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名叫蔣志清的年青人鬱悶的心情,稍微有所舒緩。
前不久,從與家鄉親友的通信中得知,他在鳳麓學堂上學時結拜的盟兄周淡遊,考入了東京警監學校。這是當時實行新政的清政府為培養新型警察而委托日本政府代辦的一所學校。
或許是苦于孤單,或許是受到風氣的影響,總之,蔣志清很喜歡效法“桃園結義”之舉,在鳳麓學堂讀書時,就與周淡遊、何祿山、王恩溥等好幾個人,結拜了異性兄弟。
他鄉遇故知,也算是是件令人高興的事了。
見到周淡遊,敘說了各自最近的境遇,蔣志清不免唏噓感嘆了一番。
也難怪,軍校的大門可望而不可進,就此回國又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己也于心不甘!無奈之下,他只有先到日本為中國留學生所辦補習日文的清華學校學習語言,權且安身。
此時的蔣志清,一個不滿19歲、抱著改變命運出人頭地的決心出來闖蕩的年青人,已經清楚地意識到,改變命運的夢想,原來如此縹緲,如此遙不可及!未來,在他的眼中,已變得一片黯淡!每念及此,蔣志清就不由得心急如焚,滿懷惆悵。
周淡遊對這位義弟的處境,充滿同情,然而也自感無能為力。盡管如此,畢竟兩個人是故交,閒暇時,免不了時常相聚,打發這異國的無聊時光。
“我們的一個同鄉,是浙北湖州人,姓陳,名其美,字英士。是光緒三年生人,家中弟兄三人,他居中,大哥陳其業,小弟陳其採,均曾來日本留學,皆非等閒之輩。以我的觀察,陳英士其人,非同一般!”有一次,在閒聊時,周淡遊說起了他就學的警監學校的一些趣事,提到了陳其美這個人。
“他也是今年剛到東京的。我們是同窗。不過,陳英士嫌警監學校的教師授課不多,能學到的知識太少,便轉入東斌陸軍學校學習軍事去了。”
得知別人順利轉入軍校,蔣志清無比羨慕。
“聽說,這所陸軍學校是孫中山先生請日本人寺尾亨博士出面辦的,旨在秘密訓練革命骨幹,里面的學生,個個是豪傑!陳英士在校結識不少人,像徐錫麟、秋瑾等,都是陳英士的好朋友。因為陳英士已近而立之年,在同學中多以大哥自居,頗有領袖風范!”
聽周淡遊如此一說,蔣志清頓時心儀不置!
“我先找他說說,哪天,帶你見見他。”周淡遊善解人意地說。
此後的幾天里,蔣志清望眼欲穿,急不可耐。
終于,在秋天里的一個周末,周淡遊帶著蔣志清前去與陳其美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