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鄭和下西洋的真實意圖

時間:2012-06-20 19:53   來源:中國臺灣網

  馬三寶的故事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命潁川侯傅友德、永昌侯藍玉、西平侯沐英領30萬大軍,聯合奢香夫人等當地土司武裝,進攻北元殘部梁王和大理段氏。洪武十五年的某一天,在何代村傅友德的前軍突然受到襲擊,為首的竟然是一位沒有成年的孩子。只見他騎著高頭大馬,手中一桿槍左撥右刺異常勇猛。在他身後還有許多少年。

  傅友德聽到這個消息後,非常吃驚。“這些人是什麼人?”傅友德問身旁的一名降將。“應該是馬家軍吧,唉,但馬家軍已經全軍覆沒了,現在都是一些孤兒寡婦呀!”“馬家軍?哦,明白了!你去看看這支隊伍有多少人。”“是。”降將領命而去,三十多分鐘後回到了大帳。

  “我看見了,確實是馬家軍。領頭的那個孩子叫馬和馬三寶!他爹馬哈在一個月前被我們殺死了。他有一個哥哥、四個妹妹,看樣子他是領人報仇的。大概有三四百人吧。”“什麼!三四百人竟然與我20萬大軍對陣!哈哈,我倒要看看這個娃娃什麼樣子……”

  1402年,朱棣領大軍與自己的侄兒爭奪皇位的戰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一支神秘部隊從後面迂回包抄而來,突然間殺向了正在騎馬助陣的朱棣,朱棣顯然沒有準備。正在慌亂之際,突然間一支箭射來,朱棣正巧側頭觀看敵情躲過了一劫,箭射在王冠上。嚇得朱棣大叫一聲,戰馬長嘶,猛然躍起把朱棣掀翻在地。“哎呀!”這時朱允炆的隊伍衝了上來,一人舉刀便砍。

  正在這時,突然斜刺里殺出一人,斷喝一聲:“休傷我主!”人到馬到槍也到,“噗”的一聲將來人扎死。

  兩年後的永樂二年,已然稱帝的朱棣在南京的後宮召見那位救主的戰將。“馬和,朕念你救主之功,且多建奇功,想賞賜你點兒什麼?”那人連忙回道:“萬歲恩情,奴永世不能報答。怎敢奢求,只求萬歲千秋萬歲,永葆健康。”“從今天起,我想賜你姓‘鄭’,你樂意嗎?”“臣願意。”“鄭和,22年前你戰敗被俘,按照舊例將你閹割為奴,你不記恨我們嗎?”

  “萬歲,既然您說是舊例,我還恨什麼。自從我到了您的麾下,如今已有21年。二十多年,您待我不薄。我只願來世做一個完人!”朱棣點了點頭,“我對你是信任的,要你負責宮中的膳食以及宮殿營造,就是對你最後的考驗。如果是別人接到這個活兒,定然是中飽私囊,而你卻分文不取,公正廉潔。朕有一個龐大的計劃要交你去完成,你願意去做嗎?它很危險,但很刺激。”

  鄭和一聽,連忙說道“萬歲,何事?臣不怕危險,只求為陛下分憂。”

  “朕要你為朕領兵出海,去完成一項任務。”

  “臣願聽其詳。”

  鄭和就在那一晚,領受了“下西洋”這一戰略性任務。以前(包括現在)許多人,都認為鄭和下西洋的使命是為了尋找玉璽和建文帝的下落。其實,仔細考慮一下就可以知道,這一點頂多是原因之一,甚至連主要原因都夠不上。

  首先,建文帝即使活著也是一只政治上的死老虎,不會對朱棣構成致命威脅。是活老虎的時候朱允炆都不是朱棣的對手,更何況是失敗後的死老虎。其次,玉璽盡管重要但有沒有玉璽只是關係到面子的問題,對于朱棣的統治地位也無太大影響。

  曾有人異想天開地說,朱棣怕建文帝在某個地方拿著玉璽這麼一蓋,之後就率領千軍萬馬殺回來。如果玉璽真有這麼大的號召力,那麼,朱允炆就根本沒有必要逃往海外了。海外諸國更不會丟棄一個強大的國家而去幫助一個逃亡的君主。

