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傳統社會里,為臣之道有很多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權大壓主,不要引起君主的懷疑和恐懼,否則就自身難保了。
具有經天緯地之才、匡世濟時之略的管仲,得遇齊桓公這樣一位千載難逢的明主,總算能夠大展雄才。只是有一點,他未把內政權、外交權尤其是軍權集于一身,才得以善終,否則,別說不能施行改革、幫助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恐怕早就身首異處了。其實,齊桓公也不傻,歷史記載清楚地表明了這一點。
齊桓公對管仲極為信賴,有一天,他在朝堂上對大臣們說:“我想立管仲做我的仲父,不知你們有什麼意見,現在來表決一下。同意我立管仲為仲父的人進門以後往左走,不同意的人進門以後往右走。”說完以後,群臣各分左右,入門後站定,唯有東郭牙既不往左走,也不往右走,竟然站在門的正當中。桓公感到很奇怪,問東郭牙說:“我要立管仲為仲父,同意的人往左走,不同意的人往右走,先生為什麼立在中間呢?難道沒有聽見我的話嗎?”
東郭牙說:“以管仲的才能可以謀劃天下嗎?”齊桓公說:“當然能。”東郭牙又問:“以管仲的決斷能幹大事嗎?”齊桓公說:“當然能。”東郭牙說:“那好,管仲的智謀足以謀劃天下,管仲的決斷足以幹大事情,您現在又要把國家的大權交給他,如果他用自己的智謀才能,憑借著您的威勢,來治理齊國,請問,您的政權能不危險嗎?”齊桓公聽後悚然而驚,對東郭牙說:“您的意見很有道理。”于是,就不再立管仲為仲父,也不把所有的大權交給他,而是讓隰朋治理內政,讓管仲治理外交,使他們分權並立。
漢朝的開國功臣蕭何是劉邦當泗水亭長時的相識,當時,亭長負責處理鄉里較小的訴訟案件,遇有大事,便向縣里詳細匯報,因此與縣中官吏十分熟悉。蕭何是沛縣功曹,與劉邦同鄉,又十分熟悉法律,劉邦對他就格外尊重和信服。劉邦每有什麼處理不當的事,蕭何常從旁指點,也代為掩飾通融,兩人的關係就越來越密切。劉邦斬蛇起義以後,蕭何一直跟隨,劉邦差不多對他言聽計從。楚、漢相爭乃至漢朝開國的大政方針,幾乎無不出于蕭何之手,蕭何可謂勞苦功高。當然,劉邦對蕭何也不是毫無防備之心,但他能較好地處理。楚、漢相爭之時,劉邦離開漢中來到關東,與項羽展開了長達四年之久的戰爭,蕭何留在漢中,替劉邦鎮守根本之地,並兼供給糧草兵丁。蕭何非常善于治理國家,不久就“漢中大定”,百姓皆樂意為蕭何奔走,蕭何對劉邦的糧草供應也充足而及時。但劉邦深恐如此下去人心歸蕭,于己不利,他就托人捎信,慰問蕭何,稱讚他把漢中治理得很好。蕭何十分警惕,為了免除嫌疑,他把自己的子弟親屬凡能參軍者全部送到劉邦的軍中,說是要為漢王平定天下而效力。
