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一日之忌,暮無飽食

時間:2012-06-18 11:41   來源:中國臺灣網

  人們日常生活的一日三餐,與人體的健康和壽命都有著密切的關係。有句簡明扼要的諺語:早餐吃好,午餐吃飽,晚餐吃少。寓意非常深刻。

  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其所撰的《備急千金要方》里,勸導人們“暮無飽食”、“夜勿過醉”。明代息齋居士的《攝生要語》告誡人們:“一日之忌,暮無飽食。”

  具體而言,晚餐經常吃得太飽、太豐盛(高蛋白、高脂肪、高熱量食物,以及酒和可樂飲料等),會使血糖、血液中的氨基酸與脂肪酸濃度增高,體內胰島素大量分泌,而人們晚上活動量較少,能量消耗低,多余的熱量在胰島素的作用下合成脂肪,進而使人發胖,罹患脂肪肝。而由于體內胰島素耗用量大,胰腺因負擔加重以致功能衰減,逐漸引發糖尿病。 

  晚餐豐盛又飽食,胃腸道因大量食物積聚而負擔加重,有可能引起胃炎、膽道疾患、胰腺炎等。其中,滯留在腸道內的蛋白質經厭氧細菌作用,產生胺、酚、氮、甲基萲葐等有害物質,既刺激腸壁,可能逐漸引發癌腫,又會進入血液循環,到達心、肝、腎、腦等器官,並對其造成損害。

  晚餐吃得過多,還會引起膽固醇升高,刺激肝臟制造更多的低密度與極低密度脂蛋白,誘發動脈硬化和心腦血管疾病。同時血液中糖、氨基酸、脂肪酸的濃度也將隨之增高。而且晚飯後人們的活動量往往較小,熱量消耗少,在胰島素的作用下,攝入的食物將轉變為脂肪,長此以往,身體也會逐漸發胖。

  晚餐吃得太晚,胃因空虛而發生饑餓收縮和分泌大量胃酸,可能引起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食物進入腸道後,食物中的鈣,一部分被腸壁吸收,多余的鈣經尿液排出。若晚餐太遲,食後不久即睡,夜里排尿次數少、間隔長,尿中積留大量鈣,可能逐漸引起泌尿係統結石。 

  晚餐吃得太遲又過飽,食後不久即睡,來不及消化的食物積滯于胃腸內,產生腹脹壓迫症狀,會不斷刺激腦細胞,使睡眠不安穩、多夢,進而引起神經衰弱,思考力、記憶力減退。 

  晚餐不宜多食、過晚,但可以少吃、早吃。喝點雜糧粥,如南瓜粥、小米百合粥、薏米紅豆粥、百合蓮子粥、苦蕎粥、糙米綠豆粥、五谷粥、燕麥粥、玉米紅薯粥等,有助于安撫臟腑,溫暖脾胃,促進睡眠。晚餐也可以吃點富含纖維素的生鮮蔬菜、瓜果等。因為纖維素能減少人體對膽固醇、三鶜甘油酯的吸收,增加胃的飽滿感從而降低胃口,減少膽汁酸的再吸收和預防膽結石,有助于排便和預防腸癌。

  民間有一句諺語:“晚上少吃一口,睡覺舒服一宿。”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