  朱棣之所以派遣鄭和下西洋,其原因除了提高個人威望之外,主要是出于國家安全和財政的考慮。當時,蒙元勢力仍然有著巨大威脅,其勢力范圍不比明初朱家父子的勢力范圍小。北到俄羅斯東到高麗(朝鮮)西到阿富汗南到印度的廣大范圍內,蒙元都還具有影響力。當時最強大的蒙古國家是帖木兒帝國。

  帖木兒在位期間(1370—1405年)不但對同屬蒙古帝國的伊爾汗國、察欽汗國發動進攻,而且在1380年攻佔了伊朗、阿富汗;1393年佔領了南高加索;1398年入侵印度佔領了德里(其後撤軍);1402年與當時風頭正勁,吞並了東南歐的巴爾幹地區,戰敗德國、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多國聯軍的土耳其奧斯曼帝國激戰,最終生擒奧斯曼帝國的蘇丹。可以說,蒙元的各種勢力在中國北部、西北部極為強大,在東北、西南也具有較為強大的影響力,明朝處于被半包圍的狀態,整個陸路被切斷了。而東部以及東南沿海則沒有實力強大的敵人。綜合以上因素,可以說朱棣派遣鄭和下西洋,主要是為了實現以下戰略目的。

  第一,向各國展示實力,警示各國勿與建文帝余部、蒙元合作。明初的海軍非常強大,當時整個歐洲的戰船合起來都不如明朝海軍的實力。永樂時期擁有大約2000多艘可以用于戰爭的各類船只,具備投入數萬乃至十幾萬軍隊攻伐的實力。因此,向這些國家展示海軍的實力,顯然是想讓各國看到明帝國的強大,警告各國不要與明帝國的敵人為伍。

  第二,與各國交好,給予其更大的好處,使之不與建文帝余部、蒙元合作。用現代詞匯表示就是“花錢買和平”。你要什麼?我給你。他進貢一分錢,我們還他一塊錢。由此,我們才會看到每次鄭和返航都會有一些國王、王子隨船前來入貢,最後扎根于中國。你既然全都有了,打仗的衝動自然就少了。

  第三,與其他國家合作共抗蒙元。永樂帝撥給鄭和的將近三萬精銳之師,對付海盜綽綽有余。如此大規模的軍隊,完全是為戰爭準備的。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就屬于這種目的。永樂二年(1404年)實力強大的帖木兒兵分兩路,一路東進攻打明朝,一路南下攻打印度北部。

  戰爭剛剛打響,明帝國就迅速作出反應。永樂三年(1405年)鄭和下西洋便來到印度南部,在印度南部徘徊很久之後才繼續南下。這就涉及從西南部出擊攻打蒙古,策應印度對抗蒙元的問題。因為從陸路進入印度北部與蒙元對抗所需的時間、成本並不比海路少。

  從軍事角度看,如果一支奇兵突然出現在敵人面前,對其心理震懾顯然更大。陸路進兵被敵人偵察得知的可能性很高,而海路的不確定性則增加了軍事行動的突然性。當時蒙古軍隊攻佔了印度北部之後,並沒有長期駐守。鄭和在印度南部的行動,相對起到了阻嚇作用。

  第四,構建新的國際秩序。元朝被明打敗之後,由蒙古建立的統一秩序被打破,亟須一個國家替代蒙古在亞洲的地位,再加上明成祖朱棣要體現其即位的正當性等因素,明亟須展開公關活動。

  第五,配合陸路軍事行動。例如,永樂初年,安南進攻老撾、廣西和雲南等地,永樂三年,朱棣開始進行戰爭準備,在警告無效的情況下于永樂四年(1406年)七月,命令成國公朱能、西平侯沐成、新城侯張輔等率軍攻擊安南。可巧的是,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時候,其船隊就曾經在永樂四年正月到六月在越南海域徘徊。結果呢,安南的南方軍隊一直未敢撤兵。鄭和率軍進入佔城後,安南更是提心吊膽,南部軍隊一直嚴密監視鄭和的軍隊。可以說鄭和的船隊對于明政府僅用了九個月就活捉了安南偽國王、偽太子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六,防止海盜勢力與倭寇合流。鄭和的目的之一是剿殺陳祖義海盜集團,並于首次下西洋就達到了這一目的。這個多達五千余人的海上武裝集團曾令各國頭疼,但在鄭和的船隊面前不堪一擊:燒毀戰船十艘,俘獲戰船七艘,生擒陳祖義等匪首三人並帶回京城殺了頭。這樣,既消滅了海盜,又震懾了倭寇,還在南洋各國贏得了威望。

