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是帝國主義鏈條上最薄弱的一環,這個論斷是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做出的。
俄國並不是一個最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相反,20世紀初期的俄國,經濟生產力仍然處于十分落後的狀態。農奴制雖然在1861年改革中被廢除,但農奴制的殘余仍隨處可見。由于地主仍然佔據著農村的大片良田,農民的土地被分割得支離破碎,且大多是一些爛地,農民為維持生計,不得不租種地主土地,農村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沒有任何改變。1906年,俄國首相斯托雷平嘗試對農村進行進一步改革,緩解矛盾,決定允許農民退出村社並獲得村社土地作為私產,而政府可以貸款給部分富農幫助其建立農場。這一改革加劇了農村的貧富差距,大批貧農在退出村社以後,被迫把土地拋售給地主貴族和富農,走上流離失所的道路,農村的矛盾進一步尖銳。
同時,俄國的工業體係十分落後。在1861年農奴制改革以後,農奴獲得了自由身份,一定程度上給工業的發展提供了人力資源。但俄國的工業缺乏必要的技術革新和競爭力,很多工業只是為了政府的軍備需要,受政府的扶持而建立。俄國政府則通過大肆舉借外債來維持對外擴張,甚至成為高利貸帝國主義法國的主要投資方向。入侵的外國資本與本國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沙皇政府與新崛起的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沙皇專制政府與無產階級的矛盾,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矛盾環環相扣,繞成一個無法拆解開的線團,也像一個隨時會爆炸的火藥桶。
另外,俄國幾個世紀來的瘋狂擴張也造成了“消化不良”。在俄國境內,波蘭、芬蘭等民族在爭取獨立,烏克蘭等少數民族與俄國政府的矛盾也很尖銳。在日俄戰爭中,日本就看出了俄國這一弱點。日本間諜明石元二郎在俄國境內聯絡少數民族和不滿分子發動“革命”,直接導致俄國後院起火,為日本的最後勝利給予了極大幫助。俄國還向周邊四處伸手,與日本、土耳其、伊朗等國都有著不同程度的衝突和矛盾,這內外矛盾夾雜在一起,也讓俄國的問題更為復雜化。
俄國無產階級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登上了歷史舞臺。普列漢諾夫是最早在俄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行者。1883年,他在瑞士的日內瓦成立了勞動解放社,並把《共產黨宣言》等一些馬克思主義的著作翻譯引進。接著,在聖彼得堡、莫斯科等地都開始成立馬克思主義的小組或團體。將馬克思主義與俄國無產階級革命相結合,並完成了俄國無產階級建黨工作的卓越領導人是列寧。
列寧,原名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列寧則是他進行革命活動時的化名。列寧在中學畢業以後就進入喀山大學學習,在大學期間因參加反對沙俄政府的學生運動而遭到逮捕。在此期間,他逐漸接受了馬克思主義。1892年,他進入聖彼得堡大學法律係學習。畢業以後,他積極投身工人運動,組建了“聖彼得堡工人解放協會”,因此在1895年12月再次遭到逮捕並被流放到西伯利亞。
1900年,列寧流放期滿,他隨後前往瑞士的日內瓦,接著遊歷歐洲。在國外期間,他創辦了一份頗具影響力的報紙《火星報》,並以這份報紙為陣地,宣傳革命。1902年,列寧出版了一部著名的著作《怎麼辦?》,批判了修正主義的路線,明確提出了應該將一盤散沙的無產階級工人運動組織起來,成立以科學社會主義為指導的革命政黨的主張。
1903年,列寧參加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討論黨章時,代表們產生了嚴重的分歧,以馬爾托夫為首的一些人反對列寧要求實行民主集中制,建立一個組織嚴密的無產階級政黨的主張。最後,在選舉中央委員會時,擁護列寧的一派當選人數多于反對列寧的一派,因此,擁護列寧的一派被稱為
“布爾什維克”(俄文意為“多數派”),反對列寧的一派被稱為“孟什維克”(俄文意為“少數派”)。布爾什維克黨的出現標志著列寧主義的誕生。在1905年3月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三次代表大會上,只有布爾什維克出席,孟什維克與布爾什維克正式分道揚鑣。布爾什維克黨成立以後,就在列寧的領導下積極發動工人運動。1905年的俄國革命則是布爾什維克黨面臨的第一次考驗。
1905年1月22日,聖彼得堡的工人舉行大罷工,在牧師的率領下,高舉著請願書和沙皇肖像,向冬宮進發,途中遭到沙皇軍隊的攔截和鎮壓,造成1000多人死亡,數千人受傷的慘劇,史稱“流血星期日”。
流血星期日導致了更大規模的罷工。到5月1日,俄國二百多個城市爆發罷工。6月中,黑海艦隊的波將金號戰艦爆發水兵起義。俄國此時正陷入日俄戰爭的泥潭中,前線的軍隊在中國東北節節敗退,從歐洲繞大半個地球到遠東的波羅的海艦隊被日本聯合艦隊在對馬海峽以逸待勞,幾乎全軍覆滅。革命讓沙皇政府更陷入了尷尬境地,沙皇尼古拉二世慌忙決定一方面與日本簽訂和約結束戰爭,一方面對國內作出讓步,準備立憲。
俄國的資產階級滿足于這一成果,舉杯相慶,但布爾什維克準備將革命繼續推向前進。11月,列寧從瑞士回國,領導國內革命。12月20日,莫斯科工人發動總罷工,並迅速發展為工人武裝起義,沙皇政府慌忙調集軍隊進行鎮壓。到1906年1月,為俄國1905年革命減少傷亡,保存力量,莫斯科蘇維埃被迫宣布停止鬥爭,革命逐漸走入低潮。到1907年,轟轟烈烈的1905年革命宣告結束。
1905年革命是俄國十月革命的一次前奏,它那前所未有的規模顯示了俄國無產階級的強大力量,為推翻沙皇專制政府做了一次預演。更重要的是,它為布爾什維克黨領導十月革命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讓廣大的無產階級和革命政黨得到了一次鍛煉。1905年革命還是20世紀初世界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俄國革命前後,土耳其、伊朗等國也紛紛爆發民族革命,為爭取獨立自由而戰。中國的辛亥革命也在這樣的背景下爆發,推翻了中國延續2000年的君主專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