、支氣管炎、肺炎等。而且,如果風邪侵犯到體內的經絡筋骨,就會使經筋阻痹,從而出現四肢痹症。所以,白露時節穿長衣防著涼是非常必要的。
俗話說:“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這一天氣特徵的產生,主要是因為夏季風逐漸為冬季風所代替,多吹偏北風,冷空氣南下逐漸頻繁。“白露”過後燥氣漸盛,與風相合形成風燥之邪,必首先侵襲肺及肺所主之地(皮毛、鼻竅等)。因此,在白露節氣,人們對養生也很有講究。由于這時的氣候特點是“秋燥”、“燥邪傷人”,常會出現幹燥引發口幹、唇幹、鼻幹、咽幹等症狀,所以,就要開始滋陰防燥的養生方法。
此外,民間還有一個說法:“白露身勿露,露了凍瀉肚。”意思是提醒人們,隨著夜間的涼意一天比一天明顯,應該撤掉床上的涼席,晚上睡覺時關上窗戶,換上長袖衣入睡。而且再將薄棉被備在床頭,以防睡到半夜身體感覺涼時好蓋住肚子。否則肚子著了涼,就很容易引起腹瀉。特別是一些病人、老人、體弱者,更要注意隨著氣溫的變化而加被加衣。
此外,白露時節,還要注意多飲水,防治皮膚幹裂、邪火上侵。因此,平時應多吃蔬菜、水果,以中和體內多余的酸性代謝物,起到清火解毒之效;也可以適當食用一些人參、杏仁、胖大海、冬蟲夏草之類具有益氣滋陰、養肺化痰功效的藥膳。應盡量少吃蔥、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品及燒烤,以防加重秋燥症狀。
寒露腳不露
寒露時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寒露時節,隨著冷空氣勢力逐漸增強,氣候變化極快,遇到寒潮侵襲,就會突然變冷,北方地區開始出現霜凍,驟然降溫。到了10月中下旬,白晝日益縮短,黑夜逐漸增長,北方冷空氣頻繁南下,長江中下遊基本上受冷高壓控制。這時如果在晴朗的清晨,凝結在草木上的露水會更多更涼,故稱寒露。
寒露的意思是在晴朗和水汽豐富的夜晚,凝結在草木上的露水增多變涼,腳露在外面感覺有寒氣侵襲。寒露一過,入夜後更是寒氣襲人,就有了“寒露腳不露”的說法。人們這時應開始注意天氣變化了,更應注重保暖,及時增衣,以防寒邪入侵,尤其不要赤腳露腿,以防“寒從足生”。
為什麼寒露時節要特別注重腳部保暖呢?因為人的兩腳離心臟最遠,因此血液供應較少,再加上腳的脂肪層很薄,特別容易受到冷刺激的影響。而且,一旦腳部受涼,就特別容易引起上呼吸道黏膜毛細血管收縮,使人體抵抗力下降。要知道,呼吸道對冷空氣刺激最為敏感,一遇到冷空氣抵抗力就會下降,病邪就會乘虛而入。這時,輕則引起外感咳嗽,重則會導致氣管炎或支氣管哮喘及哮喘性支氣管炎發作。因此,寒露時節做好腳部保暖是養生的重要原則。
此外,寒露時的多變氣候,使早午晚及室內外溫差較大,應早睡早起,保證睡眠充足,注意勞逸結合。深秋寒氣襲人,極易使人傷風感冒,還會引起扁桃體炎、氣管炎和肺炎。這時,通常患有慢性氣管炎和哮喘的病人症狀往往會加重。所以,寒露之時,應經常打開門窗,保持室內空氣新鮮,以促進身體健康。
健康小貼士
寒露過後,除了要穿保暖性能好的衣服鞋襪外,還要養成睡前用熱水洗腳的習慣。因為常用熱水泡腳,除了可預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外,還能使血管擴張、血流加快,對身體起到禦寒保暖的作用。並且,熱水泡腳還可以改善腳部皮膚和營養組織,減少下肢酸痛的發生,從而緩解一天的疲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