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斯大林格勒1942:紀實展現近代史最血腥戰役

時間:2015-04-26 09:58   來源:搜狐讀書頻道

  6月30日,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穿過前沿陣地,準備向東邊的頓涅茨河挺進。他的左翼是匈牙利第2集團軍,右翼是第1裝甲集團軍。蘇軍的抵抗比預料中的更頑強,除了裝甲車外,蘇軍還出動了T-34坦克、反坦克大炮,還挖掘戰壕,並且派出了偽裝成斯圖卡飛機的戰機。但是這種形式的戰鬥組合方式卻將蘇軍坦克部隊置于一個非常不利的處境中,因為德國裝甲兵部隊的作戰經驗遠優于蘇軍。蘇聯戰士們要麼死守陣地到最後,要麼就是在最後時刻臨陣逃脫。“蘇軍坦克像烏龜一樣地爬出他們的陣地,”一個飛行偵察兵這樣寫道,“然後企圖以之字形的行進方式逃跑。一些蘇聯紅軍仍舊穿著他們的迷彩服,就如同給烏龜戴上了綠色的假發。”

  德國部隊穿過無邊無際的種滿向日葵或者谷物的田野繼續向前推進著,他們所要面對的危險之一,是因為前進的速度太快而讓紅軍有機可乘,使得他們得以從後面或者從側翼進行攻擊。在大多數情況中,當德軍向後面開槍的時候,紅軍戰士們會倒下,假裝被打死了,並且躺在那里一動不動,但是當德軍走近去核實他們是否真的死亡的時候,這些蘇聯戰士們就會“在最短的距離內射死德軍”。

  盡管德軍不斷地向前推進著,但是參謀部的官員們還是因為蘇軍從賴歇爾少校身上繳獲的計劃資料而感到不安,他們甚至已經在私下里討論過。但不管怎樣,哈爾科夫已經被牢牢地控制在手,現在,他們害怕德軍會採取任何不明智的輕率之舉。他們並不知道敵人是否正在積極籌備後備軍,然後展開一次出其不意的反攻,或者是否正在計劃收回邊遠失地,擺開一條更長的戰線,從而切斷德軍可憐的供給線。但是,不管從哪方面來看,此時德軍參謀們的擔心都太過多慮了。蘇聯軍隊陷入了超乎想象的混亂狀態之中,由于落後的通訊設備,參謀官和指揮官們飛身躲藏在雙翼引擎飛機的四周,以躲開梅塞施米特飛機極力探明蘇聯軍隊所在位置的企圖。

  賴歇爾事件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狡猾的蘇聯軍隊將會根據這份文件安排一個巨大圈套的想法一直影響著德國軍隊的行動。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這個說法更得到了許多幸存者們的認可,但是冷戰時期的德國歷史學家們在分析戰爭失敗原因的時候卻忽視了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那就是自戰爭爆發以來,斯大林最大的失誤就是拒絕讓他的軍隊後撤。1942年7月,蘇聯紅軍先于德軍開始撤退並不是一個有計劃的預謀,而撤退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斯大林終于同意允許指揮官躲避進攻的意見。但是這個並非預謀的行動結果,卻讓德國在頓河以西布置的鉗形攻勢沒有了絲毫用處。

  紅軍最高指揮部堅持認為,沃羅涅日作為一個交通樞紐應該被一直堅守到最後。因為他們知道,如果不堅持守住沃羅涅日,來防止德國軍隊穿過頓河上遊繼續向前推進,那麼鐵木辛哥的整個西南前線將會被德軍從側翼完全包圍。

  沃羅涅日是第24裝甲師——迄今為止,納粹德國國防軍的唯一一支全摩托化裝備的部隊——的首要攻擊目標。在“大德意志”師和第16摩托化師的掩護下,第24裝甲師開始向沃羅涅日進軍。7月3日,第24裝甲師的裝甲精銳部隊就到達了頓河,並且攻佔了一個橋頭堡。當天晚上,裝甲精銳部隊的士兵們在俄國人還未意識到發生了什麼事情之前,就從已經被“大德意志”師突襲佔領的主要渡河大橋上通過,直逼沃羅涅日而去。

