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康城破
劉隗抵達建康以後,面見司馬睿。他與刁協一起向司馬睿進言,要求將王導一族全部誅殺,以絕後患。然而,司馬睿卻拒絕了這個建議。
司馬睿沒有選擇與王氏家族徹底決裂,其原因固然與其和王導君臣之間長期的感情以及王導一直以來表現出的忠心不無關係,但是似乎與司馬睿對于局勢的走向沒有把握也有一定的關係。
第一,王敦發動叛亂以後,王導沒有像他的從兄王含那樣選擇逃跑,而是一直以一名罪臣家屬的身份,帶領全體成員每天到宮門外等待處罰。這首先就是一個態度問題,也說明了王導還是對司馬睿忠心的,起碼在表面上是這樣的。留下王導,即使事情出現意外,身為家長的王導也可以充當制約王敦的一件武器,使之不至于走得太遠。
第二,處罰整個王氏家族面臨現實的困難。王氏家族過江以前就是瑯邪的高門大族,過江以後更是一等一的豪門。經過王導等人的苦心經營,王氏家族已經儼然是一個王氏帝國。史稱,僅王導自家就有田六十余頃,有田就需要有人耕作,那麼部曲、門客、奴婢等就不在少數。況且,在王氏家族內部不少人雖然對刁協等人的做法十分反感,但對于王敦的忤逆行為也是不認可的。除此之外,王導以宰相的身份控制朝廷多年,勢力盤根錯節,在宮門外的王導時時讓司馬睿感到沉重的壓力。如果在王導等人態度很好的情況下再予以嚴肅處理的話,將缺乏正當性。這樣只會把整個王氏家族甚至包括傾向于王氏家族的其他大族推向王敦一邊,並極有可能激發出建康的內亂。
第三,司馬睿對中央的兵力是否能夠戰勝王敦並沒有十足的把握。戴淵、劉隗的部隊畢竟剛剛建軍半年,與王敦訓練有素的部隊當不可同日而語。建康城內的兵力也不很充足,宿衛六軍據《晉書職官志》記載,“六軍”是指中領軍、中護軍、左衛將軍、右衛將軍、驍騎將軍、遊擊將軍。十分薄弱。而且,王氏家族在宿衛六軍中也是很有勢力的,如王廙就是左衛將軍,王邃為領軍將軍。而甘卓、陶侃均在千里之外,遠水救不了近火。因此,朝廷未經戰陣的軍隊與王敦的虎狼之師相遇,究竟能否取勝,尚屬未知。如果此時與王氏徹底決裂,以後將沒有一絲的回旋余地。
第四,激起王敦之變,當然是司馬睿為了提高皇權。不過,司馬睿採取的辦法是利用刁協、劉隗等人,來分割王氏家族的權力。這說到底,還是一個君主利用大臣之間爭鬥搞的一種平衡。如果把王氏家族斬草除根的話,司馬睿勢必面對一個刁協、劉隗一支獨大的問題。即使是戰勝了王敦,留下受到重創的王導作為劉隗、刁協二人的掣肘,亦無不可。
于是,在劉隗回師建康之前,通過周顗的極力斡旋,司馬睿就已經拿定了繼續利用王導的決心。因此,在刁協、劉隗二人向司馬睿建議誅殺王氏家族的時候,司馬睿斷然否定了這個意見。剛才還在群臣面前談笑風生的劉隗陡然感到了極大的不安,不過他還是順從地接受了司馬睿的命令,率部前往金城駐守去了。
送走了劉隗,司馬睿命人將王導上繳的朝服退還給了王導,並在宮中予以接見。走進宮中,王導頓首謝罪說:“亂臣賊子,哪個朝廷沒有啊?我沒有想到今天竟然出現在臣下的家族里!”王導對司馬睿的這番話,是給王敦的行為定了性,即王敦是亂臣賊子。而王導內心深處真的就是這麼想的麼?
