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三條典型道路
雖然現有世界格局限制了落後國家的活動范圍,但這並不意味著落後國家只能服從這種宿命的安排。即便在西方已經建立了穩固霸權的20世紀,至少還有三個國家做出了突破歷史規律的嘗試。雖然最終只有日本獲得了成功,中國和俄羅斯都被重新推回提供勞動力和資源的位置,但這畢竟證明了另一種歷史選擇是可能的。
前面筆者認為,落後國家落入了無法改變自身的命運。這個論斷有一個前提,就是落後國家參與已經存在、但為西方發達國家所主導的全球貿易體係。正是大工業體係的特性和自由資本主義規律相結合阻止了這些國家建立自己的大工業體係。如果國家政權能夠有效地排除其他大工業體係的幹涉,在一個足夠大的國家內建立獨立的經濟體係還是完全可能的。同時,由于有西方崛起的歷史可借鑒,後發國家還有機會抓住經濟進步的關鍵——工業革命,以更快的步伐提高本國的經濟水平。當然,所有讀者都會想到,在一個地球上同時建立多個大工業體係而不是充分利用現有的大工業體係是對人類智力和地球資源的巨大浪費。但由于現存的西方大工業體係被資本主義的結構所限制,無法充分擴大為全體人類服務,建立獨立的大工業體係是第三世界國家無奈但必然的選擇。
雖然大工業體係是無限財富的來源,但通過前面的討論,我們知道一個不完整的大工業體係無法做到用技術來生產技術,用設備來生產設備,用教育和實際操作來培養人才,這種無法自行升級的工業體係對效率的改善甚為有限。那麼,從開始工業化到大工業體係基本建成,這期間需要對大工業體係投入大量的資源和人力而只能取得相對較少的回報,如何解決這個矛盾就是工業化的關鍵問題。根據取得和利用工業化資源的方式的不同,我們可以歸納出三條工業化道路。
第一條道路:西歐、美國的工業化道路
在這一過程的開始,宗教衝突帶來的人均佔有資源的豐富、私人資本的商業經營、海軍的野蠻擴張、新大陸的開辟共同觸發了工業革命。然後,商人們充分開動起原始的大工業體係的生產能力,向傳統的農業文明和新開辟的殖民地傾銷商品。在19世紀,新興工業國家的生產能力在傳統農業文明的富庶面前不值一提,即使是長期的單向自由貿易也不會引起購買力的衰減,商人們很快就賺到了可觀的利潤,這構成了大工業體係擴張和升級的物質基礎。不過,大部分利潤並沒有被投入大工業體係的升級,因為人們還沒有把生產能力的指數化擴張和對工業技術有意識的投資聯係起來,在大部分商人看來,大工業體係和其他傳統部門一樣,持續投資的邊際效益也會迅速衰減,與其把利潤投入技術開發和基礎利潤研究,不如把利潤投向商業和軍事部門,擴大源于傳統農業文明的購買力。在最先爆發工業革命的英國,工業革命之初就採用的採煤技術一直沿用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直到出現其他大工業的競爭,英、法等老牌工業強國才由政府或主要財團出面對大工業體係的升級進行計劃。在這種情況下,大工業體係之所以還能不斷地升級,主要得益于巨大的利潤基數和相對而言無限的市場空間。
其實,對于歐美老牌列強而言,說他們“走上了工業化道路”頗有些牽強,因為這是一種無意識的選擇,沒有任何人對此進行過設計或規劃,身處其中的人們也沒有清楚地認識到是什麼導致了這一切,即便他們認識到了,在這個時代,個人的思想也無法改變歷史的大勢。
由于建立大工業體係所需要的資源來自外部,西方國家的工業化道路走起來最輕松,但對于21世紀的落後國家而言,這種方式沒有任何借鑒作用。在21世紀,試圖工業化的國家既無法在工業化以前掌握全球海權,也無法在工業化的初期就向外傾銷產品。另外,既然人們已經可以認識到大工業體係的作用,所有後發國家都會把寶貴的資源用于大工業體係的構築和升級,不會走西方早期放任主義的老路。
