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指出,每個人都有口頭語。口頭語雖沒有什麼實際的意義,卻是在日常說話時逐漸形成的。之所以形成某一口頭語,和一個人的性格有一定的關係。通過它們可以對一個人進行觀察和了解。
經常使用“其實”的人,自我表現欲望強烈,希望能引起別人的注意。他們大多比較任性和倔強,並且多少還有點自負。
經常使用流行詞匯的人,熱衷于隨大流,浮誇,缺少個人主見和獨立性。
經常使用外來語言和外語的人,虛榮心強,愛賣弄和炫耀自己。
經常使用“這個……”、“那個……”、“啊……”的人,說話辦事都比較小心謹慎,一般情況下不會招惹是非,是個好好先生。
經常使用“我……”之類詞匯的人,不是軟弱無能想得到他人的幫助,就是虛榮浮誇,尋找各種機會強調自己,以引起他人的注意。
經常使用“真的”之類強調詞匯的人,多缺乏自信,唯恐自己所言之事的可信度不高。可恰恰是這樣,結果往往會起到欲蓋彌彰的作用。
經常使用“你應該……”、“你不能……”、“你必須……”等命令式詞語的人,多專制、固執、驕橫,但對自己卻充滿了自信,有強烈的領導欲望。
經常使用“我個人的想法是……”、“是不是……”、“能不能……”之類詞匯的人,一般較和藹親切,待人接物時,也能做到客觀理智,冷靜地思考,認真地分析,然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定。不獨斷專行,能夠給予他人足夠的尊重,反過來也會得到他人的尊重和愛戴。
經常使用“我要……”、“我想……”、“我不知道……”的人,思想多比較單純,愛意氣用事,情緒不是特別穩定,有點讓人捉摸不定。
經常使用“絕對”這個詞語的人,武斷的性格顯而易見,他們不是太缺乏自知之明,就是自知之明太強烈了。
經常使用“我早就知道了”的人,有表現自己的強烈欲望,只能自己是主角,自己發揮。但對他人而言卻缺少耐性,很難做一個合格的聽眾。
若想通過口頭語言更好地觀察、了解和判斷一個人的性格如何,需要在生活和與人交往中仔細、認真地揣摩、分析,遇到不同的人,就用不同的語言去溝通,這樣,才會逐漸變成溝通高手。NO.11通過話題來洞察人
在與人溝通談話時,談話者不一定會完全說出自己,但多半能透露自己。于是,在不知不覺中,在有意無意間,談話者以每一句話描繪著自己的畫像。
因此,注意聽人們說了些什麼,在各種各樣豐富多彩的談話內容中,總能發現一些有益的東西。
(1)從談話內容看性格
如果一個人常常談論自己,談其經歷、看法、態度、個性等,一般說來,此人性格較外向,感情較強烈,主觀色彩較濃厚,比較願意自我公開,不過,也有可能沾了一點愛炫耀、愛虛榮的邊。
相反,如果一個人談話時很少涉及自己的經歷、看法、態度、情感等,則說明此人性格較內向,情感較內斂,主觀色彩不太濃厚,不太注重自我表現,通常較為自卑、閉鎖,不過不排除是由于城府很深、心有計謀之故。
(2)從談話內容看情趣
“三句話不離本行”。一個人最愛談論、最常談論的往往正是其興趣所在的話題。因此,從一個人的經常性話題,可大致看出其興趣、抱負和個性。
一個人談論生活瑣事較多,那麼此人屬于安樂型的人,比較關心生活的舒適和安逸;談論國家大事較多,那麼此人屬于事業型的人,較注重事業的成就;如果喜歡暢談未來,那麼此人屬于幻想型的人,比較注重計劃和發展;如果談論自然現象較多,那麼此人的生活較有規則,比較嚴謹,注重精確性;如果談論社會現象和人際關係現象較多,那麼此人具有相當豐富的社會經驗。
如果一個人平時不願意評價別人,即使偶爾談到,當面的與背後的言論也較為一致,那麼此人是正直誠實的;如果一個人喜歡評頭論足,對別人當面讚揚、背後詆毀,則此人多虛偽,嫉妒心較重。
(3)從比喻、形容看經歷、好惡
一個人經常使用的比喻、形容可以反映其經歷和思想,比如有個人常比喻自己的生活道路是正駕船迎著惡風向著遠方的海港駛去,是“朝著自己的目的地”,“破浪前進”;他對朋友們的勸告也常是“確定好航向”,以便確切知道“向什麼地方行駛”。從這些我們可以推測他是海員出身。不僅如此,我們還可推知他的人生哲學。
