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第一章、生于80年代

時間:2011-01-12 13:05   來源:中國臺灣網
  2010年6月1日,立在夏天的入口處,兒童節的活動如火如荼舉行。扎堆在孩子群中,有一批“超齡兒童”格外引人注目——穿兒童衫係紅領巾的80後。他們以“成人兒童節”的名義聚在一起,唱些兒時的歌,說些兒時的事,玩些兒時的玩具,再選大中小隊長,然後上堂語文課,課間做眼保健操、掰腕子、鬥雞……從21歲至30歲,他們已然成人卻仍童心未泯。懷舊是一種時代病,傳染著每一個人,滿懷親切的哀傷。80後究竟是怎樣的一代人?為什麼他們對童年如此流連忘返?撥開歷史的灰塵,童年是成年人的精神棲息地,80後的童年溫暖、純粹更堪回味……

  80後

  80後一詞來源于國際社會學家們討論社會發展一代名詞。是指1979年國家依法執行計劃生育後所出生的一代人的代名詞,以此討論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用法制限制人類生育後所面臨的問題及80年以後所出生的獨生子人群所面臨的生活、成長、文化發展問題。80後一詞最早應用于文學領域,代指80後作者。如今,80後一詞被各個領域廣泛借用,作為1980年1月1日—1989年12月31日出生的人群代名詞,指代整個20世紀80年代出生超過2億人的龐大群體。

  文革後恢復高考——知青父母

  從1966年至1973 年12月8日,全國有800多萬城鎮青年上山下鄉。這些人里有許多人後來成為了80後的父母。1976年四人幫被捕,“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結束,絕大多數在農村的知識青年得以重返城市就業。中斷十年的中國高考制度得以恢復,中國由此重新迎來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春天。1977冬天,570萬首屆高考生走進了曾被關閉了十余年的高考考場。當年全國大專院校錄取新生27.3萬人。恢復高考不僅改變了幾代人的命運,尤為重要的是為我國在新時期及其後的發展和騰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80後的父母們苦盡甘來,在返城結婚後對女子的影響除了意識行為還有知識引導。

  萬千寵愛于一身——獨生子女

  1980年,80後正式登上歷史的舞臺。此時,他們趕上了第一代獨生子女。除小部分遊離于獨生女子政策之間的80後擁有少數兄弟姐妹相伴外,大部分80後都是“獨苗苗”。80後的童年被全家人無微不至的關懷,當著一切以我為中心的“小皇帝”、“小公主”盡情撒嬌。雖也被家人寄予厚望或多或少增加些課外的負擔,但大部分時間是開放自由的。同樣是“獨生一代”,90後、00後的童年則復雜得多,面對封閉的校園環境、沉重的課內外作業、競爭激烈的升學之路及電子化的交往方式,90後、00後的童年早已淪陷。有人說,一個成年農民的生活可能比現在的孩子的生活要簡單得多。相形之下,80後的童年簡單而樸素。

  在希望的田野上——改革開放

  不同的社會環境,折射了不一樣的童年。文化大革命給國家留下了滿目瘡痍的局面:生產力發展緩慢,人民溫飽沒有解決,科技教育落後……這種局面不改變不行。怎樣改變?答案只有一個:改革。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80後的童年正好趕上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向了大江南北。在當時許多民眾心目中,改革開放像烏托邦一樣在前面招手,不同的人對它寄托了不同的夢想。1982年,作曲家施光南與詞作家曉光一起滿懷激情與對中國改革開放事業的讚頌與希冀寫下了《在希望的田野上》。人們在明媚的陽光下生活,80後的童年在這樣有夢的時代洗禮中,唱著希望的歌曲,充滿了對未來積極的遐想。

  東方風來滿眼春——市場經濟

  1992年1月至2月,鄧小平視察了深圳、珠海、上海各地,發表了一係列重要的講話,即著名的“南巡講話”。鄧小平南巡之後,中國改變了過去建立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提法正式提出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開放掀起了新一輪高潮!

  這一年的春天,一條《東方風來滿眼春》的信息震動了全國,人們被上面飽含激情的敘述震動了:昔日的邊境小鄉深圳,一眨眼成了現代化的新都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成了中國騰飛的突破點,“東方的雄獅開始蘇醒”,中國漸漸展現出了一個大國的形象。這一切構成了80後童年榮耀宏觀的記憶。而更微觀的意義則在于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80後在童年時期可以很容易就從商販手中買到各種日用品,尤其是買到主食之外的零食。不需要像60後、70後的童年因為物資匱乏而緊巴巴數著糧票領東西。因此,80後擁有更有“味道”的童年。

  精神文明多元化——信息時代

  80後的童年還趕上了中國信息新時代前沿。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電視的出現,這是20世紀80年代人最大的幸運。他們較父輩在成長期接觸了更多的外界信息。大陸港臺的電視節目從黑白走向彩色,一步步豐富了80後的童年。與此同時,流行音樂迅速在商業流水線下上升,並催生了第一批童年偶像,自由追星的日子使80後的童年充滿無拘無束的快樂。

  盡管科技也在這個時候抬頭,但是,與90後和00後處于科技高速發展、信息爆炸泛濫的童年相比,80後的童年時代科技相對滯後得多。大多數80後的童年是沒有電腦陪伴的,他們的課外時光是和小朋友們在嬉戲中度過,和很多經典的動畫片、影視劇、流行音樂一起度過。直到今天,80後們還能清晰記起那些童年的遊戲,那些經典電視情節至今還在重溫、那些流行過的歌曲還在傳唱。正是這些略顯粗糙卻真情流露的影像充實了他們青澀的童年,陪伴他們一直成長。

  美國學者尼爾·波茲曼有一個觀點:高科技時代,電子信息環境正在讓童年消逝。也正是科技不發達,才成全了80後一個更加多彩的童年。

  新舊體制相博弈——混血文化

  伴隨著80年代政治、經濟、社會改革開放帶來的文化開放同樣令人耳目一新,彌漫整個社會的“文化熱”,更把將近10年打扮得似乎可以和追求科學、民主的五四新文化運動時代,和人類歷史上輝煌的啟蒙時代和理性時代相媲美。

  在整個80後的童年,充斥著新舊體制相博弈的文化,舊的體制、價值觀念正在瓦解,而新的價值觀念在他們身上重新塑造、建構、形成。一種混血文化在80後血液里沸騰: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本土的傳統文化與異域的現代文化、對外開放與意識形態、激進的自由主義與頑固的保守主義……交織在一起,傳統與反傳統、權威與反權威,既相互衝突又相互滲透,構成了這一時期文化發展的奇異景觀。由于童年在這樣特殊的文化背景中成長,使得成年的80後更敢于挑戰權威和傳統理念。這第一批彰顯個性的族群,最終成為了現今這群開始思考民族榮譽國家前途、日漸成熟進入社會有所擔當的青年一代。

  80年童年的印象和記憶,總體來說是美好的。在物質富裕、社會開放、經濟起飛時代成長的童年,少了苦難,多了甘甜,堪稱幸福。至于從少年到成年後遇到的種種不幸,留待後面的章節再總結。童年讓80後刻骨銘心,我們現在就去看看是都有哪些有趣的人和有趣的事陪伴80後度過了最珍貴、最幸福、最甜蜜的童年時光。
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