  基于上述六大原因,鄭和開始了下西洋的壯舉。但是,以鄭和下西洋為代表的“朝貢貿易”對于明朝經濟並無多大作用。我們現在就來談談明代的朝貢貿易。當時與中國有朝貢關係的國家的主要貢品有:

  朝鮮:金銀器皿、白棉綢、貂皮、人參、白棉紙、種馬。

  琉球(今日本衝繩):馬、刀、象牙、瑪瑙、丁香、蘇木、胡椒、硫黃、磨刀石。

  安南(今越南):金銀器皿、犀角、象牙、熏衣香、沉香、速香、木香、墨線香。

  佔城(今越南中南部):象牙犀角、孔雀、熏衣香、烏木、蘇木、各類布巾。

  日本:馬、刀劍、各種用品、蘇木、硫黃。

  暹羅(今泰國):象牙、犀角、孔雀、寶石珊瑚、各種香料、胡椒等。

  對其他如真臘(今柬埔寨)、爪哇(今印尼爪哇島)、三佛齊(今馬來西亞)、蘇門答喇(今馬來西亞的蘇門答臘島)、滿剌加(今馬來西亞的馬六甲)、撒馬兒罕(今烏茲別克)、魯迷(今土耳其)、天方(今沙特的麥加)、渤泥(今文萊)、彭亨(今馬來西亞彭亨州)、百花(今東南亞某地)、西洋瑣里(今東南亞某地)、覽邦、淡巴(今菲律賓某地)、蘇祿(今菲律賓蘇祿群島)、古里(今印度科澤科德)、娑羅(今婆羅洲,又名加里曼丹島)、阿魯(今剛果共和國阿魯市)、小葛蘭(今斯里蘭卡西北某地)、榜葛剌(今印度東部)、錫蘭山(今斯里蘭卡)等國家的回賜物品價值大多高于進貢物品。

  以上諸國的貢品分為“正貢”和“附帶貨物”。後者往往是前者的十幾倍到幾十倍。附帶貨物在弘治之前基本都由明政府給定價格購買。弘治朝之後,則一半購入,一半進入官方指定市場進行銷售。

  當然,購買不全是花錢而是作價之後用中國產品折抵,當然也有回賜銅錢的情況,例如永樂四年(1406年)朱棣就回賜日本國王、王妃1.5萬貫銅錢,給每次朝貢的正副使節、居座、通事等每人分別賞賜銅錢1萬文、8000文、5000文。

  明政府除了將一部分貢品賞賜給官員外,還將其作為薪俸發給大臣。之前,有些人經常提及這些物品有許多是日常生活用品,言外之意是百姓可以得到。但筆者認為,至少在明朝前期百姓乃至民間富商們是無法得到這些番貨的。

  在回賜物品、指定價格中,為了彰顯天朝的博愛,往往將價格提高許多,是民間貿易價格的幾倍到上百倍。在這些朝貢國中,明政府對于朝鮮、暹羅、馬六甲、琉球四國非常好。除了朝鮮以外,明政府對其他國家頒發的朝貢憑證勘合比較嚴格而且頒發較少,朝鮮除一年三貢之外,還有不少貢奉理由。對琉球、暹羅、馬六甲三國的貢奉物品,在作價上高出其他國家許多。例如胡椒市價每斤3貫,琉球則是30貫、暹羅25貫、馬六甲20貫;烏木每斤500文,暹羅和馬六甲的竟然是40貫。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中國與各國的朝貢貿易,極大促進了朝貢國的經濟發展。例如日本,許多日本學者在談到這一問題時,往往會說:沒有銅錢就難以指望我國經濟的順利發展。而反觀中國,除了樹立“天朝上國”的威儀之外,只有大量貨幣流出。

  明代的銅錢有相當一部分是宋代銅錢,本國鑄造的銅錢本來就不夠,卻仍然大量賞賜給各國。再加上價格奇高,各國爭相向中國朝貢,甚至不惜大打出手。這並非是真心出于對中國的尊敬,而實實在在是利益所致。當能夠博取利益的時候關係就近,反之則遠。這就是“花錢買太平”政策最大的不足。因此,鄭和的下西洋壯舉,雖然歷史意義重大,但在經濟上卻是弊大于利。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