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周 甘默林
5月10日至5月16日
“D計劃”——德軍的陣勢——德國和法國的裝甲部隊——法軍和英軍穿越比利時前進——荷蘭遭到蹂躪——比利時問題——公認法國在軍事藝術上首屈一指——阿登山脈中的缺口——英國在戰爭初期的困難——“D計劃”的進展——13日和14日的壞消息——克萊斯特集團軍群突破法軍戰線——英國空軍損失慘重——我們本土防衛的最低極限——15日晨雷諾給我打電話——阿登山脈缺口對面法國第九集團軍的潰敗——在荷蘭“停火”——意大利的威脅——我乘飛機到巴黎——在法國外交部的會談——甘默林將軍的談話——沒有戰略後備隊:“一個也沒有”——計劃對德軍“凸出部”發動進攻——法國要求英國增派戰鬥機中隊——5月16日夜間我給內閣的電報——內閣同意增派十個戰鬥機中隊
當我在5月10日晚間就任首相的時候,還沒有人要求我和尚未組成的新內閣中的同僚對于抵禦德國進攻荷、比、盧三國的問題做出什麼新的決定。我們早已確信,法國和英國的參謀人員完全同意甘默林將軍的“D計劃”,這個計劃從拂曉就已經開始執行了。事實上,到了11日的早晨,整個規模龐大的軍事行動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在靠海那一側,吉羅將軍的法國陸軍第七集團軍已經開始冒險衝入荷蘭境內。在中心區,英國第十二輕騎兵團的裝甲車巡邏隊已經到達代爾河,在我們的戰線以南,比約特將軍第一集團軍群所有的其余部隊都亟亟開往默茲河。盟國軍事首腦們認為,如果“D計劃”獲得成功,就可以從縮短對德戰線中節省十二個到十五個師的兵力;當然除了荷蘭陸軍的十個師以外,還有比利時集團軍的二十二個師,如果沒有這些師的兵力,我們在西線的總兵力就要在數量上處于劣勢。因此,我絲毫不想幹預軍事計劃,只是滿懷希望地等待著迫在眉睫的交鋒。
然而,如果我們在事後回顧當時的情景,就可看出,英國參謀長委員會在1939年9月18日所寫的那篇重要報告[1]是寫得非常出色的。在這篇報告中,曾明確指出:除非比利時人能夠有效地守住默茲河和艾伯特運河的防線,否則英國人和法國人趕去支援他們就是錯誤的;英國人和法國人倒不如堅守法國的國境線,或者至多把左翼稍稍向前推進到斯凱爾特河一線。自從1939年9月的那幾天以來,人們已經達成協議,要實行甘默林將軍的“D計劃”。然而,在這段期間並沒有發生任何事情,足以動搖英國參謀長委員會原來的見解。相反,卻發生了許多事情足以加強這一見解。德軍勢力逐月增長,愈趨成熟,現在已擁有一支力量非常強大的裝甲部隊了。法國陸軍受到蘇俄灌輸的共產主義的腐蝕,並且在前線上被漫長的嚴冬弄得士氣消沉,實際上已經軍心渙散了。比利時政府把國家的生死存亡寄托在希特勒會尊重國際法和比利時的中立上面,因而沒有在他們的軍事首腦和盟國的軍事首腦之間做出什麼有效的聯合計劃。在那慕爾—盧萬一線上設置的反坦克障礙和防線,既不充分又未竣工。比利時陸軍中有許多勇敢而又堅決的人,可是由于害怕破壞中立,而未能奮勇投入戰鬥。事實上,甚至在甘默林將軍還沒有下令執行他那準備已久的計劃之時,比利時戰線就已經被德國襲擊的第一陣浪潮衝破了許多點。現在,頂多就只能希望在法國最高統帥部本想極力避免的那場“遭遇戰”中打一場勝仗。
八個月以前,當戰爭剛剛爆發的時候,德國陸軍和空軍的主要力量都集中去進攻和徵服波蘭。沿著整個西方戰線,從埃克斯—拉—夏佩勒到瑞士邊界,共有四十二個沒有配備裝甲部隊的德國師。法國動員之後,可以部署相當于七十個師的兵力和德軍對峙。由于上面提到的理由,當時認為是不能夠向德軍進攻的。到1940年5月10日,形勢就大不相同了。敵人利用了歷時八個月的拖延,並且由于摧毀了波蘭,遂得以武裝、配備和訓練大約一百五十五個師,其中有十個師是裝甲師(“坦克師”)。希特勒同斯大林簽訂了協定,因此他可以盡量減少東線的德軍。據德軍參謀長哈爾德將軍說,他們對俄國“只部署了一支輕裝的掩護部隊,幾乎還不夠用來執行徵收關稅的任務”。蘇聯政府對于他們自己的未來毫無預感,眼看他們不久之後就那麼苦苦要求並等了很久才得以開辟的“第二戰場”遭到德軍破壞。因此,希特勒便能夠用一百二十六個師的兵力和十個坦克師全部的強大裝甲武器向法國猛攻,十個坦克師擁有將近三千輛裝甲車,其中至少有一千輛是重型坦克。
這一支龐大的兵力按下列次序部署在從北海到瑞士的戰線上:
B
集團軍群,有二十八個師,由馮博克將軍指揮,集結在從北海到埃克斯—拉—夏佩勒一線,準備席卷荷蘭和比利時,然後作為德軍的右翼向法國推進。
A
集團軍群,有四十四個師,由馮龍德施泰特將軍指揮,構成挺進的主力,部署在從埃克斯—拉—夏佩勒到摩澤爾河一線。
C
集團軍群,有十七個師,由馮勒布將軍指揮,扼守從摩澤爾河到瑞士邊境一帶的萊茵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