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國會甘當打手

時間:2012-02-15 15:28   來源:中國臺灣網

  如果說美國學者甘于投石問路,制造輿論范圍,美國對華施壓的最大老板,則無疑是美國國會。 

  在國會內,充當急先鋒的則是幾張中國官員熟悉的面孔:民主黨參議員舒默(Charles Schumer)和施塔貝諾(Debbie Stabenow)、共和黨參議員格雷厄姆(Lindsey Graham)…… 

  其中,來自紐約州的猶太人舒默是領軍人物。他口才淩厲,講話極具蠱惑力,和美國媒體有著良好的互動,在參議院民主黨權力表排第三位。美國總統奧巴馬就開玩笑說,舒默總是喜歡邀請媒體參加他的宴會,因為後者是他的“偏愛”(Loved Ones)。但這位參議員卻總是在人民幣議題上大棒揮舞,並通過展現強硬態度穩固自身政治基礎。 

  2005年他和格雷厄姆就提出法案,宣稱因人民幣貶值,美國應對所有中國商品額外徵收27.5%的懲罰性關稅,該議案在參議院表決時得到了超過三分之二的67票。但由于隨後人民幣進入升值通道,法案也就不了了之。 

  隨著人民幣匯率暗戰的不斷升級,舒默再次走到前臺,2010年和2011年,他都領銜在參議院拋出人民幣議案,要求奧巴馬政府向被認定存在匯率操縱的國家採取報復措施。在2010年的這項議案中,和他聯署的參議員施塔貝諾宣稱,人民幣幣值低估了20至30%,因此大量中國商品輸往美國,“這不公平,這是欺騙。” 

  在2011年初的議案中,舒默等人發表聯合聲明稱,他們將在新一屆國會中“積極處理對美國貿易產生不公平和負面影響的匯率失調問題”。 

  在參議員們對中國攻擊之時,眾議員自然不甘示弱。2010年3月15日,130名美國眾議員則聯名致信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和商務部長駱家輝,要求將中國認定為“匯率操縱國”,並要求美國商務部對中國商品實施反補貼制裁。 

  信中宣稱:“中國的貨幣操縱行為對美國經濟影響已嚴重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通過將貨幣保持在低估的匯率,中國等同于為中國企業提供了補貼,但這讓外國競爭者處于不公平的地位。”除了要求美國商務部和財政部採取行動外,這些議員更要求美國政府採取外交行動,在雙邊以及IMF等多邊組織框架下對中國施壓。 

  隨著人民幣匯率問題的不斷發酵,美國開始了新一波的先發制人。2010年9月29日, 美國眾議院以348票對79票的壓倒性多數通過一項《匯率改革促進公平貿易法案》,該法案規定,美國公司將可申請從中國進口產品徵收的懲罰性關稅,來補償“人民幣被低估”而造成的損失。 

  所謂“公平”,只是美國政客冠冕堂皇的幌子,其針對的則是人民幣,時機對準的是即將舉行的中期選舉,目標則是一個月後在韓國首爾舉行的G20峰會。 

  對于這項法案,眾院籌款委員會主席萊文頗為得意地宣稱:“這明確宣示了我們是說到做到的。”在他看來,投票結果已對中國“發出信號”:中國必須在匯率問題上做出讓步。 

  美國在步步緊逼。按照美國的相關法規,該法案要成為最終法律,尚需得到參議院通過並得到奧巴馬簽字同意。10月13日,美國參議院金融委員會主席鮑克斯訪華,他威脅中方稱,參院很可能在中期選舉後對該法案進行投票,“法案非常有可能通過,然後送交總統簽署。” 

  在2010年11月的美國中期選舉中,435名眾議員將全部再選,三分之一參議員也將可能易位,勝敗得失的關鍵時刻,議員們自然不敢有絲毫大意。在人民幣問題上大做文章,靠展現強硬吸引眼球、賺取支持,也是美國政客選舉中的不二法門。 

  在人民幣匯率交鋒中,相對于國會充當的急先鋒角色,奧巴馬政府更多表現出了理性。但隨著2010年中期選舉的日益臨近,奧巴馬也開始轉變態度,2010年9月20日,他再度將矛頭指向中國,指責中國領導人沒有兌現允許人民幣升值的“全部諾言”。他以極度強硬的口吻宣稱,“我們已告訴他們的是:你們必須讓貨幣升值。” 

