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第二節 西方工業化的路徑不可拷貝

時間:2013-01-22 13:43   來源:中國臺灣網

  第二節西方工業化的路徑不可拷貝

  對于19世紀的人類來說,工業革命是一個新生事物。除了少數西方國家,大部分國家並不願意改變原有的傳統農業社會生活方式。但對于20世紀的人類而言,工業時代的到來已經是一個無法拒絕的現實了,要想在這樣一個世界里過上富饒自主的生活,唯一的途徑是建立自身的大工業體係並全力培育操縱這個體係的制度和人才。

  可是,直到21世紀,發達國家的數量依然屈指可數,而且基本沒有什麼變化,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列強依然是世界的主導,只是相對強弱稍有變化。至于其他第三世界國家,除了亞洲“四小龍”等少數發達國家和地區外,大部分仍然在窮困中掙扎。從來未能建立大工業體係的國家如巴西、泰國,和那些大工業體係已被摧毀的國家如中國、俄國,基本上只擁有相對過剩的勞動力和礦產。相對過剩的資源是否能被結合進大工業體係,取決于價格,所以這些國家唯一的競爭手段就是降價,勝利者建立血汗工廠,掙工錢;失敗者退化到農業時代,吃救濟。只有少數地廣人稀、資源豐富的國家靠賣資源能過不錯的日子,但也使自身愈加喪失發展的後勁。這種國家或地區之間巨大的貧富鴻溝又反過來加強了購買力不足的現實,制造新的不平等。惡性循環的車輪,無情地傾軋著時空,悄然逝去的是人心之力。

  我們可以回顧各個落後國家的近代歷史。在這些國家,盡管許多人認識到了建立現代工業體係的必要性,但當這些工業先知們著手在本國實施他們的工業計劃時,不得不把本國繼承自農業社會的文化傳統、社會結構和運行慣性連同西方既存大工業體係的幹擾、競爭,一並作為現實條件接受下來。試圖在第三世界進行工業化的人們能夠利用工業革命帶來的一些便利條件,譬如大眾媒體、現代化政黨和教育體係等等,這使他們在歷史面前不再束手無策。但相對于龐大的傳統勢力,他們的力量實在太弱小了。同時,因為西方大工業體係已經佔據了整個世界,新生的工業體係無法從外部得到市場,重復西方靠外部市場獲得利潤,對抗內部傳統勢力的老路。內外交困之下,第三世界獨立工業化的努力很少能成功。下面我們將具體考察這個過程。

  西歐的資本主義在工業革命發生後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到了20世紀初期,即使是最偏僻的鄉村也被迫圍繞西方資本主義—大工業這個雙重體係運轉。在這樣的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在完全不受西方影響的情況下制定自己的政策。即使某個政府可以封鎖自己的國界,當他們的領導人回頭試圖解決國內問題時,總是發現西方的文化和經濟體制早已經在長期的貿易與文化交流中滲透到了每一個角落,而巨大的文化空洞和體制運轉的不到位是很難快速得到扭轉的,這使得完全重演西方工業化的歷程是一條無望之路。

  對于各國的企業決策者而言,決定投資方向的基本原則完全一致——規避風險、追逐利潤。但是,不同的國家是以不同的經濟地位加入這個世界貿易體係的,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已經習慣于從先進工業產品的高額售價中獲得穩定的利潤,至于第三世界的企業家,雖然他們的財富依賴于發達國家,但只要能夠從發達國家得到足夠的訂單,他們也能夠維係相對的優越地位。這種格局維係了一年又一年,不變的是發達國家獲得的穩定利潤,而具體哪些國家能同發達國家分享財富,則要看他們能否提供更好的服務、產品,還有更低的價格。

  為什麼落後國家不能通過努力超越這個尷尬之地呢?

  我們設想一下,假如一個智利的銅礦主多年苦心經營,攢了一筆錢,試圖用這筆錢改變自己國家的落後面貌,改變自己寄人籬下的經濟地位,他應該如何入手(其實全世界80%的富鐵礦早就控制在三家跨國公司手里)?

