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一節青少年時代
時間:2012-11-15 07:48 來源:
延香老屋香自延———少時的家世熏陶
中國向來注重人和環境的關係,常將人傑和地靈並提,因此常有因人而著名的地方。東省南海縣的銀塘鄉就是這樣,因誕生了一位活躍在晚清政治舞臺上的大改革家而被後世看做是靈山秀水的地方。
清鹹豐八年二月初五,即1858年3月19日,銀塘鄉康姓的大家族喜得男嬰。這是封建家族中極為重要的事情,望孫心切的康讚修時任欽州學政,得此喜報,詩興大發,援筆揮就《聞長孫有欽生》:“久切孫謀望眼穿,振雷未發巽風先。漫將璋瓦猜三索,忽報桑弧畫一乾。畫省孤燈官獨冷,書香再世汝應延。可憐大母含朝露,空話含飴慰九泉。”能有詩興記家事,非書香之家難為之。
事實上也正是如此,康家不僅是南海書香世家,且居官者頗多。學而優則仕是儒家經國濟世主張的題中之意,也是讀書人至高的榮耀。但是在康讚修的詩中,我們頗能讀出幾分官場寒涼,所以他在詩中給長孫最殷切的寄語是:書香再世汝應延。
老先生詩題中的有欽就是中國近代史上轟動一時的變法領袖康有為。當時由于交通不便,祖父的書信尚未到達時,伯祖父就為他取了有為的名字。無論是有欽還是有為都寄托了祖輩們很高的期望。歷史向後世證明康有為的確算得上是大有作為的人物。
在舊中國,津津樂道于聖人似乎是一個傳統,但凡大人物的降生多多少少可以找到一些不同尋常的線索,以示天意如此。自漢代天人感應說深入人心之後,更是要有點異象才符合人們對偉人的心理期待。康有為出生時據說母親勞氏已懷胎十一個月,這無疑為他增添了幾分神秘
色彩。
生有異象的康有為在出生之日起,就肩負了家族的使命。雖然他有兩個姐姐,但是在男尊女卑的社會里,男性才是傳子嗣、旺香火、耀門楣的角色,是一家之希望所在。只是康家沒有想到這個盼穿了眼的長孫不僅是為這個家族而來的,更是為一個時代而來的,為傳新學、播火種、
興邦國而來的。
儒家思想孕育下內有修為、外有功業的家族傳統無疑會對他的子孫後代產生影響。據康有為《我史》中記載,康家自南宋時遷至南海縣銀塘鄉,高祖康輝(號炳堂)是嘉慶甲子科的舉人,曾榮任廣西布政使,此後可以算得上是累世為官。曾祖康建昌(號雲衢)受家學,嚴氣正性,曾被封為資政大夫、福建按察使。祖父康讚修(號述之)是道光年間的舉人,他純德行、重器識、敦行誼、薄浮華,一生大多在從事和教育相關的事業,曾任欽州學政、連州訓導等職,“為官師皆有惠教”,很受人們的愛戴,後人甚至在他任職的地方立祠祭祀。叔祖父康國器曾經跟隨左宗棠參加過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官至護理廣州巡撫。父親康達初(號少農)是嶺南儒學大師朱次琦的學生,年輕時曾做過康國器的幕僚,在清軍中擔任出謀劃策的文職工作,後來曾被任命為江西知縣,但因為身體原因留在鄉里從事教育事業。在累世為官和書香累世相延之間,康有為更願意說“吾家實以教授世其家”,並有詩更確切地概括自己的家世:“十三世為士,青箱代有編。詞應陳世德,傳已入先賢。詩是吾家事,文能後世傳。清芬猶可誦,惆悵百余年。”這委實體現出他對家族中的書香傳統是最為認同、頗感自豪的。
在敦仁里老屋一出生就浸潤在這樣的書香世家中,早慧的康有為四歲的時候就已經在伯祖父的教育下開始學習知識了。殷實的家業還使他能夠觀賞到洋人鏡畫,大門大戶多見多識,家人覺得康有為非常聰明,愈發地愛教他各種各樣的知識。五歲的時候他已經能夠背誦百余首唐詩,長輩們都非常高興,對他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六歲時康有為跟著簡鳳儀先生學習《大學》、《論語》、《中庸》和《孝經》,開始接觸儒家經典。家庭濡染再加上良好的正統教育,康有為很早就顯示出了他的不同尋常。梁啟超在《南海康先生傳》中提及:康有為“成童之時便有志于聖賢之學”,由于熟讀經書,言必稱聖人,鄉鄰給這個少年老成的小大人起了一個有趣的綽號叫“聖人為”,而“聖人為”也確實有著聖人的才華
和志向。生在書香世家,學業是很受重視的,所以長輩們常常會出些問題來考查晚輩的才華。有一次叔伯們來檢查康有為的學習情況時窗外正是柳絮紛飛,于是借景為文,以“柳成絮”試對,康有為不假思索地對道“魚化龍”,小小年紀語出驚人,甚得家人歡心。伯父尤為讚嘆,說“此子非池中之物”,並高興地賞他紙筆。
