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鑿墓碑
2005年1月31日夜,月光下錛鑿斧鋸閃著道道寒光。有兩個人快速地行進著,來到了一座墓碑前,上寫“王氏祖墓”,二人的目光中透著果敢與堅定。他們也不說話,來到墓前端詳著上面的碑文,凡是帶有特定詞句的內容,全部用斧頭鑿去,一座華貴而又莊重的墓碑就這樣被他們破壞了。然而,更令人吃驚的是,二人的身份竟是大學教師。他們之所以如此暴怒,是因為有人將地下這個民族敗類視做英雄,為他樹碑立傳。
什麼人死後竟然受到如此唾棄?其實,這個人已經死了452年了,他的名字叫“王直”(也有人稱其為汪直),是明朝最有名的走私犯,甚至擁有上萬人的武裝隊伍。可以說,他是明帝國走私經濟的典型代表。
爭貢之役後,嘉靖皇帝對海禁政策的執行力度越來越大,大批東南沿海的百姓被逼到了死亡的邊緣。江浙地區原本是明朝政府主要關注的走私地區,而閩粵地區在當時因為被視作“外化”之地,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因此,閩粵地區走私泛濫,特別是福建地區。該地丘陵、山地佔全省總面積的90%以上,多山少田,農業經濟根本無法養活和平時期迅速發展起來的人口。為此,該地區逐漸成為明帝國走私最為猖狂的地區,最典型的是漳州、廈門等地。
本來,政府存在的價值就在于讓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富足。明帝國建立已有百年歷史,從法理和民心向背上,已經沒有了任何擔心。然而,囿于傳統儒家思想的“祖制”觀念,並沒有順應民意開放海禁。本來正常的海外貿易,竟成了非法行為。當時的福建地區的百姓也就背上了惡名“居民多貸番且善盜”。
在正統(1436—1449年)、景泰(1450一1456年)年間,漳州、廈門等地的走私經濟便成為當地的主體經濟。明代的禁海政策始自朱元璋,而朱元璋的諸多言論在其死後,也被載入《大明律》中。法律存在的價值就在于讓民眾獲得好的生活有保障,然而,此時的法律卻成了惡法。因為有禁海令,官員們自然要進行執法工作,甚至粗暴執法。因為官員的粗暴執法,已經富裕了的一些百姓便進行抵抗。這個時候,我們需要注意一個不被經常提及的問題——戶籍制度。
戶籍制度在明朝被嚴格地執行著。海外貿易從業者不能進行人口流動,從而無法去其他地區進行商貿活動,而從事海外貿易賺錢的速度又是其他經濟活動難以相比的。由此,富裕起來的海外貿易群體自然要為自己的利益進行抗爭。
反抗者無論如何都會受到殘酷的鎮壓。為了與強大的政府對抗,他們急需一位領導人。而這個人就是朱元璋的同鄉王直。
王直是安徽歙縣人,早年開始經商(與同鄉徐惟學等人販賣私鹽),因違法逃到浙江、福建、廣東進行走私。嘉靖十九年(1540年),從走私中嘗到甜頭的王直,竟然打起了明帝國嚴禁出口到日本的硝黃、硝石等物品的主意,從此王直的勢力就擴大到了西洋諸國。
後來王直到了雙嶼島為許棟做管庫。朱紈攻下雙嶼島後許棟逃亡,王直被眾人推舉為首領,後前往日本當中國貿易的經紀人。其後王直幫助官府剿滅海盜盧七、陳思盼等,威望大增,徐海、葉麻、毛海峰、徐惟學等公推王直為“海上盟主”。
本來,王直以為以自己的功勞,官府會改變對他的態度,甚至“松弛海禁”,允許通番互市。然而,正當他與朝廷會商之時,參將俞大猷卻率軍前來攻擊。王直帶著滿腔憤恨衝出包圍逃到了日本。
在這件事情中,明政府的做法確實欠妥。本來,王直可以像後來的鄭芝龍那樣被招安,成為一支可用的武裝。但明廷卻以為“擒賊先擒王”殺了王直之後,就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其余海盜,殊不知海盜各個幫派之間的爭鬥並不比海盜與官府的鬥爭和緩多少。即使是王直的手下,同是徽商—海盜集團的一員徐海也是和他面和心不合。
但這並不能成為王直後來的所作所為可以被原諒的原因。逃到日本的王直,自立為王,自稱“凈海王”,出行模倣皇帝。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他開始糾集倭寇侵擾東南沿海。他以日本為基地,搶劫商船、攻擊大陸沿海地區,倭寇的許多行動都受其指使。東南沿海的倭寇之患之所以長期不能得到解決,其中就有這個原因。王直由一名官府的反抗者蛻變成了十惡不赦的民族敗類。王直與被其雇傭的倭寇在閩浙粵三省沿海地區,大肆搶掠,無惡不作,成為明政府的心腹之患。
嘉靖皇帝命胡宗憲總督軍務,在囚徒蔣洲的建議下,胡宗憲將王直的母親、妻兒拘捕,家產田地沒收。其後,蔣洲被封為市舶提舉正使前往日本說服王直回國。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九月,蔣洲從浙江桃花渡出發,兩個月後到達日本的五島。在會談中,蔣洲說胡宗憲誇獎王直為“偉人”。1556年王直派人與胡宗憲商談。王直的要求有三個:解除海禁,開市通商;至少被官封都督;釋放一家老小。
胡宗憲表面上答應一切條件,但告訴王直須上報朝廷批準。同時命令戚繼光、張四維伏兵海陸要津。王直被騙,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十一月登陸商談,先被軟禁後被送入獄中,與兩年後的十二月二十五日被處死。王直被殺,妻子成為家奴,其家族成員、部眾萬人被殺。
對于胡宗憲的做法,明朝著名科學家、名臣徐光啟不以為然,他認為:王直從未親自率人來犯領土。國家一召喚他就回來了,如果給他一官半職,讓他招撫海寇,那麼東南就會安定了。明帝國的最高行政執行機構——三司(平行的三個最高權力機構,係掌管軍事的都指揮使司、掌管行政的承公布政使司、掌管司法的提刑按察使司)會議,對王直是這樣評價的:“王直始以射利之心,違明禁而下海,繼忘中華之義,入番國以為姦。勾引倭寇,比年攻劫,海宇震動,東南繹騷。上有幹乎國策,下遺毒于生靈。惡貫滔天,神人共怒。”
倭寇在明代二百多年的時間里之所以難以消除,其中就有中國人為虎作倀的原因。當時的明朝人就說:“王忤瘋(王直)、徐必欺(徐海)、毛醢瘋(毛海峰)之徒,皆我華人。”更有甚者,軍方也開始與王直來往,例如把總張四維(與首輔張四維無關)。
王直死後,他的徽商—海盜集團的二把手徐海也被胡宗憲剿滅,徽商—海盜集團自此沒落。直到半個世紀後,又一位海盜首領出現了,他的名字叫鄭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