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紀念哈珀·李:曾50多年不出鏡,不隨意發表文字

時間:2016-02-25 07:46   來源:北京青年報

  ◎胥慕怡 王若婷

  2月19日,憑借經典小說《殺死一只知更鳥》而享譽美國文壇的作家哈珀·李在亞拉巴馬州費洛維爾的一家養老院安然離世,享年89歲。她的侄子漢克·康納表示,她是在熟睡時悄然離世的,此前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健康狀態,因此對她的離去感到意外。

  《殺死一只知更鳥》是哈珀·李的處女作,問世于1960年,小說反映了20世紀30年代美國南部的種族歧視問題與暴民統治,一經出版便立刻受到讀者的追捧,並于次年獲得了普利策小說獎。1962年,根據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在美國上映,影星格利高里·派克飾演片中為黑人疑犯辯護的律師阿提克斯·芬奇。這個角色也為格利高里·派克贏得了1963年第35屆奧斯卡最佳男主獎。

  然而正當人們翹首盼望這位文壇嘉寶的下一部作品時,哈珀·李卻突然選擇了沉靜。自60年代中期成名後,她就過起了深居簡出的隱居生活,晚年時又從紐約重返故鄉阿拉巴馬州的門羅維爾市,與姐姐愛麗絲住在一起。愛麗絲于2014年去世,享年103歲,而哈珀經歷中風後則住進了當地的養老院。

  50多年以來,哈珀·李拒絕接受任何正式採訪,不出鏡,不隨意發表文字,終身未嫁,也沒有子女。即便是前往白宮接受布什總統的榮譽獎章時,她也設定了嚴格的條件:不回答任何問題,也不發表任何演講。

  時隔50年再出書引發質疑

  直到去年7月,哈珀·李才出版了她的第二本小說《設立守望者》(Go Set a Watchman),講述的是《殺死一只知更鳥》故事發生後20年的事情。自該書在北美上市以來,第一周就賣出110萬冊,同時迅速登上了亞馬遜熱賣圖書榜。

  第二部小說的出版不僅轟動了英美文壇,也帶來了關于這本書的種種疑雲。在隱居的日子中,哈珀·李幾乎不與外界接觸,只是偶爾跟她的主要代言人兼首席出版聯絡人托尼亞·卡特聯係,由此招來外界質疑:歸隱如此之久,且公開表示過不打算出版其他作品的哈珀·李,怎麼會在89歲高齡之際,出版一部早在50多年前就寫好的書?是否有被人操縱的嫌疑?哈珀·李所在的阿拉巴馬州甚至收到匿名投訴,認為“由于年老衰弱、聽力下降、視力模糊等原因,哈珀·李生活無法自理,出版《設立守望者》可能不是出自她的意願。”

  不過,州政府調查後表示,經過訪談取證,哈珀·李是自願出版這本書的,她原先以為那些原稿丟了,2011年才又重新發現。她在聲明中寫道:“在思考和猶豫良久之後,我把原稿給一部分我信任的人看了,而且我高興地聽他們說,他們覺得這些原稿值得出版。”

  事實上《設立守望者》早于《殺死一只知更鳥》完成,但是當時出版社的編輯認為該書內容結構失當,將書退回了,並建議她把故事提前20年重新構建。于是哈珀·李選取了原小說中的一部分,並將其進行了修改和拓展,兩年後才有了《殺死一只知更鳥》。《設立守望者》出版時,她曾在通過出版商發布的一份聲明中寫道:“當時我還是個第一次寫書的作家,別人讓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

  雖然《設立守望者》銷量驚人,大眾對其評價卻褒貶不一。最讓讀者和評論界難以接受的是,在《殺死一只知更鳥》中以為黑人伸張正義的律師形象出現的阿提克斯·芬奇,在《設立守望者》中卻突然反轉,成為一個參加過3K黨的種族主義者。難怪有評論稱,“半個世紀前編輯對這本書的評價沒有錯,這部書的結構存在缺陷。與《殺死一只知更鳥》相比,這本書在敘事上缺乏連貫性,也找不到作者在上一本書中精雕細琢的行文風格。”

  她從沒期望《殺死一只知更鳥》會成功

  哈珀·李為什麼選擇與世隔絕?圍繞這樣的疑問,過去50年中,人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猜測,甚至有謠言稱《殺死一只知更鳥》的作者並不是哈珀·李,而是其好友,《冷血》一書的作者杜魯門·卡波特,然而對此兩人都矢口否認。