劉邦一見,果然十分放心,因為漢中既無蕭何的族黨,蕭何也就不會生出二心。從此,君臣之間再無嫌隙。史書上這樣記載這段歷史,楚、漢戰爭之始,漢王劉邦令丞相蕭何留守關中,輔佐太子劉盈,治理郡縣、徵集軍餉,己則自統大軍東討項羽。漢三年(公元前204年),楚、漢兩軍在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成皋(今河南滎陽汜水鎮)一線對峙,戰鬥異常慘烈。但劉邦卻接連派出數批使臣返回關中,專門慰問蕭何。對此,蕭何未加注意,而門客鮑生卻找到蕭何說:“現今,漢王領兵在外,風餐露宿,備嘗辛苦,反而幾次派人前來慰問丞相,這是對丞相產生了疑心。為避免生出禍端,丞相不如在親族中挑選出年青力壯的,讓其押運糧草,前往滎陽從軍,這樣一來,漢王就不會有疑心了。”
蕭何聽後,猛然醒悟,于是按計而行,派了許多兄弟子侄,押著糧草,前往滎陽。劉邦聽說丞相運來了軍餉,並派了不少親族子弟前來從軍,心中大悅,傳令親自接見。當問到蕭丞相近狀時,蕭家子弟齊道:“丞相托大王洪福,一切安好,但常念大王櫛風沐雨、馳騁沙場,恨不得親來相隨、分擔勞苦。現特遣臣等前來從軍,願大王錄用。”劉邦非常高興地說道:“丞相為國忘家,真是忠誠可嘉!”當即召入部吏,令他將蕭家子弟量才錄用。劉邦對蕭何的疑慮,也因此而解。
後來劉邦還曾多次對蕭何有所疑慮,都被蕭何巧妙地化解了。
召平是個非常有見解的人,秦時為東陵侯,秦滅後淪為布衣,生活貧困,靠在長安東種瓜為生,所種瓜非常甜,被時人稱為“東陵瓜”。蕭何入關後,聞召平有賢名,將其招致幕下。漢十年(公元前197年)九月,劉邦率軍北徵陳豨,韓信乘機欲謀為亂。呂後聞知,在蕭何的幫助下,設計擒殺了韓信。劉邦得知後,便遣人返回長安,拜蕭何為相國,加封五千戶,並賜給了他五百人的衛隊。眾臣聞訊,紛紛前來祝賀,獨召平前來相吊。
召平來到相府,對蕭何說:“自此公將惹禍了!”蕭何一驚,忙問:“禍從何來?”召平道:“主上連年出徵,親冒矢石,只有您安守都城,不冒風險。今韓信剛欲反長安,主上又生疑心。給公加封,派衛隊衛公,名為寵公,實則疑公,這不是大禍將臨了嗎?”蕭何聽後,恍然大悟,急問:“君言甚是,但如何才能避禍?”召平說:“公不如讓封勿受,並將私財取出,移作軍需,方可免禍。”蕭何點頭稱是,于是,他只受相國職銜,讓還封邑,並以家財佐軍。劉邦聽後,疑心稍解。
漢十一年(公元前196年)七月,淮南王英布反,劉邦又移兵南徵英布。其間,多次派使回長安,問相國近來做何事。使臣回報說:“因陛下忙于軍務,相國在都撫恤百姓、籌辦軍糧等。”一位門客聽說了這件事,找到蕭何說:“您離滅族不遠了。”蕭何頓時大驚失色,不知為何。客又接著說:“公位至相國,功居第一,無法再加了。主上屢問公所為,恐公久居關中,深得民心,若乘虛而動,皇上豈不是駕出難歸了?今公不察上意,還勤懇為民,則更加重了主上的疑心,試問,如此下去,大禍豈不快要臨頭了嗎?您不如多購田宅,強民賤賣,自毀賢名,使民間說您的壞話。如此,主上聞知後,您才可自保,家族亦可無恙。”蕭何照計施行,劉邦得知後,方安下心來。
劉邦平定英布後返回長安,途中有不少百姓攔路上書,狀告蕭何強買民田。蕭何入宮見駕,劉邦將狀書一一展示給蕭何看,笑道:“相國就是這樣辦利民的事的嗎?願你自向百姓謝罪。”蕭何見劉邦無深怪之意,退下後,將強買的田宅,或補足價格,或退還原主,百姓怨言漸漸平息,劉邦也因此獲得了好名聲。
韓信只能勇往直前,卻不能善始善終;蕭何功勞不及韓信,智謀亦不突出,卻能自我保全,由此可見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