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學者:復原環境讓兩岸漁業永續經營
福建與臺灣一水相連,漁業是兩岸數千年來的傳統產業,兩地漁民在同一海域撒網捕魚,互傳技藝,危難相助,結下了深厚的情誼。近年來,隨著閩臺漁業交流的不斷深入,臺灣水產學會秘書長、臺灣海洋大學教授鄭學淵成了廈門、福州等沿海城市高校的常客。
23日,前來參加今年海峽兩岸漁業交流合作研討會的鄭學淵,帶著“臺灣水產養殖的現況與發展”報告,欲與大陸同行分享臺灣水產品的“產銷履歷”。
所謂產銷履歷,就是水產品的檔案信息,包括其產地、生產時間、養殖廠商、加工方法、包裝廠家等內容。“履歷中,甚至連水產品用過什麼藥物,什麼時候用藥、停藥都標識得清清楚楚,消費者只要掃一下包裝上的二維碼,就一目了然了。”鄭學淵說。
據了解,近年來臺灣大力推廣食品的產銷履歷。其中,水產品產銷履歷最為成功,不僅讓產品管理有據可依,出了問題還可“按圖索驥”。
然而,水產品質量貌似安全了,生態環境卻陷入了危機。“養殖所需的水量超過了工業用水。如果我們這一代人為了攫取經濟利益,而大肆污染環境,那我們的後輩子孫還有什麼土地河川可以利用?”鄭學淵告訴記者,目前臺灣在水產養殖方面,關注的重點不是如何將養殖與管理的效益放大,而在于對環境的復原。
為了回應這一憂慮,10多年來,鄭學淵等一大批臺灣水產專家一直致力于生態養殖技術研究。其中,魚菜共生與多層次養殖模式備受外界關注。
魚菜共生是把水產養殖與蔬菜生產兩種完全不同的農耕技術,通過巧妙的生態設計,實現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的共生效應;而多層次養殖模式,是在養殖池里兼養文蛤、牡蠣等貝類和食用藻類,讓水質層層凈化。
新養殖模式如何推廣?鄭學淵向記者介紹了臺灣產官學三方合作模式。“一般說來,都是學者提出一個構想,做成雛形,然後邀請個別業者進行試驗,一旦試驗成功,再與官方溝通合作,向養殖戶進行全面輔導推廣。”鄭學淵說。
近20年來,囿于島內市場體量太小,臺灣的養殖戶紛紛前往大陸發展。鄭學淵認為,兩岸漁業合作有著廣闊空間,為了漁業得以永續經營,彼此都應大力推廣生態養殖模式,共同攜手推動環境復原。(記者林娟 陳夢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