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商情快遞

臺“中央日報”:為什麼臺灣薪資二十年不漲

2012-10-12 08:00     來源:臺海網     編輯:王思羽

  臺“中央日報”社論指出,馬英九在昨天雙十節大會上的演說,提出了四大努力方向,包括改造產業結構,提高薪資水準,排除投資障礙,擴大就業機會。這四個方向其實是環環相扣,但其中以提高薪資水準,恐怕是民眾最關心的議題。

  “中央日報”網路報今天發表社評說,從一九九一年至二零一一年,二十年期間,臺灣的平均“國民所得”增加了一倍,換言之,幾乎年年經濟成長。然而,“國民”的名目薪資並沒有提升,更遑論實質薪資了;事實上,二十年來,勞工並沒有加薪,反而是減薪。那麼,這些經濟成長的果實跑到那里去了?既然勞工的薪資沒有增加,顯然增加的是老板口袋中的鈔票。不過,這還只是表象,我們仍應該深究其因。

  臺灣曾經也有過黃金時代,也就是電子產業蓬勃發展的時代。由于全球經濟成長,而臺灣搶到了電子代工的商機,成為其中的翹楚,那時毛利高,老板賺錢,員工也加薪。但是隨著許多新興國家的崛起,尤其是中國大陸,再加上全球化的大潮流,使臺灣的貿易條件愈來愈差。

  社評回顧九十年代以後的發展,先是傳統產業大量外移到大陸,接著電子產業也大量外移,粗略估計,臺灣目前的自有生產率,不到百分之五十,也就是說,臺灣生產的物品,有百分之五十強不在臺灣生產,而是由外移的工廠生產。

  此一現象的影響很明顯,一方面,臺灣的就業市場很難提升,在這樣的勞動市場下,勞工的薪資又如何調漲;另一方面,許多老板是在海外賺錢,因此,雖然經濟成長,但只有老板及幹部等少數人受惠。更何況,這些老板賺錢之後,回來臺灣投資房屋產,造成房價上漲,使社會不公的現象更為明顯。

  除了產業外移的影響之外,更重要的是,臺灣始終找不到一個新興的產業能夠像過去的電子業那樣,帶動整個經濟發展。當然,“政府”也有努力,但是像兩兆雙星中的面板以及LED,已經證明是失敗的嘗試。二00八年國民黨執政後,也提出六大新興產業,但目前也還沒有看到效果。

  社評說,這二十年來,臺灣為了維持競爭力,不是靠增加附加價值,而是靠壓低工資。馬英九說,要突破困境,必須重新界定臺灣在國際經貿體係的地位,除了發展新的主力產業,更要扶植廠商發展關鍵技術,生產關鍵元件,研發具有智慧功能和特殊優勢的精密設備。多軌並進,產業既不會為他國及地區所輕易取代,也不再受制于人。

  老實說,馬英九說得極對,也看出了問題,但重點是在執行。沒有落實的夢想,永遠只是夢想,但臺灣還有多少做夢的時間?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責編信箱:tsfwzx@taiwan.cn