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打倒袁世凱——護國運動

時間:2012-07-03 16:43   來源:中國臺灣網

  復辟是倒行逆施,在民國建立以後,民主共和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袁世凱的稱帝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他人生的一次大賭博,不過這次拼上所有籌碼的賭博卻讓他輸掉了一輩子。

  孫中山在二次革命失敗以後逃亡日本。他總結了“二次革命”失敗的教訓,認為“二次革命”最致命的失誤就在于國民黨組織的渙散,各地的國民黨人各自為政,在宣布各省獨立以後互不配合,被袁世凱各個擊破。孫中山由此認為,必須組建一個有紀律有組織的革命黨。1913年9月,孫中山在日本東京籌組中華革命黨,並于1914年7月8日舉行成立大會。中華革命黨“以實行民權、民生兩主義為宗旨”,反對袁世凱的獨裁專制統治,以共圖三次革命,建設完全的民主政府。但孫中山在籌黨時,片面強調黨的集中和統一,所以就把會黨的一些落後方式帶了進來,規定入黨的人都必須按手印,宣誓絕對服從領袖孫中山一人;同時,黨員分為“首義”、“協助”、“普通”三等,每一等級享受不同的待遇。這種會黨式的組織形式引起了許多同盟會老會員的不滿,包括黃興在內的一批國民黨中堅人物拒絕加入中華革命黨。

  中華革命黨成立以後,就開始推動反袁運動。孫中山派出胡漢民等人前往南洋籌款,並派人回國籌備武裝起義。在袁世凱稱帝後,陳其美和蔣介石等中華革命黨人在上海刺殺袁世凱的心腹鄭汝成,並策動海軍肇和艦起義,但因為敵我力量懸殊,加上各部的聯絡不暢,行動不一,慘遭失敗。不過,肇和艦起義在全國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大大振奮了反袁革命派的士氣。另一方面,部分未加入中華革命黨的在日國民黨人也于1914年8月在東京成立歐事研究會,在袁世凱稱帝後,歐事研究會也加快了反袁運動的步伐。李烈鈞等人前往西南,聯絡雲南都督唐繼堯等人,籌備反袁武裝起義。

  袁世凱的稱帝可謂眾叛親離,就連北洋係中的馮國璋、段祺瑞等人也持反對意見,分別採取消極態度,原本對袁世凱寄予厚望的梁啟超在此時也反戈一擊。1915年9月,梁啟超在北京發表了《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一文,梁啟超昔日就是維新變法運動的第一筆桿子,此時筆風更為老練,遣詞用句更為嫻熟。在這篇洋洋灑灑的鴻篇大作中,他對袁世凱的稱帝表示反對和規勸。他拒絕了袁世凱的“銀彈”收買和“子彈”威脅,將文章發表于報刊上。雖然梁啟超不失儒雅書生風度,對袁世凱的批評也留有一定余地,但並不妨礙人們將之視為討袁檄文。各大報紙雜志紛紛轉載,引起了極大轟動,一時間成為一篇廣為傳播的名作。

  除了寫文討袁以外,梁啟超還付諸行動。他與自己的學生蔡鍔合計,以病假為掩護,將蔡鍔秘密送出北京,自天津轉日本前往雲南。雲南是袁世凱勢力尚無法抵達的少數幾個省份之一。蔡鍔本是辛亥革命期間雲南光復的領導者,原為蔡鍔下屬的雲南都督唐繼堯此時已經決心討袁。1915年12月23日,唐繼堯等聯名通電,要求袁世凱廢除帝制,擁護共和,限令袁世凱在25日上午答復,但袁世凱置之不理。25日,蔡鍔、唐繼堯等發出聯名通電,指責袁

  世凱“蔑棄約法,背食誓言,拂逆輿情,自為帝制”,是“民國之罪人”。雲南宣布獨立,蔡鍔隨後率護國軍進入四川,與北洋軍接戰。護國軍入川不過千人,但士氣高漲,而北洋軍則兵多炮利,佔了裝備和人數上的優勢。護國軍初期攻城陷地,氣勢如虹,在袁世凱調集大軍入川以後,護國軍被迫轉入防禦,與北洋軍在川南陷入拉鋸狀態。

  在雲南獨立的鼓舞下,全國其他省份也紛紛掀起了反袁護國運動,貴州和廣西兩省首先響應雲南發動起義。中華革命黨則在孫中山的統一領導下,由朱執信在廣東發動起義,又在山東組織了以吳大洲為司令的中華革命軍山東司令部和以居正為司令的中華革命軍東北司令部,與南方的護國軍遙相呼應,有力地牽制了袁世凱的兵力。

  更讓袁世凱心灰意冷的是北洋係的分崩離析。段祺瑞在袁世凱稱帝前離開了長期擔任的陸軍總長之位,並拒絕出任討伐南方護國軍總司令一職。而北洋係另一個重要人物馮國璋則與討袁陣營保持了密切的聯係。1916年3月,他聯合五省將軍密電袁世凱要求取消帝制,擁護共和,給了袁世凱重重一擊。而被袁世凱寄予厚望的帝國主義列強此時也變了嘴臉,日本警告袁世凱不要因為實行帝制而造成中國的“變亂”,並拒絕接見袁世凱的使節,將南北雙方視為“平等的交戰團體”。英、俄等國也見風使舵,對帝制表示反對。袁世凱內外交困,不得不在3月23日宣布廢止洪憲帝制。從1月1日改元洪憲到3月23日廢止帝制,袁世凱的皇帝夢只有短短的83天。

  在廢除帝制以後,袁世凱還想賴在大總統的位置上。但此時的袁世凱已

  然成為過街老鼠。南方蔡鍔等發布宣言,不承認袁世凱的總統地位,拒絕與袁世凱直接打交道。孫中山于5月9日發表《討袁宣言》,要求“除惡務盡”,號召人們與袁世凱鬥爭到底。廣東、浙江、陜西、四川、湖南等省也紛紛宣布獨立,加入討袁陣營。其中四川將軍陳宧和湖南將軍湯薌銘兩人一向對袁世凱唯命是從,這兩人的“背叛”對袁世凱打擊尤大。6月6日,袁世凱在羞憤和唾罵中一命嗚呼。

  在袁世凱死後,副總統黎元洪繼任總統,段祺瑞以國務總理的身份主持北京政府。南方護國軍致電黎元洪,要求恢復1912年的《臨時約法》,廢止袁世凱非法改定的《中華民國約法》。孫中山也發表《規復約法宣言》,稱“恢復約法、尊重民意機關,則唯一無二之方”。在各方壓力之下,掌握北京政權的段祺瑞不得不宣布恢復《臨時約法》。

  護國運動以袁世凱身敗名裂而告結束,南方各省在段祺瑞宣布恢復《臨時約法》以後相繼宣布取消獨立恢復統一。這場以討伐洪憲帝制為發端的護國運動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反袁陣營中,無論是昔日主張君主立憲的梁啟超等,還是西南軍閥和北洋係內部勢力,他們在反袁時,都不得不以恢復共和相號召,這說明了民主共和在辛亥革命以後已經成為普遍的共識,任何人想要復辟帝制都將會落到人人喊打的下場。這是辛亥革命留給國人的最大的一筆財富。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