祖父康讚修在欽州任職期滿後,遷升知縣,但是他沒有就職,而是歸鄉候缺,改為教授,在廣府學宮孝弟祠招徒授學。不久康有為的父親從福建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回來,他的幾個叔父也陸續回到家中,一大家人其樂融融。在祖父回鄉教授的這段時間,康有為不僅跟著他學習經書,也開始學著寫文章了。祖父到南海學宮志局中編修《南海縣志》時,康有為跟隨左右,在那里跟隨陳鶴僑和梁建修先生學習。
康有為幼年時家族中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當時正是太平天國運動時期,朝廷為平定農民運動,論軍功行賞。康有為的叔祖父康國器就因軍功從江西贛縣桂源司巡檢募兵升至廣西布政使,為康家增添了無限的榮耀。叔祖父在家中建宗祠、修園林,置下了很大一筆產業,還在園中建了兩座藏書樓。這些使得康家的生活更加優渥。康有為在他的年譜中提到這給整個大家族帶來的歡樂,這似乎可以成為康有為後來在政治上不敢走群眾路線的一個理由。對群眾運動的懼怕和敵對情緒恐怕早在那時就已經在思想深處潛滋暗長了。
此外,大自然中的清新之氣和書卷中的陳年墨香同樣重要,祖父不僅是飽學之士還是一位深得山水之趣的飄逸之士。家中萬般和順,祖父就時常在春秋佳日帶康有為扶杖出遊,康有為第一次遊覽了西樵山,被那里的風景深深吸引。繼之登鎮海樓、五羊觀、蒲澗寺,祖父一邊帶他遊玩,一邊教以詩文和道義,使他知識日開。
可是不久祖父就離家赴連州任職了,康有為因為太小不方便隨去,便仍跟隨簡鳳儀先生學習。這一年康家又喜得一子,就是後來戊戌六君子之中的康有溥(字廣仁)。可是父親的身體卻每況愈下,時值壯年卻老病纏身,這不能不讓這個家籠罩在一層陰霾之中。
同治七年,父親病重,十一歲的康有為在延香老屋侍奉左右。父親彌留之際,他長跪病榻之前,垂淚聆聽父親的遺言訓囑。康達初病咳殊甚,斷續其言,囑咐康有為要胸懷大志,謹行孝悌。年幼喪父對康有為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大的打擊,然而也未嘗不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次砥礪。人亡情變最是催人成長,在料理父親的喪事時,他已經表現出了成人般的責任感和行事能力,這讓鄉黨鄰里都吃驚不已。
父親離世三個月以後,康有為跟隨時任連州訓導的祖父到他的官府生活。祖父不僅對早年喪父的康有為憐愛有加,更對這個久盼始得的長孫寄予了殷切的期望,日夜教導他讀書習文。就是在這一年中,年少的康有為“始覽《綱鑒》而知古今,次觀《大清會典》、《東華錄》而知
掌故,遂讀《明史》、《三國志》”。心若有所得,筆始如神操,短短幾個月之後,他已經能屬詩作文。聰敏好學的康有為此時大有神鋒豁開之感,在書籍中獲得了別有洞天的快慰,讀書大約到了廢寢忘食、如癡如狂的境界。白日里屋舍之中光線昏暗,他便執卷倚檐柱,就光而讀。日暮將至,仍手不釋卷,掌燈夜讀。祖父憐愛他,喝令就寢,康有為就把燈焰調小,移至帳中,偷偷讀書。
在那些發憤為學的日子里,康有為還常常閱讀祖父官邸中的報紙,覽知朝事,了解到了曾國藩、左宗棠等人的業績,遂心向往之,不知不覺心中已有慷慨宏遠的志向。
隨祖父在官舍學習的日子,不僅對康有為後來的思想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而且使他在當時就成為眾人眼里早慧的神童。他到連州的第二年五月,跟隨祖父觀看龍舟賽,竟能信手拈來,當場賦詩。一時間在連州惹人矚目。
祖父康讚修深知,能夠奠定一個人人生格局的除了學問還有見識,所以他常常帶康有為遊覽名勝,訪跡先賢遺址。每遇到先世大儒賢或寺觀祖師以及碑帖詩文中的名士,總是會隨時指告。這使康有為能夠領略到自然的靈氣和奧妙,濡染聖賢遺風。年少輕狂的康有為因此常以古人自喻,大有霸視之氣,實在是意氣風發的少年郎。
連州祖父官舍旁有宋張南軒先生濯纓堂、敬一廳遺跡,內有樹茂花香的園子兩處,那實在是康有為讀書的好去處,那段時光也是康有為讀書的好時光。然而在遍覽群書、意氣風發的背後,康有為也有一份對家人深重的憂思和挂念。父親去世之後,家里的日子很快變得捉襟見肘,不得已辭退家仆,僅留了一位婢女,幫助姐姐和寡母操持家務,撫養年幼的弟弟。這是她們平生未有的勞苦,身為長子的康有為每每想及都心酸無比。
編輯: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