從一個人常用的比喻、形容中還能看出其對事物的評價標準。比如,有位男子讚嘆事物時常常使用的形容詞是“有力的”、“強健的”、“勢不可當的”;而對不喜歡的事物常用“軟弱的”、“微小的”、“無意義的”等來形容,由此可看出,他對事物的評價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據力量和規模。一位愛好藝術的姑娘,常用“美”或“醜”來評價其周圍的事物,“美”或“醜”即是她判定事物的標準。
此外,用這種方法還可推測一個人的情緒。一般來說,如果在幾分鐘隨便的談話中,一個人根本沒有使用表示愉悅的詞,而老是抱怨“惡劣的”氣候,“越來越貴的”物價,“駭人聽聞”的新聞以及“亂糟糟的”交通秩序等,那就不用說,此人心緒糟透了。NO.12通過對方身份,觀察對方性格
一般說來,一個人的性格特點往往通過自身的言談舉止、表情等流露出來,如:那些快言快語、動作麻利、眼神鋒利、情緒易衝動的人,往往是性格急躁的人;那些直率熱情、活潑好動、反應迅速、喜歡交往的人,往往是性格開朗的人;那些表情細膩、眼神堅定、說話慢條斯理、舉止注意分寸的人,往往是性格穩重的人;那些安靜、不茍言笑、喜歡獨處、不善交往的人,往往是性格孤僻的人;那些口出狂言、自吹自擂、好為人師的人,往往是驕傲自負的人;那些懂禮貌、講信義、實事求是、心平氣和、尊重別人的人,往往是謙虛謹慎的人。對于這些不同性格的說話對象,一定要具體分析,區別對待。
雖然說話對象的情況有種種不同,如對方的興趣、愛好、長處、弱點、情緒、思想觀點等,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內容;但說話對象的身份與性格也是很重要的,不得不優先注意。
一個舉人經過三科,又參加候選,得了一個山東某縣縣令的職位。第一次去拜見上司,想不出該說什麼話。沉默了一會兒,忽然問道:“大人尊姓?”
這位上司很吃驚,勉強說了姓某。縣令低頭想了很久,說:“大人的姓,百家姓中所沒有。”
上司更加驚異,說:“我是旗人,貴縣不知道嗎?”
縣令又站起來,說:“大人在哪一旗?”
上司說:“正紅旗。”
縣令說:“正黃旗最好,大人怎麼不在正黃旗呢?”
上司勃然大怒,問:“貴縣是哪一省的人?”
縣令說:“廣西。”
上司說:“廣東最好,你為什麼不在廣東?”
縣令吃了一驚,這才發現上司滿臉怒氣,趕快退了出去。第二天,上司令他回去,任學校教職。
縣令被撤職的原因,便是不會察言觀色。
在溝通中,對他人的言語、表情、手勢、動作以及看似不經意的行為有較為敏銳細致的觀察,是掌握對方意圖的先決條件,測得風向才能使舵。
人與人之間好感難得,惡感易成,所以與人對話,務須謹慎,話一出口,便難收回。
與人說話,留神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說話方式要符合對方習慣,才會產生作用。
你要說的話,事前先打腹稿,列出綱要,免得臨時遺漏。說話時,態度要從容,雙目注視對方的眼睛,表示出誠摯的神情。邊說邊注意他的反應,是讚成還是不以為然,隨時調整你的說法。
其次,你要向對方說話,先要明白他的個性。
他喜歡婉轉的,你應該說隱晦的話;他喜歡直白的,你應該說直接的話;他喜歡學問的,你應該說高遠的話……你的說話方式,與對方個性相符,自能一拍即合。
最後,只明白對方的個性還是不夠,你還得估量彼此的交情。
交情未到相當程度,你的說話方式雖合對方個性,說話是否發生效力仍是一個疑問。話是說得對了,但你的交情不夠,你就犯了“交淺而言深”的錯誤。彼此的交情,還不曾達到相當的程度,“不可與言而言,是以言脫之也”,這時的逆耳之言,只會使人覺得討厭!
忽略你與對方的交情程度,“交淺而言深”、“不可與言而言”,還不如不說。NO.13不要僅靠外表來識人
通過相貌和表情來了解人,是“知人”的一種輔助手段。但是,把它絕對化,把“知人”變成以貌取人,就會錯失很多交往的機會。以外表判斷他人是人之常情。然而,這卻很容易造成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