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下午,黃永玉長篇小說《無愁河的浪蕩漢子·朱雀城》專家論壇在北京舉行。黃永玉表示,關于小說,自己創作時使用的多是家鄉思維,“寫文章一般都有作為、然而之類的連接詞,但我記憶中家鄉人卻沒有,所以,我努力在文中做到這點。”黃永玉還透露,小說係列的下一部正在創作中,希望能夠順利完成,“我已經90歲了,不寫完會很可惜。”
自嘲:人多講話照稿念 很差勁
年過九旬的藝術大師黃永玉幼時自學美術,以木刻開始藝術創作,後拓展至油畫、國畫、雕塑、工藝設計等藝術門類,在中國當代美術界具有重要地位。他設計的猴年郵票、“酒鬼”酒的包裝廣為人知。黃永玉在文學方面亦有所成,詩集《曾經有過那種時候》還曾獲得1982年中國作家協會舉辦的“第一屆全國優秀新詩(詩集)獎”。
本次活動黃永玉抱病前來,但仍然顯得精神矍鑠。他對臺下觀眾連連致歉,說自己耳朵聾了,很多關于他的中肯的評價都聽不到,但回去一定會認真的看記錄。”
黃永玉還笑著告訴記者,自己講話少,因為在人多的地方會比較緊張,並舉例為證:“有一次我在香港開畫展,有朋友讓我畫畫,我應允了,當時電視臺也在。在畫畫的過程中,我卻沒想到自己褲子拉鏈沒拉上,電視臺的人告訴我後,我緊張的險些沒能完成這幅作品。”
“我沒有正式上臺講過話,要講都是有很長的稿子照著念,這是很差勁的一個人。”黃永玉調侃道。
新書:創作用的是故鄉的思維
黃永玉的《無愁河的浪蕩漢子·朱雀城》去年出版,有關其故鄉湘西這座充滿傳奇的城池的長篇小說,亦帶有自傳色彩。當時黃永玉曾略帶調侃地說:“一個老頭到了九十歲,臉上都長了青苔時才出這部書,這是喜劇也是悲劇。”
時隔半年再談該篇小說,黃永玉笑著表示,有兩個同學的話對他的寫作影響非常之大,“那會兒我不停留級,這兩個同班都升入高中,我還在初中二年級,但他們沒嫌棄我,還教我如何看外國名著:看外國作品應當學英文、看原著,這對寫作有好處。”
當天,黃永玉的言行中無處不透露著對湘西鳳凰的懷念,故鄉堪稱他文學創作永不枯竭的源泉。他說自己曾經在文章末尾寫過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即創作用的是故鄉的思維,“寫文章一般都有作為、但是、于是、然而這些詞,但是在我的頭腦和家鄉的人說話之時卻沒有,那還能銜接成為一篇文章嗎?我努力做到這點,即寫作運用家鄉式的思維。”
據黃永玉透露,《無愁河的浪蕩漢子》係列小說正在創作中,他很快就要寫到贛州,“我希望能夠完成這部作品:我現在90歲了,不寫完有點可惜,接下來書中會有比較有意思的事情,抗戰八年,尤其是解放後我的幾十年。”上官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