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股市偏見
【導讀】面對股市下跌,有人總拿宏觀經濟增速下滑當借口,可是宏觀經濟增速上升的時候中國股市不是也在下跌嗎?還有人總拿歐債危機的影響當借口,可是歐債危機沒有惡化的時候中國股市不是也在下跌嗎?中國股市總是在下跌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原因在于管理者和有關部門的偏見。解決中國股市的問題,首先必須破除偏見。只有從根本上破除對股市的偏見,中國資本市場才能長期健康發展。
大家好!我的演講主題是《破除股市偏見》。為什麼這麼說呢?無論是剛才劉紀鵬教授講的新政也好,還是很多人為政府出的主意也好,都必須從認識上、觀念上引起當局的重視,才會有可能產生這些新政或者說是類似的一些東西。
我們在座的每一位都誕生在一個特定的、具體的歷史時代,因此我們很難擺脫小學、中學、大學所學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所灌輸給我們的一些概念。
第一個這樣的概念就是所謂的“虛擬經濟”。什麼叫“虛擬經濟”呢?我問了很多在華爾街工作了快一輩子的人,他們一生都在做金融的事情,但是他們從來沒有用過“虛擬經濟”的詞兒,有的人工作了好多年,也是畢業于沃頓、哈佛這樣的商學院,他也不知道什麼是“虛擬經濟”,“虛擬經濟”是幹什麼的呢?是咱們傳統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用來批判資本主義,希望腐朽的資本主義盡快爛掉所發明的詞。企業是實體經濟,一方面企業在運行,同時還有一個影子一樣的東西在那兒交易,說這東西叫“虛擬經濟”,說它是假的,論證的結果就是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市場經濟都不存在,那何況股市,何況所謂的“虛擬經濟”?
如今我們已經擺脫了這些傳統政治經濟學的束縛搞了市場經濟,搞了股市,但是我們談股市的時候,用的還是“虛擬經濟”這樣的概念。因此每一次我們談到“虛擬經濟”的時候,在不知不覺當中,我們就帶上了偏見或者說歧視。比如說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或者說總理政府工作報告里面就有一句話,說要“滿足實體經濟所必要的貨幣需求”。這句話我讀著就很刺耳,什麼叫滿足實體經濟的貨幣需求,言外之意股市的資金需求就可以不滿足了嗎?所以有了這樣一種根深蒂固的,自己根本沒有意識到的偏見和歧視,資本市場怎麼可能搞好?怎麼可能有所謂的“新政”?
第二個我們沒有意識到,覺得非常正確的表述叫做“鼓勵投資、抑制投機”,當我們這樣說的時候,就好比三四十年前說要打擊“投機倒把”一樣,那個時候政府說打擊“投機倒把”的時候,很多人都覺得這個是非常正確的,三四十年過去了沒有人再提這個詞兒。現在我們的政府工作報告里面,我們的證監會一些文件里面,政府說抑制投機的時候,大家覺得很好,要抑制投機!三十年以後我們還會不會這樣認為,投機有什麼錯?全世界的股市、全世界的資本市場都是在投機當中誕生的,並不是那些一開始就有什麼長期價值投資理念的人催生了這個資本市場。
我們看到很多美國的大的投行,他們的很大的一部分盈利來自于所謂“高頻交易”,如果按照我們當前監管中國資本市場的一些理念,這些高頻交易者,是不是投機者?在西方的資本市場,還有很多做量化的,做宏觀策略對衝的等等,是不是都要被“抑制”掉。我覺得無論是投機還是投資,至少在法律上他們是平等的,監管者的義務只有監管合法或者不合法,至于投資者買了什麼股票,今天買了明天賣了,那是他的權利。假定一個退休的職工,拿5萬元炒股當打麻將玩兒,每天買來賣去覺得很快樂,一定讓他買入並持有一年,像巴非特一樣,他的生命都沒有意義!如果從6000點持有到2000點,他賠了,他還認為價值投資、長期投資是正確的嗎?假設給他500萬元,他也會像我們的基金公司一樣,選擇幾個好的股票價值投資買入並持有;假設給他5億,他選股票都選不出來了,他也會雇傭一個華爾街的博士,去做一個量化的模型;再假設給他5000億,讓他投機他也不投,他只能買指數。當然這個資金量只是決定投資理念的一個緯度,還有其他的,比如說價值觀、方法,每個人擅長不同的方法,有人就擅長技術分析,技術分析也並不低俗,技術分析的鼻祖是凱恩斯,他認為股市就是一個空中樓閣,空中樓閣理論支撐著整個的技術分析派。