  成功邀請過3.5萬人作為其訪談對象的美國著名脫口秀主持人奧普拉·溫弗瑞,自童年起就對《殺死一只知更鳥》特別著迷,成名後的她也曾試圖邀請過哈珀·李上自己的節目,但花了兩年時間依然無功而返。

  奧普拉說:“他們都希望上我的節目,也都希望得到公眾的認可,每次攝像機一關閉,每個人總會轉向我問這樣一個問題‘我的表現可以嗎?’布什總統這樣問過我,奧巴馬總統這樣問過我,無論是英雄還是家庭主婦,無論是罪案中的受害者還是罪犯,都這樣問過我。”然而面對自己最喜歡的作家,這一夢想終究沒有成真。

  當時哈珀·李這樣回復奧普拉:“我從沒期望《殺死一只知更鳥》會成功。我也希望從公眾那兒獲得一些鼓勵,但我十分清楚地知道,我很難再超越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你的邀請,更不能在大庭廣眾之下滔滔不絕地談論所謂的經驗,我真開不了口。我只希望過隱身生活,也偶然和朋友吃飯、聽音樂會、打高爾夫。”

  其實早在1964 年,她本人還願意接受電臺採訪時,就已經做過這樣的表述:“我原本希望評論家們能高抬貴手,讓它(《殺死一只知更鳥》)死得痛快點。……我的野心並不大,就像我說的那樣,但最後我得到的卻很多。從某些方面來說,這跟我之前盼望的痛快的死一樣可怕。”

  這是哈珀·李接受的最後幾次採訪之一,此後對于媒體,她總會給出一些“新的作品在創作中“的暗示,但從未透露具體內容和時間。她曾對美聯社說:“成功對我有著非常壞的影響,我變胖了——但也變得極度自滿。我當時就是在不停地跑,像從前一樣害怕。”

  後來她開始拒絕記者的採訪請求,所有關注哈珀的人陷入了漫長的等待,等待漸漸變為了失望,失望又轉化成了遺忘。

  與世隔絕令她更有安全感

  不過一些自童年起就認識哈珀·李的人聲稱,是《殺死一只知更鳥》一書本身所反映出的復雜童年遭遇讓她選擇成為一名隱士,她並不是要逃避公眾,而是因為她本身就是一位拘謹而特立獨行的人,只有離群索居才能給她更大的安全感。

  哈珀·李1926年出生在美國阿拉巴馬州的一個小城費洛維爾,童年歲月正值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南方種族歧視問題相當嚴重。哈珀出身當地的望族,父親阿瑪薩·科爾曼·李曾是一位律師,擔任過州立法委員,同時還運營過當地的一家報社。小說中為黑人疑犯辯論的主人公律師阿蒂克斯·芬奇正是以其父親為形象,且無論是在現實中還是在小說里,他們所為之辯護的黑人最後還是被處以了絞刑。

  童年時期的哈珀,受父親影響很大,且這一影響一直延續至她成年。一次在拍攝電影《殺死一只知更鳥》的片場里,哈珀觀看派克的表演時突然熱淚盈眶,當派克關切的詢問她緣由時,她說:“因為我剛才看到你凸出的肚子,和我父親生前的一模一樣。”

  由于電影中曾多次出現的手表只是一個道具,影片拍攝結束後,哈珀還真的將父親的手表送給了派克以示懷念和認可。

  哈珀和父親一樣在種族問題上持自由主義觀點,但是這一觀點在當時非常不受歡迎,並且她的許多家人也都不喜歡她在書中所倡導的反種族歧視觀念,這使得她常常面臨一種被孤立的狀態。

  其實讓童年哈珀更感到恐懼和不安的是她的母親弗朗西絲·芬奇·李。弗朗西絲曾患過抑鬱症,精神狀態一直不好,體重超重、情感脆弱。據鄰居們回憶,弗朗西絲很少與人打交道,常常一個人一連好幾個小時彈鋼琴,擺弄花箱,經常坐在前廊上玩填字遊戲玩得入迷。由于精神問題,弗朗西絲還曾兩次試圖把哈珀淹死在浴缸里,給小小年紀的哈珀帶來了很深的心理陰影。