  在接受美國財經電視臺CNBC採訪時,奧巴馬說,為建立更加公平的中美貿易關係,美國政府將先于世貿組織對中國採取更多制裁措施,“我們將更有效地執行相關貿易法”。 

  按照美國的慣例,總統很少直接談及匯率等可能影響市場的敏感話題,但自2010年初起,奧巴馬在人民幣問題上多次 “直言不諱”,且態度愈發嚴厲。 

  2月3日,在和民主黨人對話時,來自賓夕法尼亞的參議員斯佩克特(Arlen Specter)詢問奧巴馬,他是否會考慮修改或取消美中達成的雙邊協議。斯佩克特指責中國未履行相關協議,並稱中美貿易逆差使美國在2001至2007年損失了230萬個就業崗位。 

  奧巴馬回復說,他不支持廢除與中國的貿易協議。但他強調,美國政府正在向中國和其他國家施壓,並以更嚴厲的態度落實現有貿易規則,促使中國和其他國家以對等的方式向美國開放市場。 

  奧巴馬並且說,當前美國的一大國際挑戰就是匯率問題。他稱,美國商品價格被人為抬高,其他國家商品價格被人為壓低,這使美國商品的競爭力被嚴重削弱。 

  2010年11月初的中期選舉,以共和黨重新掌控眾議院結束。在野黨的強勢崛起,無疑也掣肘了奧巴馬政府的執政能力。在白宮和國會的博弈中,天平由原先倒向白宮轉為兩者平分秋色乃至國會略佔上風。為避免成為政治 “跛腳鴨”,奧巴馬政府勢必會在一些問題上先發制人、採取強勢,這就注定了中國問題,尤其是人民幣匯率問題,在未來幾年會不斷發酵。 

  作為整體戰略,在對華政策上有重要發言權的美國財長蓋特納,也開始以更尖銳的態度指責中國,他宣稱:“我們正在研究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採取什麼措施能促進中國政府更快採取行動”。美聯社的分析文章說,這也是蓋特納上任以來對中國匯率政策評論“最嚴厲的一次”。美國政府本來打算通過秘密外交促使中國讓步,但美國政府的這種舉動,“意味著”這一政策可能告一段落。 

  在2010年10月韓國二十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前夕,蓋特納更致信其在G20的同行,要求這些國家停止操縱匯率以避免“過度動蕩”和全球貨幣戰,英國《衛報》分析說,這是華盛頓對北京“幾乎未加掩飾的攻擊”。 

  身為美聯儲主席的伯南克,也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發表他的“專業意見”。2010年4月14日,他稱,中國以一種低估了的匯率把人民幣跟美元挂鉤,是“有害的全球失衡”背後的一個主要原因。意思就是中國的人民幣政策,導致了美國出口下降,並損害了世界經濟平衡。我注意到路透社當時的評論就說“這是伯南克在人民幣問題上發表了迄今為止最強硬的言論”。 

  在美國人眼里,中國似乎成了國際金融危機的一個重要肇源地,而人民幣匯率政策則是“惡中之花”。對于美國規勸人民幣升值以應對通脹上揚的“苦心”,中國方面卻似乎並未領情,更多的是提升利率。 

  中國的“漠然”態度讓伯南克感到不安。2011年2月9日,在中國四個月內第三提高利率25個基點後的第三天,用西方媒體的話講,伯南克“罕見地提出批評,他質疑北京應對經濟過熱的方式”。 

  他在當時美國眾議院預算委員會的聽證會上說,人民幣幣值被低估了,升值既符合美國利益,又符合中國的利益,而且有助于他們解決通脹問題。他進而解釋說:“目前正在發生的一個問題———在某種程度上有點令人驚訝———就是他們也有通脹問題。而且,他們處理通脹的方式不是讓人民幣升值,這將減少對他們出口品的需求。”  

  伯南克隨即開出了自己的藥方,那就是人民幣升值,升值,再升值!他說:“更確切地說,他們(中國政府)把通脹問題放在那兒,反而試圖通過加息來減少內需。中國更好的策略是不要調控國內需求,並讓人們享受更高水平的生活。” 

編輯:劉承思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