除了這個所謂的投資還有套利量化等等各種各樣的投資理念,所以現在我們證監會有關領導提倡的價值投資是片面的也是不正確的。中國的資本市場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還是一個暴漲暴跌的市場。在一個暴漲暴跌的市場里面,你學習美國的理念,像巴非特一樣“買入並持有”,那就讓投資者難免受到傷害。而宏觀策略投資,有買入、有賣空,根據股票,債券、貨幣市場,甚至于黃金、農產品、大宗商品等等不同的機會,周期性地進行資產配置,才能夠切實地為投資者掙錢。
為什麼一定要提倡某一類價值投資理念呢?當我們談投資理念時,首先要對資本市場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當我們談虛擬經濟的時候,我們帶了多少偏見?當我們談抑制投機的時候,我們到底懂不懂這個市場,當我們談鼓勵價值投資的時候,你到底是了解不了解西方成熟資本市場上,還有多樣化的投資理念,而價值投資只不過是其中叫做基本面分析派的一個流派,基本面分析派還包括價值投資和成長性投資。
第三個值得討論一下的偏見就是所謂的“市場化”和“行政化”,到底在中國當前的這個經濟形勢和政治形勢下,有沒有真正的市場化,完全的市場化行不行?比如說股市,現在首先一個造成股市下跌的原因多種多樣,一個非常簡單直觀的原因就是供求失衡,持續的大股票、小股票,創業板的發行,持續的資金流失,持續的大小非的套現,造成嚴重的供求失衡沒有信心;而沒有信心又加劇了供求失衡。你不改變這個供求失衡的局面,怎麼樣振興股市呢?但是一談到供求失衡,控制一下新股發行,有些人就說是不是違背了市場化的理念。
經濟是市場化的,我們現在的經濟也要講宏觀調控,有時候過熱了需要緊縮一下,有時候太低迷了也需要支持一下,整個宏觀經濟的話,中央政府有一只閒不住的手一直在調控供給和需求,那麼在股市里面為什麼不能調控一下呢?真正的市場化到底存在還是不存在?到底是市場化的教條重要還是投資者的利益重要?
所以說,有的人被“虛擬經濟”、“抑制投機”這樣的政治經濟學概念“洗腦”,也有的人是被全盤西化的西方經濟學“洗腦”,崇尚所謂的什麼市場化的理念,所有這些東西都是抑制中國股市、造成持續下跌短期不能改變的原因。
在我看來,股市不是什麼虛擬經濟,股市就是股市,金融就是金融,投機也沒什麼不好,投機和投資一樣,只要是合法的都應該得到鼓勵。純粹的市場化是不存在的,必要的供需平衡是需要維持的。股市的上漲對經濟到底有沒有作用呢?我個人認為是有作用的。
股市上漲首先能夠刺激消費,股市下跌又抑制消費,這個都知道。其實股市上漲的話還能夠刺激投資,股市下跌也能夠抑制投資。在一個估值很高的股市上漲的市場里面,那些想做實業投資的人,他沒有辦法通過資本市場購買來實現他的投資,只能去新建廠房,因此股市估值越高,民間投資就越旺盛;一旦股市低迷了以後,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大家去收購一個企業的股權就可以了,所以民間投資必然低迷,新建投資就必然低迷。因此股市的上漲一定意味著消費的上漲和投資的上漲,而股市這麼長期的下跌,可能就是造成我們中國目前經濟增速從2010年1季度的11.9%,連續9個季度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
格林斯潘在2009年把美國經濟意外見底歸結為股市的上漲,而我們中國的管理層動輒就是確保實體經濟的需求,虛擬經濟不重要,甚至是有負面作用的,不怕股市跌,而怕股市漲,對股市下跌對經濟的負面作用完全意識不到,動輒就抑制投機,甚至想把某些人勸離股市。在他們想象中中國股市里面充滿了投機者,那些虧損的人都是富人!實際上恰好相反,他們每次講的投機者就是我們普通的老百姓,這一輪下跌虧損最多的也是普通的老百姓!
所以真正的理論和觀念上的東西,是股市新政出臺的前提,不破除中國股市的偏見,哪怕是出臺什麼新政,也是為了短期維穩的需求,市場難以長期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