  7月3日,在高級官員的陪同下,希特勒再次飛往波爾塔瓦與陸軍元帥馮·伯克商量戰事。希特勒再次被攻佔塞瓦斯托波爾的勝利所激勵著,並且將曼施泰因升為了陸軍元帥。“在會談期間,”伯克在他的日記中寫道,“元首十分推崇英國軍隊的做法:一旦將軍們違抗命令,就會被立刻處死,以此來阻止存在于軍隊中的任何主觀行為!”在場的所有德國軍官們都被迫逢迎地鼓掌表示讚同。盡管元首在他的說詞中帶有誇大的色彩,但是將軍們卻很清楚,元首不允許放過任何蘇聯軍隊,尤其是處于頓河河曲沃羅涅日東南的蘇聯軍隊。看起來,似乎沃羅涅日會很快被德軍攻佔。

  接下來,希特勒做出了一個糟糕的折中決定。他讓伯克率領一支已經忙于交戰的裝甲車軍團繼續進攻沃羅涅日,同時卻將其余的部隊向南派去援助霍特軍團。但是留下來進攻沃羅涅日的軍隊,並沒有足夠的力量來快速地完成進攻任務。防守沃羅涅日的蘇聯紅軍,採取更猛烈的巷戰方式來堅守陣地,而這種作戰方式把德軍完全置于劣勢之中。

  在戰爭中,偶然存在的情況遠比事先的計劃部署要多,蘇聯軍隊集中力量保衛沃羅涅日的戰鬥就不是事先在地圖上計劃部署好的。新下達的命令,允許鐵木辛哥的軍隊向後撤退,以防止落入德軍的包圍圈內,但是在7月12日,不幸的事情卻降臨到了這支軍隊頭上——紅軍最高指揮部重新開辟了一條斯大林格勒前線。雖然沒有人敢于說出讓紅軍後撤到如此遠的伏爾加河是一個非常失敗的舉動,但是,人們已經開始猜測,將有一場重大的戰役發生在伏爾加河。最重要的證明是來自薩拉托夫的由NKVD組建的第10步兵師——有五個團駐扎在烏拉爾山脈和西伯利亞——的一封加急電報。這支部隊的部分指揮官是由NKVD的地方部門成員擔任的,而它的民兵組織組建培訓了自己的一支裝甲分隊和兩支坦克部隊,他們已經完全控制了伏爾加河上的運輸通道。

  這些天的戰鬥對德軍前線軍團們來說是值得驕傲的。“凡是眼睛能看到的地方,”一個偵察兵這樣寫道,“都有德軍裝甲車和半履帶車在行駛。俄羅斯大草原上,三角旗在明媚的陽光下迎風飄舞著。”指揮官們大膽地站在坦克回轉炮塔上,高高舉起胳膊,指揮他們的部隊向前挺進。履帶攪動灰塵向兩邊揚起,就像是船在水面泛起的波浪。

  在這些天的前進途中,年輕軍官們異常的興奮,他們相互比賽,看誰能先到達並奪取頓河港口的羅斯托夫。春天的宜人氣候以及全新的裝備,還有不久前在哈爾科夫取得的重大勝利,讓德國士兵們的士氣大為振奮,同時也讓他們忘掉了冬季戰役的噩夢。“有兩種思想在我們的腦海中並存著,”第三裝甲師的中尉克萊門斯·馮·卡格內克伯爵——他在不久後便獲得了橡葉十字勳章——這樣解釋說,“我們歡欣鼓舞地向前衝,同時我們也知道敵人將會在下一個冬天給我們沉重的打擊。”德軍似乎也漸漸遺忘了俄國人的力量,遙遠的距離、惡劣的氣候和糟糕的道路,這些都曾無情地折磨著他們的現代化機械設備,並且迫使他們退回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作戰方式和作戰形勢中去。

  在巴巴羅薩行動開始的最初幾個月中,德軍步兵團一直關注著自己越過蘇聯邊境向前推進的距離。現在他們不再這樣麻煩了。他們步行向前,滿臉都是汗水和塵土板結的混合物,他們以“10公里的速度”(每小時6英里)試圖追上前面的機動化部隊。裝甲師的指揮官們似乎也忘記了大多數德軍炮兵團並沒有機械化運輸工具的事實——那些拉著沉重大炮的馬匹,伴著規律的咳嗽聲,在揚起的塵土中緩慢地行走著。大炮手們因為疲勞而不得不斜依在馬匹的後背上行走。然而,現代技術和俄羅斯大草原的平坦地形,又給德軍帶來了有利的一面。任何在前進過程中與蘇聯軍隊交戰而受傷的德軍都會很快地被“森塔斯-容克(Sanitats-Ju)”——一種由容克52改造的救護飛機——接走。

編輯:王偉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