  從小熟識哈珀·李及其家人的鄰居喬治·托馬斯·瓊斯曾說:“雖說我不是心理學家,但是我敢說書里到處都有妮爾(朋友和家人對哈珀的昵稱)本人的影子……妮爾小時候就缺乏安全感,整個人總是處于戒備狀態,寫了書之後情況也沒有改善。”

  可能正是由于嚴重缺乏安全感,小時候的哈珀總將自己打扮得像個淘氣的假小子,喜歡和周圍的男孩打架,要是哪個小孩子惹到她了,她就直接動手。哈珀將自己叛逆的形象寫進了小說,化身為性情直率、敢想敢做、說話一針見血的律師女兒斯科特。不過作為鄰居,瓊斯並不認為後來的哈珀·李是孤獨的,“這不過是她自己選擇的生活。她本可以活得更好一些,但是或許因為一生都缺乏來自家庭的關愛,所以她覺得這樣與世隔絕的生活更令她有安全感。“

  與杜魯門·卡波特的友誼始終喜憂參半

  除了父親,對哈珀·李寫作影響較大的還有另外一個人——她兒時的玩伴,後來的作家杜魯門·卡波特。小時候的哈珀·李常常跟男孩打成一片,這其中就有卡波特。那時候的卡波特也是個愛惡作劇的搗蛋鬼,兩人一拍即合。

  他們二人都喜歡偵探類的小說,如《福爾摩斯探案集》、《月球車男孩》等,常常一起在樹屋讀推理小說,聊天,用哈珀父親的打字機寫故事,一個人說,一個人寫,自娛自樂,以打發漫長的下午。

  雖然興趣相投,但當時兩個人的性格、外貌打扮卻截然相反。哈珀伶牙俐齒、盛氣淩人,是個經常穿著背帶褲,光著腳丫到處跑的假小子;而卡波特則穿著十分講究,嗓音輕柔。由于卡波特在同齡人中顯得比較弱小,常受到學校惡霸的欺負,年齡更小的哈珀就會用拳頭保護他。長時間相交織的生活帶給兩人的創作生涯的影響都很大。年輕時的哈珀一直夢想成為父親那樣的律師,是卡波特一直鼓勵哈珀從事寫作,直到她寫出了《殺死一只知更鳥》,並一舉成名。

  可以說,哈珀在她兩部著作的人物塑造中都借用了她與卡波特之間的友情。在《殺死一只知更鳥》表現為斯科特和迪爾的友情,而在其最新出版的小說《設立守望者》中也沿用了這種關係。而卡波特在他的首部小說《別的聲音,別的房間》中,也借用哈珀的形象,塑造了假小子伊達貝爾·湯姆金斯。後來在卡波特創作真實犯罪小說《冷血》時,兩人也有密切合作,哈珀幫他做研究,打印了150多頁的筆記。

  但是同為作家,由于競爭關係,他們之間的友誼始終喜憂參半。《殺死一只知更鳥》獲得巨大成功並贏得普利策獎後,卡波特的心情頗為復雜。昔日的同窗好友,一舉躋身文壇大家行列,而自己卻還默默無聞。1966年卡波特憑借《冷血》一書也逐漸有了名氣,但他只在致謝中簡短表達了對哈珀·李的感謝,而弱化了她在小說創作過程中的作用。

  後來,哈珀出于種種原因選擇了離群索居的生活,而卡波特在人生末尾也由于過量飲酒和吸毒,疏遠了包括哈珀在內的許多朋友,並最終于59歲患肝病去世。

  兩人的特立獨行是相似的。正如卡波特在一次採訪中回憶所說,他們兩個經常覺得自己“與眾不同”。而哈珀也認為她與卡波特被一種“共通的痛苦”連結在一起,尤其在童年時期,大部分時間都活在想像中。

  哈珀·李的一生是令人好奇的,甚至是不為人理解的。但是正如她的那句名言:“如果你能學會一種簡單的本事,你就能跟各式各樣的人都很好地相處了。但是你要真正了解一個人,你非得站在他的立場考慮問題才行,非得設身處地來想才行。”

  50多年前,她毅然以自由主義的思想包容了不同種族的隔閡,50多年後的今天,也讓我們以同樣的包容心態看待她的遁隱與離世吧。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