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李敬澤邵燕君對談“網絡時代的文學”:網絡文學在中國風景獨好

時間:2016-06-03 09:38   來源:鳳凰讀書

  進入網絡時代,人類生活的基本形態發生了變化,文學形態也必然發生變化。目前中國網絡文學用戶已達3億。該如何定義網絡文學?如何看待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的關係?網絡文學是否可以擁有自己的經典?網絡經典與“偉大的文學傳統”是否可以共通?面對網絡文學的衝擊,學院派研究者該如何面對?面對媒介革命可能帶來的文化斷裂,知識分子如何承擔起引渡文明的責任?

  6月1日下午,北京大學中文係副教授、“北京大學網絡文學研究論壇”主持人邵燕君與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副主席,著名文學評論家李敬澤在北京大學對談“網絡時代的文學”。長江學者,北京大學詩歌研究院執行院長,中文係當代文學教研室主任陳曉明教授主持會談。李敬澤是現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曾經是《人民文學》主編,從八十年代以來一直致力于推動中國先鋒文學、現代主義文學、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可以視為傳統文學的代表和守護人。邵燕君則可稱得上是今天中國新一代學者中,對網絡文學研究最為深入,最為廣泛,也是最有貢獻,成就最大的一位研究者。陳曉明認為本次會談既是一場高峰對決,也是一次“思殺”。

  本次對談是以邵燕君老師的幾本關于網絡文學研究的新著為話題——北大出版社出版的《網絡文學類型經典解讀》和《新世紀第一個十年小說研究》,以及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網絡時代的文學引渡》,漓江出版社出版的《2015中國年度網絡文學》。

  李敬澤:網絡文學在一些至關重要的方向上,預示著我們未來的發展

  被陳曉明封為“腐朽沒落”的傳統文學的“守墓人”的李敬澤老師十分肯定這次對談的意義。他認為這種對談,不僅只是關乎網絡文學,還是印刷文明和電子文明的對接,所以某種程度上講,人們可以從邵老師團隊的研究中,看到新的文明的曙光。

  李敬澤表示,在一個文化和傳統里對于一個人的想象,對于一個人自我形象的認識,起了一個非常非常重要作用的作品。某種程度上講,這也是我們的傳統文學研究匱乏的。因為現在的傳統文學說,嚴重受制于我們的經典背景傳統文學對人的形象的想象,基本上現在全是破壞性的,或者是一個否定性的想象方向。在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現有的網絡文學中,有一些是開辟了新的很重要的象徵。它確實是拓展了這個時代中國人對自我的想象。

  邵燕君則表示李敬澤老師、陳曉明老師來這里讓她有一種踏實的感覺,證明網絡文學的研究不是邪路歪路,而是正路。邵燕君先回顧了自己的學術來路,闡述了她作為一個學院派的研究者,為何轉向網絡文學的研究。她認為今天她走到網絡文學這里,並不是另辟新徑,而一直是順著自己的路徑在走。

  作為一個當代文學研究者,當認為“純文學”才是最純正的當代文學時,她研究“純文學”;當認為“期刊文學”是當代文學的主流時,她研究期刊文學;當認為網絡文學很可能是不久的將來的主流文學時,她研究網絡文學。

  網絡文學就是當代文學

  陳曉明認為邵燕君是通過對她自身研究道路的梳理,展現了傳統文學向網絡文學變化的某種軌跡,通過一個研究者的思想的變化,來勾勒當代文學本身出現的一個內在的變異。

  陳曉明提出,整個傳統文學不管是創作還是寫作,都是虛構文學,虛構是有一套理論和現實依據的,但是網絡文學是虛擬的時代,在虛擬里它自成一套遊戲係統就行了。希望邵燕君和李敬澤兩位談一談從虛擬意義上,網絡文學意味著什麼,它本身建立了什麼樣的美學規則與美學方法。

  李敬澤則表示,邵燕君對網絡文學的研究,一方面確實是開拓性的工作,另一方面,也覺得她給我們提出的問題比她解決的問題還多。從他來講,他真正關心的不僅是網絡文學,也關心所謂的傳統文學或者說總而言之的那個文學。

  就網絡文學而言,李敬澤認為它確實有很多新的特質,但同時也必須說它很多方面也是舊時代的回響,網絡文學不是一個全新的,根本沒有來路的,純粹是在網絡上生長出來的東西。他抓住了“網絡性”這一概念,覺得網絡性是更重要的東西,認為也許有的網絡文學是沒什麼網絡性的,也許有些所謂的傳統文學反而是有網絡性的。“網絡性”要求認真思考我們現在的生活形態,對于人到底意味著什麼,對于文學到底意味著什麼。

  邵燕君也讚嘆李敬澤對“網絡性”的看法,認為“網絡性”確實是網絡文學最核心的概念。不過她更傾向于從媒介革命的角度來定義網絡文學,網絡文學是網絡媒介下的一種文學形態,它不僅是在網絡空間傳播的,更是在網絡空間生產的,“網絡性”是內在于它的文學性的。網絡文學本身是人們在網絡中生活的結果。

  網絡文學在中國風景獨好:是特例但不特異

  李敬澤追問邵燕君,你是在這樣一個世界性框架里談問題,但中國的網絡文學在世界范圍里是一個特例。邵燕君則表示,雖然文學走在了前列,但其他在網絡時代本該更受寵的文藝形式都走在了後面,比如動漫、電影和遊戲。她覺得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特殊的文化體制,使我們在印刷文明時代,我們的類型小說、商業小說一直不發達,我們沒有建立起那一整套的作家、讀者、分享的體制和細分的體制,所以我們的類型文學整個是一個空缺的狀態。並且網絡文學因為有媒介的阻隔,在當時確實是最自由的,基本上像野草一樣生長著,這是一個契機,國外沒有這個契機了。這不是傳統文學的“補課式反彈”,網絡文學其實是印刷文明的“遺腹子”,它不是最受寵的。

  【書籍信息】

  書名:《新世紀第一個十年小說研究》

  本書以新世紀第一個十年為界,對這一時段重要的文學創作、文學現象、文學潮流進行了係統的梳理、深入的解讀、獨立的評價;對于“傳統主流文學”生產機制的危機、“純文學意識形態”的負面影響、現實主義困境等問題,進行了深入反思;在對“80後青春文學”、網絡文學的發展及其內部機制正面接納並深入考察的基礎上,對它們與“傳統主流文學”的對抗、博弈關係進行深度描述,並努力尋找這些依托于新機制、新媒介的文學與“傳統主流文學”對話的可能,以及與文學史的對接點,從而對于未來“主流文學”的重建,提出了富有創見的設想。

  書名:《網絡文學經典解讀》

  “經典性”不僅是衡量文學作品的標尺,其本身就是文學標準變化的風向儀。每一次文學變革運動都是一次經典重塑的過程,媒介變革自然更具顛覆力量。中國網絡文學的爆發並不僅僅是被壓抑多年的通俗文學的“補課式反彈”,而同時是一場伴隨媒介革命的文學革命。本書選取“西遊故事”“奇幻”“仙俠”“玄幻”“盜墓”“歷史穿越”“練級爽文”“現代官場”“清穿”“宅鬥”“種田”“都市言情”“耽美”等十數種類型文的代表作品進行解讀,通過對類型文敘述模式轉型的剖析,把握國民精神變遷的走向,並將對網絡文學的“文學性”和“經典性”的提煉,連通到一個更廣闊的文學史脈絡中去。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