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第三章 波蘭的覆滅

時間:2012-09-09 14:09   來源:中國臺灣網

  德國的侵略計劃——波蘭不完善的部署——炮隊與坦克的劣勢——波蘭空軍的毀滅——第一星期——第二星期——波蘭英勇的反攻——殲滅戰——蘇聯的出兵——華沙電臺沉默了——現代的閃電戰——我在9月21日提出的備忘錄——我們當前的危險——我在10月1日的廣播演說

  這時候,我們圍坐在內閣的會議桌旁,眼見一個弱國,按照希特勒的方法和蓄謀已久的計劃,幾乎就像由機械操作那樣迅速地遭到了毀滅。波蘭三面遭受德國的進攻。侵犯的軍隊,共計五十六個師,其中包括它所有的九個裝甲師和摩托化師。第三集團軍(八個師)從東普魯士向南進攻華沙和比亞威斯托克。第四集團軍(十二個師)奉命從波美拉尼亞出發,消滅但澤走廊的波蘭軍隊,然後再沿維斯杜拉河兩岸向東南行動,進攻華沙。面對波森凸出點的邊境,由德國後備部隊防守,但在他們的右翼一直向南,則是第八集團軍(七個師),該軍的任務是掩護主攻部隊的左翼。擔任主力進攻的是第十集團軍(十七個師),奉命直攻華沙。再向南一點,是負有雙重任務的第十四集團軍(十四個師),第一個任務是佔領克拉科夫以西的重要工業區;第二個任務是如果主攻前線順利進展,它就直攻波蘭東南部的倫貝格(即利沃夫)。

  所以,德軍對于邊境的波蘭軍隊準備首先予以突破,于是再以兩個鉗形攻勢,把它們壓服包圍起來;第一個鉗形攻勢是從北方和西南進攻華沙;第二個鉗形攻勢,也就是范圍更大的,是由從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前進的第三集團軍與攻佔倫貝格以後的第十四集團軍會師所組成的。這樣,從對華沙鉗形合圍中逃出的波蘭軍隊,進入羅馬尼亞的退路就被切斷。德國出動了一千五百多架新式飛機,在波蘭上空進行狂轟濫炸。它們的第一任務,是要壓倒波蘭空軍,第二步再協助戰場上的陸軍,此外,再襲擊軍事設施以及所有的公路與鐵路交通。同時,它們也要把戰爭恐怖散布到四面八方。

  波蘭軍隊在人數與裝備方面,都遠非入侵部隊的敵手,而且他們的部署也不明智。他們把所有的部隊都散布在它們本國的邊境一帶。同時他們也沒有集中的後備部隊。他們既採取自大和傲慢的方式反抗德國的野心,卻又害怕人們責備他們挑釁,不敢在適當的時機動員,來對付向他們周圍大量集中的敵軍。當時波蘭軍隊已經做好或將要做好作戰準備以應付最初的突然襲擊的,共有三十個師,只佔現役軍隊的三分之二。形勢變化的迅速和德國空軍的猛烈阻撓,使波蘭其余的軍隊無法在整個前線陣地被突破以前趕到增援,而只是卷入了最後的崩潰。因此,三十個師的波蘭部隊,面臨著比他們數量幾乎多一倍的半圓形大包圍,而在他們自己後面,卻毫無支援。而且,他們不僅在人數上處于劣勢,他們的大炮也遠不如敵人。他們只有一個裝甲旅,卻要應付當時被稱為德國裝甲部隊的九個師。他們共有十二個騎兵旅,英勇地抗擊成群結隊的坦克和裝甲車,可是他們的大刀和長矛,卻不能損害這些坦克和裝甲車。他們所有的九百架第一線飛機,其中或許有半數是新式的,遭到了敵人的出其不備的襲擊,多數還沒有飛上天空,就已經被摧毀了。

  德國軍隊按照希特勒的計劃,在9月1日出動,它的空軍首先出動襲擊波蘭飛機場上的波蘭空軍中隊。在兩天之內,波蘭的空軍實際上已被殲滅。在一個星期內,德國軍隊已深入波蘭。波蘭軍隊在各處都作了英勇的抵抗,但終歸無效。所有邊境上的波蘭軍隊,除了在波森兩翼已深深陷于包圍中的兵團外,都被驅向後退。在羅茲的兵團,被德國第十集團軍的主力截成兩段,一部向東退到拉多姆,另一部被迫而向西北撤退;德國的兩個裝甲師,就穿過這個突破口,直撲華沙。在更北面一點,是德國第四集團軍,它到達而且渡過了維斯杜拉河,折而沿著河流撲向華沙。只有波蘭北部的兵團,能夠阻止德國第三集團軍的進攻。可是不久,他們就被包抄,不得不退到納雷夫河,防守河岸預先準備好的唯一相當堅強的防線。這就是閃電戰第一個星期的結果。

