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畢飛宇九卷本《文集》出版 與婁燁對談文學創作

時間:2015-01-06 08:32   來源:搜狐讀書頻道

畢飛宇九卷本《文集》出版 與婁燁對談文學創作

  活動現場照片

  2015年1月4日,“牙齒是檢驗真理的第二標準“——畢飛宇文集、新作讀者見面會在京舉行。著名作家畢飛宇現身涵芬樓書店,與評論家李敬澤、導演婁燁、學者張莉和媒體、讀者朋友們共話文學閱讀與創作。

  畢飛宇是當代文壇極有分量的作家,然而,他卻不以高產著名,從80年代中期就開始文學創作的畢飛宇,在三十多年的創作生涯中,所有的小說文字就靜靜地躺在我們今天出版的九卷本的《畢飛宇文集》中。畢飛宇在當代文壇的分量,就來自于這文集中每一本作品的分量。是的,畢飛宇的每一部作品都值得大家捧讀,因為它們從創作伊始,就被賦予了堅實的質地。畢飛宇的文學夜空,就是他用文字耐心擦亮的每一部作品點亮的。

  此次出版的九卷本《畢飛宇文集》,收錄了畢飛宇1991-2013年創作發表的絕大部分小說,為讀者展現了畢飛宇三十多年來小說創作的全貌:《哺乳期的女人》收入1993-1997年發表的短篇小說;《相愛的日子》收入1998-2013年發表的長篇小說;《明天遙遙無期》收入1991-1995年發表的中篇小說;《青衣》收入1996-2000年的中篇小說;《玉米》收入2001-2002年創作的《玉米》《玉秀》《玉秧》,1994年的長篇小說《上海往事》,1998年的長篇小說《那個夏季那個秋天》,2005年的長篇小說《平原》,2008年的長篇小說《推拿》。

  在今天推出《畢飛宇文集》,當然是對畢飛宇創作的一個總結和回顧,但仔細翻閱這按照時間序列編排的作品,會發現畢飛宇的整個創作過程與當代文壇的發展和變化有著微妙的同步對應關係。八九十年代獨樹一幟的先鋒文學、歷史敘事、到後來的新現實主義回歸,以及當下的城市題材的關注,捧讀畢飛宇的作品,我們可以一並感受到近三十年來當代文學的每一步調整與轉向。因此,人民文學出版社在今天推出《畢飛宇文集》,也可以說是為讀者推出了當代文壇創造流轉的典范文本,為研究者提供了近三十年文學創作的類似編年史的小說文本。而且,畢飛宇的作品,從最初的先鋒創作到現今的底層關注,都難能可貴地保持了一以貫之的較高的水準,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稱畢飛宇的創作,是對當代文壇每一次轉型的最佳詮釋。這也是畢飛宇創作至于當代文學的特殊意義所在,也是我們推出《畢飛宇文集》的深層用意所在。

  本次推出的新作《牙齒是檢驗真理的第二標準》,是畢飛宇和學者張莉之間的一次關于創作的對談,主要的內容是通過作家與學者之間的對話,對畢飛宇的創作做一個深層次的梳理和探討,在這樣互相激發的對談中,我們常常會遇見言辭和思想彼此照亮的美妙時刻,對于喜愛文學享受文字的讀者來說,這本對談錄體例的新書無疑是一次愉悅的閱讀享受。從中,我們既可以看到畢飛宇創作怎樣從他有目的、有意識、有方法的堅守中一步一步綻放、盛開,同時,也可以從他的閱讀積累和思考中,追溯到他巨大文字魅力的根源所在。最為難能可貴的是,畢飛宇用自己的作品,一再地詮釋和注解小說創作中作者對于文體、故事、人物、情節的準確把握,甚至是語言的雅俗、敘述的緊舒等等這些微妙的細處,這樣細微的分享,無論對于研究他的人還是對創作有期待的人,似乎都可以說,畢飛宇已經悉心領至門前。

  《寫滿字的空間》是畢飛宇第一部隨筆集,是作者對于寫作、生活、讀書的記敘與思考,為我們展示了緊張的小說創作之外,畢飛宇有趣和閒適的一面。當然就是在這樣的散文中,我們也時常會遇見寫小說的畢飛宇,因為,即便是在這種較為日常化、生活化的散文隨筆中,他也會顯露他作為小說家的那種別樣的敏感和視角。

  無論小說還是散文,都折射出畢飛宇文字的一個獨特品質,就是始終如一的對于知識分子立場的堅持和維護。他的文字始終是關注人,關注人和他所處的社會的緊張關係,關注人的疼痛,關注這個社會的病痛,這個幾乎可以說從五四以來的一個經典命題,畢飛宇在他的創作中,給予了新時期的承擔和回應。這正是畢飛宇創作可以一直保持較高水準的原點所在,也是他贏得廣泛而經久的尊重和熱愛的內因。在當下這個有些喧囂的社會,文學的創作被市場化的各種因素拉扯得極易走形,這對于真正的文學創作和文化建設,對于讀者閱讀品位的培養和提升,都不是有益的。而畢飛宇的創作,就顯現出一種挺拔的姿態,這種姿態來自他對文學真正的熱愛和對讀者充分的尊重,我們希望作家和讀者在畢飛宇的創作中,看到堅守文學的力量,使我們的文學創作和閱讀,進入一個更加健康的良性運轉體係中來。

編輯:吳曉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