  他或許考慮先建一個先進的冶煉廠,不再出賣礦石這種初級產品,而是把礦石煉成高純度電解銅,獲取高一點的利潤。但當他開始實施這個投資計劃,他會發現冶煉廠的設備同樣昂貴,維護費用不菲,無數相關技術的專利已經被西方所申請,要使用必須交高額的使用費,本國缺乏管理這種冶煉廠的人才……更糟糕的是,制造冶煉設備的公司居然和自己未來的競爭對手——其他冶煉精銅的公司有千絲萬縷的聯係,或是相互控股,或是同為一家基金控制,甚至幹脆就是一個托拉斯的不同分支!如此的險惡局勢該如何應付?競爭對手或抬高冶煉廠設備的價錢,或在關鍵工序上有所保留,要求只有制造設備的公司派駐的工程師才能修理機器,或和其他冶煉公司一起壓價——反正使用精銅制造電纜的企業也在同樣的托拉斯里面,堤內損失堤外補。這個智利老板要麼破產,要麼屈從于跨國公司代表“合資”的要求,逐步地把企業交出去。要麼——他還有另外一種選擇,就是把企業向上下遊發展,建造礦山機械廠、鐵路、港口、訓練人才的大學、研究所等等。但這樣建立的各種企業同樣面臨上面的問題,而且需要越來越多的資金投入,除非他能建立整個現代工業體係和與之配套的教育、科研、文化體係,否則,他將永遠面臨西方完整、成熟的大工業體係的野蠻擠壓和競爭,絕無出頭的希望。

  很顯然,沒有哪個私人礦主真的擁有這麼大的財力,假如他試圖說服自己的同胞一起來解決這個問題,那麼他們必須解決合作的效率問題、多個企業的協調問題、社會改革的阻力問題,還要承受半途而廢的風險、建立完整體係後磨合試車的成本、與西方競爭失敗的成本,甚至要考慮西方惱羞成怒發動軍事入侵的可能性……在承受了這麼大的風險和成本以後,可能會得到利潤回報,但收回成本的時間一般要超出一個人的生命周期。從經濟人的角度出發,這種投資會有人做嗎?所以,對于第三世界的企業家而言,乖乖地開採資源,組織簡單勞動力和初等資源出口是最好的選擇。雖然有經濟波動,雖然有發達國家的技術盤剝,雖然有西方轉移興趣、整體失業的危險,但只要循規蹈矩,服從跨國公司的指導,總歸是有殘羹冷炙可吃。特別是對少數人物來說,只要在現有秩序下與西方配合,就能夠得到相對豐厚的收入和高高在上的地位,從經濟人的考慮方式出發,這就是現實社會中落後國家的歷史宿命。

  上面的例子是虛構的。但在剛剛過去的一個世紀里,在第三世界國家,許多試圖“實業救國”、“經濟自強”的資本家正是在這樣的命運下一次次失敗。

  我們都知道,在工業革命以前的世界經濟中,各個農業—手工業部門是相對獨立的,如果因為戰爭使印度無法從中國進口絲綢,這可能會讓某些商人受損失,但這對印度繼續生產茶葉和水稻沒有任何影響;現代世界則不同,各個經濟部門緊密地聯係在一起,無論多麼現代化的工業企業,一旦失去機械工業提供的零配件支持,教育體係提供的人才支持,交通、能源等各種經濟部分的協作,也不過是閒人一群、廢鐵一堆;同樣,在完整的大工業體係中拆去一環節,無論是化工、鋼鐵、鐵路……都可以導致剩余的所有工廠陷入癱瘓。在這種情況下,試圖在落後國家建設現代工業體係的人們發現自己要麼放棄努力,要麼就得努力建立完整的工業體係。一個哪怕只有一個環節不完整的工業體係也無法與現存的西方經濟競爭。對方可以隨意抬高你所稀缺的物資的價格,來盤剝你的工業利潤。

  如果退而求其次,不試圖建立一個完整的大工業體係與西方競爭,而是努力做好某個經濟部門,使自己融合進西方現存的大工業體係,甚至取代西方的相應生產環節,分享大工業體係的利潤,結果會如何呢?這就必須考慮到大工業體係的標準化特徵。大工業體係的各個部門緊密地聯係在一起,不停地交換物資、能源、人力,整個體係才能正常運轉,由于工業設備和技術開發的投資巨大,各個經濟部門必須統一技術標準才能避免巨大的浪費。在這種局面下,新建的工廠如果想加入既存的大工業體係,就必須讓自己的生產設備、產品型號、尺寸等各個環節符合現有的技術標準。建設工廠和貫徹技術標準本身並不很難,因為無論是生產本身所需要的科學原理還是技術標準本身都是開放的資源,你可以隨便到任何一個工程圖書館去找到這些資料。不過,一旦你具體實施建設過程,你會發現與技術標準相關的無數細節技術已經被少數幾個西方公司申請了專利——科學與技術是不同的,科學是全人類的財產,但核心工程技術在西方產權制度保護下屬于少數走在科技前沿、參與制訂技術標準的跨國公司。這樣,你就陷入了兩難境地,要麼購買專利使用權,讓你的競爭對手坐享高額利潤,要麼讓對方以“合資”、“合作”的名義控制你的企業。前者會使你的運行成本居高不下,而選擇後者的結果是你的辛苦全部付諸東流。

  經過上面的討論,我們可以發現,鑒于大工業體係的特性對經濟規律的影響,在全球自由貿易下,落後國家基本上不可能通過自由競爭來發展自身的工業實力。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