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劉大夏火燒航海圖

時間:2012-06-20 19:55   來源:中國臺灣網

  火燒航海圖

  鄭和下西洋是幾乎所有上過學的人都知道的歷史事件,然而,在明代對于這件事情的功過則存在非常大的爭議。至少在四百來年的歷史評價上,官方以及當時的知識分子主體上是對鄭和持批評意見的。

  話說1477年,憲宗皇帝希望重新下西洋,因此便命內廷宦官傳令兵部,要求將當年鄭和的航海圖等資料取來。這個消息一出,可急壞了一人。此人就是車駕郎中劉大夏。

  劉大夏暗自沉吟:三寶太監是一位好人,據說此公剛正廉潔,對國家忠心耿耿,對皇上的忠誠日月可鑒。但他好大喜功地下西洋,勞民傷財,下西洋使上萬將士為之殞命。運回來的東西呢,都是一些奢侈品,對百姓生活沒有任何好處。唉,我該怎麼辦?如果當今皇上也好大喜功,這可如何是好?

  沉思良久之後,劉大夏用拳頭狠狠地捶打著桌面,“罷罷罷,我決不能讓皇上得到航海圖。”想到此處,劉大夏來到了檔案庫。因為他身居車駕郎中又主管檔案,所以,很快就找到了航海圖。趁人不備,他把航海圖藏到了身上。之後,回到了兵部大堂。兵部尚書項忠接到聖旨也急忙去檔案庫尋找,結果當然是不見蹤影。

  憲宗皇帝見航海圖找不到了只能作罷。後世的一些官員、知識分子根據這個歷史事件進行了演繹,傳出了劉大夏火燒航海圖的故事。

  因為劉大夏“燒”了鄭和的航海圖,近幾年對劉的批評在網絡上甚至到了人身攻擊的地步。其實,仔細看看劉大夏的生平,我們可以心平氣和一些。劉大夏是一個好官,在今天看來屬于典型的思想守舊,好人辦壞事兒。作為後人心平氣和地對其評價是應當的,而且照某些人所說的,如果鄭和繼續下去,那將……其實,這純屬臆測。就算鄭和發現了美洲又能怎樣?結果還是一樣,中國仍然不會有“歐式地理大發現”。為了給劉大夏這位明代的治世能臣一個訴說的機會,我們不妨簡單介紹一下劉大夏這個人的簡歷。

  劉大夏是湖南華容人,與王恕、馬文升合稱“弘治三君子”。其實,劉大夏是否燒了航海圖難以證明,但藏匿起來確屬無疑。因為,早在1465年(成化元年)越南(安南)入侵老撾,宦官汪直便建議趁機攻擊越南。宣宗立刻要求兵部交出永樂年間徵戰安南時的地圖,兵部職方司主事劉大夏便將圖冊藏了起來,結果致使管理圖冊的官員遭到毒打。劉大夏對兵部尚書余子俊說:“打死一個小吏不過是一條命罷了,如果安南戰事一開,死的人可就不止是千人萬人了!”

  劉大夏一生最值得大書特書的就是,弘治六年(1493年)黃河決口,作為都察院右副都禦史的劉大夏前往山東、河南治水,經過兩年的奮戰,兩省水患終于解除。三年之後,劉大夏積勞成疾回到了湖南。在鄉間他將俸祿都周濟給了本地百姓,人稱“東山先生”。

  劉大夏居官四十多年,為官清廉,其子孫後代皆非常清廉。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劉大夏為人非常和善,即使祖田被人霸佔都不言不語、息事寧人。正德元年(1506年)三月,劉大夏見明武帝昏庸無比,連續上疏請求歸隱。兩年後因為受宦官劉開誣陷,劉大夏被捕入獄。幸好,三個月後劉瑾被殺。正德十一年五月,81歲的劉大夏病逝。

  由此可見,即使劉大夏真的燒了航海圖,諸位後人也沒必要對其進行人格侮辱和醜化。而且,還有一些觀點認為:劉大夏只是藏起了航海圖,等事情平息後又放回了原處。航海圖最終被銷毀的原因,一是明朝滅亡檔案丟失;二是清朝為了禁海,乾隆皇帝下令燒了航海圖。至于航海圖被誰燒的,我們實在沒有鐵定的證據。

  就算鄭和航海圖沒有被燒、被藏,明帝國仍然無法實現“歐式地理大發現”。首先,正德皇帝尋找航海圖去海外的目的,還不如永樂皇帝宏大、富有戰略眼光。他最主要的目的不是為了經濟,而僅僅是顯示自己的治國能力而已。其次,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不在于有些人認為的那樣:擴大海外貿易,從而讓中國盡早進入資本主義,避免明代滅亡的命運,甚至不會出現晚清之後的民族大恥辱。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在于:“中式地理大發現”所蘊涵的和平理念,與“歐式地理大發現”的血腥的對比是那麼的強烈。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