而此時,司馬睿表演得更是出格。他連忙將王導扶起,像朋友一樣親昵地稱呼著王導的字,說:“茂弘啊,我正要把建康城方圓百里臣民的身家性命,都拜托給你呢,瞧你說的這是啥話啊!”好像過去剝奪王導權力,試圖鏟除王氏家族,都與他毫無關係似的。
接著,司馬睿下詔,任命司空王導為前鋒大都督,以尚書令刁協出督六軍,加封周顗為尚書左仆射,王邃為尚書右仆射,建康附近的地方官全部加軍號。
至此,司馬睿的部署業已全部完成:戴淵領兵扼守建康朱雀橋,負責建康城的正面防衛;劉隗前突至金城,迎擊敵人;右將軍周札駐守建康西面門戶石頭城,護衛建康的西面;太子右衛率周筵(周札的侄兒)火速趕往了三吳去平定沈充。同時,司馬睿也正式下詔命令甘卓、陶侃領兵攻擊王敦的後方。
為了進一步拉攏王導,司馬睿下詔說:“王導大義滅親,請將我當安東將軍時朝廷曾經頒發給我的節,交給王導。”除了降尊紆貴地安撫王導以外,司馬睿還派遣王導的堂弟,也是司馬睿的姨家表弟、左將軍王廙前往王敦軍中,企圖勸說王敦退兵。這當然是司馬睿的一廂情願。
不過,在司馬睿看來,我沒有殺掉王氏一門,現在最佳的選擇是能夠說服王敦退兵,這樣雙方都能體面地下臺階。而能夠充當此任的最好人選,非王廙莫屬。雖然王廙本人沒有什麼實際才能,但是他有司馬氏與王氏兩家的背景。可是,司馬睿大大低估了王敦的決心,局勢已經到了這個地步,還幻想雙方真的能夠言歸于好,的確有點天真。王廙到達王敦的軍營以後,就被王敦扣留不放,反而向王敦透露了建康各處的兵力部署,替王敦出謀劃策。
看到王廙遲遲不回,司馬睿終于意識到難免一戰了。為了鼓舞士氣,他親自穿上鎧甲,在建康郊外檢閱部隊。
五年前杜弢叛亂被平定以後,杜弢的部將杜弘投降了王敦。此時,杜弘也隨著王敦一起來到了建康。王敦最初的打算是直接進攻駐守在金城的劉隗。但是,身經百戰的杜弘對王敦建議說:“劉隗手下的壯士很多,不容易迅速擊敗,不如先進攻石頭城。周札此人對下屬刻薄少恩,部隊不願意為他賣命。我軍如果前去進攻他,肯定能夠一舉攻下。一旦周札被擊敗,前突在金城的劉隗自然退卻。”
王敦採納了杜弘的建議,任命杜弘為先鋒官,率領先頭部隊,前去攻擊石頭城。按理說,石頭城十分險要,但是在杜弘士兵的攻擊下。周札居然大開城門投降了王敦軍,石頭城被王敦所部順利佔領了。王敦軍拿下了石頭城,建康的西門洞開,誰都知道攻陷建康只是遲早的事情。
失去石頭城以後,司馬睿變得又驚又氣,舉動失常。
他命令京師的所有部隊全部出動,發誓要奪回石頭城。于是,各路部隊開始向石頭城發起進攻。刁協、劉隗、戴淵各自率領部隊與王敦軍接戰,均被打得大敗。接著,王導、周顗、郭逸、虞潭等悉數出戰,也均遭敗績,而建康城能用之兵幾乎損失殆盡。太子司馬紹聽說以後,不禁怒火中燒,想要率領衛士親自出戰。太子中庶子溫嶠拉著馬籠頭死死勸諫,說:“殿下,您是國家的繼承人,怎麼能不顧自身的安危,而不顧天下呢?”抽出寶劍將套馬的皮帶斬斷,司馬紹才停了下來。
建康就這樣輕易地變成了無防之城。
司馬睿失敗得有些突然,也有點蹊蹺。各種史書對此都是一筆帶過,對于當時的細節沒有做出過多的描述,這大約出于歷史上為尊者諱的傳統吧。即便如此,我們也深切地感覺到,當時的建康守軍並不賣力,建康民眾也是袖手旁觀。究其原因,大約是司馬睿發奴為兵確實讓“士庶怨之”吧!另外,指揮這次戰鬥的都督王導,本身就不願意看到己方的勝利,因為如果司馬睿勝利的話,也許王氏家族會變得更加危險;反之,不僅能夠除掉異己,而且王氏等大族的利益還能得到有效的維護。史書沒有透露王導在後面做了什麼樣的手腳,因此也不好斷言。
王敦高居在石頭城上,並以此為據點,縱兵大掠建康城。百官全部逃散,只有安東上將軍劉超率領部下宿衛宮中,另外還有兩位侍中陪伴著司馬睿。劉超是瑯邪國的故人,對司馬睿忠心耿耿。他本來在服父喪中,因為王敦之變,司馬睿特意下詔奪情,讓劉超趕回。敗退以後,戴淵率領親隨百人回到宮中,等待司馬睿的下一步命令。刁協、劉隗一起入宮,與司馬睿在太極殿的東殿相見。司馬睿看到兩位忠臣,不禁悲從中來,痛哭失聲,勸令二位趕緊各自逃難。
刁協說:“臣當守在此,等待被殺,不敢有二心!”
司馬睿看著這位倔強的老人,哭著說:“現在事情太危急了,怎能不逃跑啊!”他命令手下給劉隗與刁協兩位大臣準備馬匹,讓他們各自逃命。
刁協年事已高,騎不了馬。如今樹倒猢猻散,招募來的隨從走到半道,也是一哄而散,逃之夭夭。最後,刁協一人走到江乘,被人所殺,傳首王敦。王敦聽任刁協的家人將其收葬。司馬睿對刁協之死十分痛惜,後來他秘密派人將殺死刁協之人捕殺。劉隗則帶領家屬、親隨二百多人輾轉逃往石勒處,後被石勒任命為從事中郎、太子太傅,後死于石勒的趙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