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80後的童年回憶
第三節、【住】童年的居住
宜室宜居質樸實用
“一排小平房,住著我和你,一塊兒做遊戲,一起上學去……”童年的歌謠總是能讓人回憶起許多往事。童年沒有高高在上的高樓大廈,沒有望而生畏的房價,沒有層出不窮的入室偷竊、拐賣小孩事件。人人居有其所,鄰里和睦,家長里短,其樂融融。除了沒有華麗的裝潢和冒著冷氣的空調,冬暖夏涼的老房子里還是頗有陳香。
無論是生在城市,還是長在農村的80後,童年的居住環境都充滿人情味,抬腳就可以跑到院子里,圍著鄰居的飯桌像自家人一樣夾菜不生分,有涼風吹過的夏夜坐著搖椅在天井邊看大人們搖著蒲扇聊著天,躺在石凳上一動不動看漫天繁星,那麼親切、溫和、寫意。
一、★建築
從60年代的平房,70年代的筒子樓,80年代的單元樓,90年代的二室一廳、三室一廳到跨入新世紀的小高層、復式住宅、躍層、別墅,住房的變化深刻地體現了時代的進步。每一個城市都有各自別具特色的建築和民居,一樣的是,老房子總有孩子的歡聲笑語,也都記載著大人們的童年記憶。
☆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是北京傳統的民居形式,我們選擇它,或許能夠略為代表北方的居住環境。四合院是東南西北四面房屋圍在一起,成“口”字型結構,一般依東西方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四合院中間是庭院,院落寬敞,庭院中植樹栽花,備缸養魚,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們穿行、採光、通風、納涼、休息、家務勞動的場所,也是孩子們嬉戲玩耍的地方。
四合院當中蘊含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刻的文化意義,然而對于孩子們來說,四合院最大的意義在于寬敞,方便,出門就是胡同,喊一聲就會有無數小夥伴聚攏過來,不玩到天黑不回家。如果媽媽做好了晚飯,只消倚在門口,對著胡同叫一聲:“回家吃飯——”,不一會兒就會有一個泥猴一樣的小身影跑過來,鑽進門里,就聽見媽媽愛憐地斥責聲:“洗手去洗手去,洗幹凈再吃飯……”
傍晚昏黃的路燈下,胡同里充斥著飯香。一個溫馨的夜晚就這樣平淡無奇的開始。現在,胡同里的四合院一天天減少,價格卻水漲船高,一套四合院可以賣到上億元。許多人賣掉了四合院搬進樓房,從此不用再燒煤,不用再去公共廁所,從此鄰居間老死不相往來,孩子們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四合院成了有錢人的奢侈品,與童年的笑聲漸行漸遠。
80後已經為人父母,當自己孩子的童年幾乎約等于電腦和學習班時,是否你心中有著說不出的悲哀與無奈呢。
☆上海石庫門
如果說四合院是北京民居的代表,那麼石庫門就是上海近代都市文明的象徵,也略能代表南北銜接的江南一帶居住印象。素享“萬國建築博覽會”之美譽的上海,一幢幢哥特式、羅馬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等中西合璧、風格迥異的巍峨大廈展示著建築藝術的風採。漫步在大街小巷,獨具神韻的上海老房子在歲月中屹立不倒,就是石庫門。
石庫門住宅脫胎于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十九世紀後期,在上海開始出現用傳統木結構加磚牆承重建造起來的住宅。由于這類民居的外門選用石料作門框,故稱“石庫門”。這種中西建築藝術相融合的石庫門作為建築和文化的產物,在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它的出現是一種城市生活的必然。洋場風情的現代化生活,使庭院式大家庭傳統生活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適合單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石庫門弄堂文化。石庫門里的“亭子間”、“客堂間”、“廂房”、“天井”以及“二房東”、“白相人嫂嫂”、“七十二家房客”等與石庫門有關的名詞成為老上海們溫馨的記憶。
石庫門建築盛行于本世紀20年代,佔據了當時民居的四分之三以上,至今還有近40%的申城市民居住在有一個多世紀歷史的石庫門中。
石庫門多為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坡型屋頂常帶有老虎窗,紅磚外牆,弄口有中國傳統式牌樓。大門採用二扇實心黑漆木門,以木軸開轉,常配有門環,進出發出的撞擊聲在古老的石庫門弄堂里回響。門楣做成傳統磚雕青瓦頂門頭,外牆細部採用西洋建築的雕花刻圖。二樓有出挑的陽臺,總體布局採用了歐洲聯排式風格。現在,上海注意保存老的建築,一些具有海派特色的石庫門里弄被作為近代優秀建築整組保存。
石庫門里弄住宅最典型的特徵是中西合璧。石庫門有著江南傳統二層樓的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形式,一般進門就是一小天井,天井後為客廳,之後又是一天井,後天井是灶臺和後門,天井和客廳兩側是左右廂房,一樓灶臺間上面為“亭子間”,再往上就是曬臺。在總體上採用的聯排式布局卻來源于歐洲,外牆細部有西洋建築的雕花圖案,門上的三角形或圓弧形門頭裝飾也多為西式圖案。
☆廣州騎樓
騎樓可能是南方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築,是南方傳統的民居。騎樓是指樓房與樓房之間,跨人行道而建,在馬路邊相互聯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長廊。騎樓一般分樓頂、樓身、騎樓底三部分,樓頂向外伸出遮蓋著人行道。騎樓的起源最早是越族先民“幹欄”建築的遺韻,根據南方地區濕熱多雨的氣候,建造了適合隨時避雨又能商業經營的樓房。
廣州是中國近代騎樓街的發祥地,騎樓被作為正式的名稱,最早出現在1912年國民政府為治理廣州市所頒布的“取締建築章程和施行細則”中細則的第十四、十五條款中。廣州騎樓在二十世紀初開始出現,形式多樣,保存完整,是粵派騎樓的代表。廣州有“五月天,孩兒臉,說變就變”之說,因而“騎樓”正好適應這種氣候特點,一時風靡整個廣州城,而逐步地形成廣州街景的主格局。
廣州騎樓的特點是把門廊擴大串通成沿街廊道。廊道上面是騎樓,下面一邊向街敞開,另一邊是店面櫥窗,顧客可以沿走廊自由選購商品,樓上一般住人。騎樓街可以避風雨、防日曬,騎樓內的店鋪可以借用柱廊空間,便于敞開鋪面、陳列商品以招徠顧客。
小時候南方陣雨多,有時在外面閒逛,突然就會碰到大雨傾盆,這時最便捷的方式就躲到騎樓下,一邊躲雨還能一邊遊樂、購物。粗大的梁柱,長長的吊扇,鋪滿階磚的路面,騎樓下孩子們左閃右閃地鑽過一堵一堵的人牆,穿過一棟一棟的屋子。任憑雨水在路上滴答不停,騎樓里小販照常攤開他成堆的貨品,周圍繞著一群或蹲或站的顧客。等一會兒雨停了,孩子們又蹦蹦跳跳跑出來嬉戲,太陽出來曬著了又“躲進騎樓成一統”。孩子會拍手念著,“落雨,無有洗(使)驚,有騎樓;出太陽,無有洗(使)驚too,有騎樓。”
騎樓在廣東、福建、海南、香港等嶺南地區廣為流行,在整個南方地區至今也可以見到許多相似的建築。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