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國初建後,一群忠于清王室的遺老遺少們仍然不願放棄清朝復辟的努力。在這群人中間,有清朝的前任官吏如直隸提學使勞乃宣、湖南布政使鄭孝胥、禦史胡思敬等人,這群人在進入民國以後,仍然留著辮子,懷著“亡國遺恨”,在明里暗里鼓吹恢復帝制。康有為等保皇派也和他們走到了一起,康有為在民國建立以後,還是一心想著保皇復辟。
當然,也有付諸行動的,清朝的恭親王溥偉就與前陜甘總督升允相勾結,在俄國人的支持下,秘密在蒙古等地籌備武裝叛亂。溥偉在青島又與肅親王善耆等人組織“宗社黨”,在日本“黑龍會”的支持下大搞復辟活動。
當然,這些人或者只是放放“嘴炮”,或者只是小打小鬧,都不足以成氣候。何況袁世凱在位時,他出于自己的野心,也不會允許這群復辟分子胡鬧。但在袁世凱死後,復辟派突然因為“府院之爭”而得到了一個絕佳機會。抓住這個機會並一手導演復辟醜劇的人就是張勳。
張勳早年跟隨袁世凱小站練兵,是時聲名不顯。在辛亥革命時,他駐守南京鎮壓革命黨人,後不敵退到徐州,因此被垂死的清朝政府授予兩江總督、南洋大臣兼江蘇巡撫之職。為了報答朝廷的“恩寵”,這位出身北洋係的將軍在民國建立以後還留著那條滑稽的辮子,而他手下那支軍隊也是人人留著辮子,因此綽號“辮子軍”,他本人也得到了一個“辮帥”的綽號。
張勳有軍隊,而且也有列強支持。德國一方面對住在青島的溥偉等遺老遺少給予暗中支持,另一方面希望張勳能借復辟阻止中國對德參戰。有了德國為後盾,張勳實力大增,更是有恃無恐。1917年5月,他借黎元洪免段祺瑞職的機會,糾集北洋係的各省省長、督軍代表在徐州開會,鼓噪倒黎。各省代表和段祺瑞為了達到倒黎的目的,不惜對張勳的復辟主張採取默認甚至暗中支持的態度。緊接著,安徽、河南、浙江、奉天、陜西、山東等省宣布獨立,焦頭爛額的黎元洪不得不在6月1日請張勳入京“調停”。
黎元洪此舉純屬引狼入室。張勳一接到邀請,就立刻興衝衝活動起來,帶著數千辮子軍浩浩蕩蕩進京。京城一時萬人空巷,市民爭睹那群在戲園子里才能見到的古怪旗幟的辮子軍。張勳一到京,就向無兵無勢的黎元洪提出解散國會等調停要求。黎元洪弄巧成拙,只好在張勳的刺刀下簽署了解散國會的命令。總統解散國會是違憲之舉,黎元洪無法自圓其說,威望一落千丈。
這正中張勳下懷,在“搞臭”了黎元洪,並去掉了那個礙眼的國會以後,張勳于6月28日與康有為等人在北京密謀復辟。6月30日,張勳將北京城中的軍警界要人召集起來,強迫他們在支持復辟的文書上簽字,然後換上前清的頂戴花翎,直奔紫禁城奉時年11歲的宣統皇帝溥儀重新登基;又大封群臣,以黎元洪為一等公,徐世昌、康有為為弼德院正、副院長,張勳、王世珍、陳寶琛、梁敦彥、劉廷琛、袁大化、張鎮芳為內閣議政大臣,張勳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馮國璋為兩江總督、南洋大臣,陸榮廷為兩廣總督,各省的督軍一律改稱巡撫。張勳振振有詞地表示:“民國成立以來,紛擾不絕,生民罹涂炭之苦,皆由共和不適于中國。”前清的遺老們也彈冠相慶,紛紛入京“共襄盛舉”。一時間,北京城中拖著辮子的老朽滿街亂走,煞是熱鬧。
張勳那群人高興得太早了。黎元洪于7月1日發出通電,誓不承認復辟,請副總統馮國璋代行總統職權,並重新任命段祺瑞為國務總理,要求北洋係各大
軍閥出師討伐張勳。黎元洪在2日躲進了北京東交民巷日本公使館,脫離了張勳的控制,自此也從民國政壇上暫時銷聲匿跡。
段祺瑞一直在天津坐山觀虎鬥。在張勳宣布復辟以後,段祺瑞倒黎的目的已經達到,而張勳也自己搞臭了自己,段祺瑞立刻于7月3日發出討逆通電,宣布“既已服勞民國,不能坐視民國之顛覆分裂,而不一援。”7月4日,段祺瑞在天津誓師,討逆軍兵分兩路進軍北京。而在南京的馮國璋也于7月6日宣布“代理”大總統職權。
張勳有勇無謀,不知時勢,對復辟一事“自信”地認為全國大多“讚成此舉”,認為段祺瑞等人不會成氣候,其同謀康有為等也孜孜于復辟,既非老成謀國的智者,也非圓滑洞融之政客,對全國政治局勢和敵我判斷一竅不通。以他手里可憐的那點實力,要對抗來勢洶洶的段祺瑞討逆軍無異于以卵擊石。張勳不得不在7月5日發出通電,聲稱自己是被“群小所賣”,又可憐巴巴地乞求“同屬北派,何必同室操戈”,但此時為時已晚。張勳作為復辟的總導演,已經成為全國最不受歡迎的人物。即使是北洋軍閥,為維護集團利益起見,也必須先幹掉這個敗壞“北洋係”名聲的家夥。討逆軍的攻勢絲毫未減,眼見大事不妙,張勳在7月8日辭去偽職。12日,討逆軍向北京發起總攻,張勳倉皇逃到荷蘭公使館避難,一群遺老遺少如鳥獸散。
這場只持續了12天的復辟鬧劇是民國成立以來自洪憲帝制之後的又一次復辟,它的迅速崩潰再度證明了一個道理:誰敢恢復帝制,誰就成為過街老鼠。但我們回想這場“突發事件”,不難看到張勳以這樣虛弱的實力實現復辟的原因,就在于北京政府內部的混亂。府院之爭中,各派都沒有把國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是為了各自的小算盤互相爭鬥,列強和各省督軍也插進來混水摸魚,都想從這場混亂中分一杯羹。陰差陽錯中成就了張勳順利“上位”。這場鬧劇也足以令許多人反思:辛亥革命後建立起來的那套西式共和制度究竟發生了什麼問題?為什麼西式的共和民主會出現這樣水土不服的現象?建立起民主共和制度以後是否就一勞永逸了?中國的問題在民主共和制度確立以後真的完全解決了嗎?這些問題恐怕孫中山等革命黨人需要繼續找尋答案,他們還需要在黑暗中摸索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