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究竟誰主沉浮?——後袁世凱時代的政局

時間:2012-07-03 16:40   來源:中國臺灣網

  袁世凱政府崩潰後,中國自此缺乏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民國自此進入了軍閥混戰階段。

  從長期來看,民國初年的軍閥混戰可以追溯到太平天國運動。太平天國起自廣西,席卷江南半個中國,在所到之處打散了原本清朝政府的統治。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過程中,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地方實力派相繼而起,組建湘軍、淮軍等武裝,並培植勢力,是為中國近代軍閥之鼻祖。在晚清官場,曾國藩的湘係、李鴻章的淮係、左宗棠的楚係各樹一幟,雖然在名義上服從清朝中央政府,實際上各有各的勢力范圍。以慈禧太後為代表的中央政府與地方各實力派互相傾軋,貌合神離。在清末史上,許多著名事件的背後都可以看到派係爭奪的影子。比如著名的“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的背後,糾纏著左宗棠與李鴻章兩派的“官場鬥”;晚清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馬案”中也能看到中央政權與湘係勢力傾軋爭鬥的蛛絲馬跡。隨著清朝政府統治的不斷瓦解,這種分裂就更為明晰。在義和團運動期間,出身湘、淮係的兩廣總督李鴻章、山東巡撫袁世凱、兩江總督劉坤一等人宣布“東南互保”,拒絕接受朝廷的“亂命”,拒絕支持義和團,也拒絕與八國聯軍交戰,公開反抗清朝中央政府。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地方實力派中還包括出身清流的湖廣總督張之洞和閩浙總督許應轐,足見地方分散的趨向更為擴大化。南方各省與北方中央政府分庭抗

  禮亦始于此時。

  辛亥革命的另一個結果就是許多省份在革命過程中將原本中央政權委派的外省籍督撫替換成本省籍都督,這種替換更加深了地方分散化。袁世凱的北洋係原本就是淮係發展而來,淮係的“分散化”也被其一並繼承下來。南方原本不歸屬北洋係統的各省,或者是革命黨當政,或者是立憲派掌權,也有一些是舊湘軍出身者或舊清廷官僚執政,與北洋係更是貌合神離。因此,袁世凱在二次革命以後,對雲南、貴州等邊遠省份也是鞭長莫及,而對內地省份的控制力也並不強。在這種情況下,一旦袁世凱犯下稱帝這樣的政治錯誤,成為獨夫民賊,就必然會落到眾叛親離的下場。

  袁世凱敗亡以後,北洋係失去了一個強有力的“大頭”,北洋係也就因此分裂為三大主要派係。第一派是段祺瑞為首的皖係。段祺瑞在“小站練兵”時期就跟隨袁世凱,是大名鼎鼎的“北洋三傑”之一(另兩人是王士珍和馮國璋)。在袁世凱擔任大總統以後,段祺瑞長期擔任陸軍總長,手握兵權。但在袁世凱恢復帝制時,段祺瑞已稱病引退,明確反對袁世凱稱帝。袁世凱窮途末路之時,不得不把段祺瑞請出來收拾局面。段祺瑞效倣當年袁世凱對清廷那一套,趁機索要權力,迫使袁世凱廢除政事堂,並出任國務總理。然後,他又借與南方談判試圖壓制袁世凱,讓自己成為北京政府的主導者。當然,袁世凱也並非是年幼的末代皇帝和柔弱的隆裕太後那對孤兒寡母那樣任人欺負。他對段祺瑞多加掣肘,加上段祺瑞與南方亦未就袁世凱退位一事達成交易,直到袁世凱死去,段祺瑞才掌握北京政權。

  第二派則是直係,主要代表人物是馮國璋、吳佩孚、曹錕等。尤以馮國璋最為著名。在袁世凱統治後期,馮國璋亦明確主張反對帝制,並與南方反袁陣營密切聯係。袁世凱倒臺後,馮國璋以副總統身份兼任江蘇都督,其親信王佔元和李純分佔湖北和江西,在長江流域一帶形成直係勢力。馮國璋此時雖為副總統,但卻一直留在南京拒絕北上。

  第三派則是奉係。奉係首領張作霖,綠林出身,辛亥段祺瑞

  革命後逐漸嶄露頭角,被袁世凱用為鎮壓東北反袁勢力的

  一顆重要棋子。張作霖與袁世凱的淵源本沒有馮國璋、

  段祺瑞等人那麼密切,因此從一開始就具有一定的獨立

  性。加上張作霖在袁世凱死後手握東北三省,進可窺視

  關內,退可確保關外,逐漸發展勢力,成為東北一地的

  無冕之王。

  除了北洋係以外,反袁陣營內的各派勢力也經歷了一

  次消長和整合。以梁啟超為精神領袖的進步黨在倒袁過程中起了關鍵作用。在袁世凱倒臺後,蔡鍔一度佔領了四川並出任川督,但不久便因病赴日,死于日本。四川很快落入他人之手,進步黨係在失去一個優秀領導人的同時也失去了地盤。孫中山的中華革命黨則在倒袁成功以後,樂觀地認為“破壞既終,建設方始,革命名義,已不復存”,不但解散了各地的中華革命軍,而且把精力集中到國會鬥爭方面。在倒袁運動中,孫中山等人就採取了當初反清的冒險起義形式,在整個護國戰爭中被邊緣化;在倒袁成功以後,他們又主動放棄爭奪地盤,這就注定了他們在這個亂世的局面中很難有所作為。

  另外一批人則是借倒袁而崛起的西南軍閥,尤其以廣西的陸榮廷和雲南的唐繼堯實力最為強大。陸榮廷在清末為廣西提督,在辛亥革命後,迫于壓力宣布“附和共和”,但又曾參與鎮壓“二次革命”。袁世凱稱帝後,陸榮廷趁機宣布廣西獨立,並趁亂攻入廣東,驅逐親袁世凱的廣東都督龍濟光,自此雄踞兩廣。唐繼堯早年留學日本,加入中國同盟會,自1913年就成為雲南都督,是雲南一地的地頭蛇,也因為護國運動而聲名大噪。陸榮廷和唐繼堯兩人,一個控制兩廣,虎視湖南,一個掌握雲南,觸及貴州,又遠眺四川,在名義上從屬北京中央政權,實際上自行其是,不奉號令。

  這樣,中央政府控制不住地方,北方和南方在討袁過程中分裂兩半,這就為後來形成軍閥混戰的局面埋下了伏筆。

  即使在中央政府內部,也是明爭暗鬥,國民黨、進步黨和北洋派在中央政府三足鼎立。所謂“黨內無派,千奇百怪”,在國民黨和進步黨內部也劃分為各種派係,各個派係之間完全沒有“精誠團結”的風貌,互相傾軋,甚至公開

  吵架,在國會中大打出手。南北鬥爭在這個時候也插了進來,最終矛盾集中演變為以總統黎元洪為代表的總統“府”和以總理段祺瑞為代表的國務“院”之間的一場政壇大角力。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