另外,在歷史上大部分時間里,各個手工業生產部門之間的關聯不大,除了沒有什麼技術秘密的農業以外,沒有哪個經濟部門可以影響整個經濟體係的運轉。在這種條件下,任何成熟穩定的傳統社會都自然地趨向于分散內部經濟權力(對外依然要統一規劃資源的使用,如戰爭、外交),由市場來決定內部資源分配。但正如前面指出的,所謂工業革命,就是資源採集業和金屬(確切說是可精密加工的材料,後來增加了高分子材料等)加工業在達到一定技術水平後互相促進,不斷擴大規模,提升加工精度和個人生產效率,將其他部門卷入自升級的循環,最終建立大工業體係的過程。
受地球資源種類的限制,在工業革命以後,少數關鍵技術和資源構成了大工業體係的核心,發展經濟的根本——建立、維護和發展大工業體係的手段與方式被基本確定,且沒有復雜到超出個人或組織的認識能力,因此在大工業體係內部實行計劃經濟往往是有效的。這就是後面兩條道路存在的基礎。
第二條道路:日本的工業化之路
日本的工業化之路與西方國家的歷史比較接近,同樣要依賴外部市場,通過向落後地區銷售工業品換取利潤,再用利潤換取廉價勞動力和原料,進一步擴大生產。只是工業利潤的使用完全由政府(財團操縱的政府或政府操縱的財團)所主導,投資方向明確指向大工業體係,從歷史上看,只有日本在這條道路上獲得了成功。這條道路與西方工業化過程相似,都是利用外部購買力解決本國工業化資金問題,同時又有西方歷史可借鑒,走起來自然要簡單一些,發展也更迅速。
但是,由于取得市場、排斥其他大工業體係的行動本身與西方利益相衝突,必須在適當的條件下才可能走這條道路。在日本工業化的年代(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國家已經稱霸全球,但還有一些角落沒有完全佔領,彼此間的矛盾也沒有妥善解決,日本趁機冒險發動兩次賭博式戰爭(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獲得了東亞霸權,初步建立了工業體係。但日本企圖把中國和東南亞作為獨佔的市場和原料產地,這種進一步的擴張終于惹來西方國家的出手幹涉,最終導致了太平洋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果是日本戰敗,但幸運的是,日本在戰敗以前已經建立了門類齊全的現代化工業,人才和社會體制轉型已經完畢,戰後稍有機會(美蘇冷戰)就能彌補在戰爭中損失的硬件,重新走上富裕的道路。
德國的發展歷程與日本有相似之處,但從長期發展來看,德國建立完整的工業體係是在20世紀初,政府主導性也沒有日本這麼強,所以我還是傾向于把德國歸為第一類工業化方式。
第三條道路:中國和蘇聯的工業化道路
蘇聯建立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新中國成立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平息數年,這時地球上已經不再有可做市場的空白富庶地域,西方強國之間的矛盾也不如20世紀初激烈,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方的大工業體係以美國為中心,已經基本上結合成一體(包括日本),沒有根本上的利益分歧。蘇、中兩國不可能再走靠出口獲取利潤求發展的路線,只能嚴厲地控制本國農村(這兩個國家依然是落後的農業國家),從中提取剩余的人力和糧食,利用這些農業社會的物資和本國的自然資源,從無到有進行工業革命。同時,為了提高工業化的速度,在工業革命進程中,把所有的工業資源都用來投入下一代工業的生產,在開始建設的幾十年間,基本沒有什麼工業物資從重工業的循環里面漏出來,農業和消費品工業繼續保持在前工業時代。經過大概一代人的時間,蘇、中兩國分別在20世紀30年代和70年代完成了大工業體係的建設(當然在水平上和西方還有很大差距)。
至于其他國家,要麼一直安于做西方經濟殖民地的地位,要麼在工業化道路上誤入歧途,試圖在西方大工業體係已經佔絕對上風的情況下,靠貿易和國內企業自行發展獲得工業化資源,結果正如前所述,落入了低水平發展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