  第二個星期的特點,是劇烈的戰鬥,結果名義上約有二百萬人的波蘭軍隊,潰不成軍,不再成為有組織的武裝力量。在南方德國第十四集團軍繼續推進到桑河。曾經退到拉多姆的四個波蘭師,就在這支軍隊的北面被包圍殲滅。第十集團軍的兩個裝甲師衝到了華沙郊外,但是因為沒有步兵跟隨著,遭到華沙市民組織起來的殊死抵抗,不能有所進展。華沙的東北是德國第三集團軍,從東面包圍華沙,其左翼縱隊到達了距離戰爭前線有一百英里的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

  波蘭軍隊,就是在對華沙的鉗形攻勢的合圍下進行搏鬥而犧牲的。在波森的波蘭兵團和由于德國軍隊猛攻而自索恩和羅茲撤退的幾個師會合,現在總數共有十二個師。德國第十集團軍由比較薄弱的第八集團軍作掩護,突過這支波蘭部隊的南翼,涌向華沙。雖然實際已被包圍,波蘭的波森兵團司令庫特爾齊亞將軍,決定向南進攻德軍主力的側翼。這次英勇果敢的波蘭反攻,即所謂“布祖臘河之役”,造成了一個嚴重的局勢,不僅吸住了德國第八集團軍,以及一部分第十集團軍,使他們不得不放棄華沙的目標,甚至從北方吸引來第四集團軍的一個兵團。波森兵團,在所有這些強大的軍隊的進攻下,在毫無抵抗的空中轟炸的強大壓力下,維持他們的永垂不朽的光榮戰鬥達十天之久;最後,在9月19日這天全軍覆沒。

  同時,外圈鉗形圍攻的部隊已經會師合圍。第十四集團軍在9月12日到達倫貝格的外圍,向北進擊,在17日和越過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的第三集團軍部隊會師。現在已經團團合圍,沒有一線之路可供離散的及敢于冒險的人逃脫了。20日,德國人宣布,維斯杜拉河之戰,“是自古至今最大的殲滅戰之一”。

  現在輪到蘇聯來採取行動了。他們現在所謂的“民主”,就要具體地表現出來了。9月17日俄國軍隊蜂擁地越過了幾乎毫無防禦的波蘭東部邊境,在一個廣闊的前線地帶,以排山倒海之勢向西猛進。18日,他們佔領了維爾納(維爾紐斯),在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和他們的合作者德國軍隊相會。在上次大戰中,布爾什維克黨人違背他們和西方協約國所訂的莊嚴協定,就在此地單獨和德皇時代的德國媾和,並且屈辱地接受了德國嚴酷的媾和條件。而現在俄國共產黨人,竟和希特勒的德國,就在這個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地方,握手言歡。波蘭的覆滅以及它全部被徵服的過程,進行得很快。可是華沙和莫德林尚未被徵服。華沙的抵抗,主要是由于民眾激昂的愛國情緒,真是偉大悲壯,但卻毫無希望。經過了許多天猛烈的空中轟炸,以及許多從平靜的西線,通過東西向的主要公路,迅速調來的重炮隊的瘋狂的炮擊,華沙電臺終于停止播送波蘭國歌,而希特勒便進入了這個一片廢墟的城市。莫德林是維斯杜拉河下遊二十英里的一個要塞,曾經收容了索恩的兵團殘部,繼續苦戰,直到28日為止。于是,在一個月中,一切都告結束。一個擁有三千五百萬人口的國家就這樣陷于殘酷的桎梏之中,而對它施加這種桎梏的人們不僅要徵服,而且要奴役,甚至要消滅它的廣大人口。

  我們已經看見了現代閃電戰的一個完整的標本;看見了陸軍與空軍在戰場上的密切配合;看見了對于一切交通線及任何可以成為目標的城鎮所進行的猛烈轟炸;看見了活躍的第五縱隊的身手;看見了間諜和傘兵隊的任意使用。最重要的是,看見了大批裝甲部隊勢不可擋地向前衝鋒陷陣,然而,波蘭人卻不是忍受這種苦難的最後一個民族。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